Workflow
技术研发
icon
搜索文档
天溯计量即将上会:计量行业领先企业 电池检测业务快速增长
证券日报网· 2025-10-13 13:09
IPO基本信息 - 深圳天溯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创业板IPO将于2025年10月16日由深交所上市委员会审议 [1] - 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全国性、综合型的独立第三方计量检测服务机构,主营业务为计量校准、检测、认证等专业技术服务 [1] 业务与技术概况 - 公司技术服务范围涵盖几何量、热学、力学等计量校准领域,并发展了消费类电池、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检测业务 [2] - 公司累计取得专利技术133项,其中发明专利43项 [2] - 公司已设立27个实验室关键场所,实现全国范围内市场区域网格化布局 [2] 财务业绩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97亿元、7.26亿元、8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4.09亿元 [2] - 2022年至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438.54万元、1.01亿元、1.11亿元,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5557.62万元 [2] 电池检测业务发展 - 公司于2018年成立广州天溯检测科技有限公司扩展动力电池检测业务,并于2019年获得认证机构批准书 [3] -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投建了84大项电池检测能力,拥有2000余个电芯、模组、电池包测试通道 [3] - 公司电池检测业务服务了广汽集团、小鹏汽车、中创新航等2000余家新能源企业 [3]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电池检测业务收入从5253.58万元增长至1.1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6.75% [4] 行业背景与机遇 - 下游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锂电池市场出货量持续攀升,带动电池检测需求增长 [3] - 电池检测行业具备较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机遇 [3] IPO募资用途 - 公司此次IPO计划募集资金4.24亿元 [4] - 募集资金将用于:深圳总部计量检测能力提升项目(1.28亿元)、区域计量检测实验室建设项目(1.75亿元)、数字化中心建设项目(3166.90万元)、补充流动资金(9000万元) [4] - 深圳总部项目实施将扩大实验室场地、增购设备、招聘人员,以扩大服务品类和提高服务能力 [4]
广电计量: 合规管理办法
证券之星· 2025-07-03 00:14
合规管理总则 - 公司制定本办法旨在加强合规管理,防控风险,保障深化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依据《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法规及参照中央、省、市各级合规管理办法[1] - 合规定义涵盖企业经营行为及员工履职需符合法律法规、监管规定、行业准则、国际条约及公司章程等要求[1] - 合规管理以风险防控为目的,通过建立制度、完善机制、培育文化等措施提升依法合规经营水平[1] 管理原则与适用范围 - 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覆盖、权责清晰、务实高效四大原则,明确合规嵌入业务全流程并落实全员责任[2] -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及控股子公司,公司需为合规管理提供机构、人员、经费等必要保障[2] 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 - 董事会负责批准合规战略及制度,审计与合规委员会统筹体系建设,经理层执行具体制度并应对重大风险事件[3][4] - 首席合规官由总法律顾问兼任,牵头制定合规规划、参与重大决策、应对风险事件及组织年度报告编制[4] - 业务部门承担主体责任,需建立业务合规流程及风险清单,法务部牵头制度起草、审查及培训等[5][6] 重点领域合规职责 - 战略运营中心统筹制度管理,财务中心确保资本运作合规,采购中心审核程序合法性,人力资源规范用工风险[6][7] - 质量管理中心强化检测业务风险控制,证券部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投资部防范违规投资行为[7] - 境外企业需建立差异化合规体系,关注所在国法规变化并制定专项指南[19] 运行机制与监督措施 - 建立合规联席会议机制及风险识别评估预警流程,重大决策必经合规审查且需首席合规官签字[10][11] - 违规事件需及时报告并处置,重大风险由首席合规官牵头应对,年度合规报告由法务部起草[12][13] - 设立违规举报平台并严格保密,完善追责问责机制并将违规记录纳入考核依据[14][17] 合规文化建设与信息化 - 将合规纳入党委学习计划,开展全员培训并发布合规手册,培育企业特色合规文化[15][16] - 通过信息化手段嵌入合规要求至业务流程,整合现有系统实现资源共享[17] 制度更新与生效 - 公司需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及时修订合规制度,重点覆盖治理、投融资、数据保护等高风险领域[10][20] - 本办法自董事会审议通过后生效,与原有制度冲突时以本办法为准[22]
支撑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科技服务业迎来更多政策支持
第一财经· 2025-05-15 19:37
科技服务业政策支持与发展现状 - 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向早期、小型、长期和硬科技项目是科技服务业的重点任务 [1] - 科技服务业作为重要新兴产业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1] - 工信部提出"点、线、面、体"推进策略: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全链条服务能力、建设集聚区、构建生态体系 [1] 科技服务业规模与服务体系 - 2019-2023年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营收年均增长12.3% [3] - 202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8万亿元,同比增长11.2%,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3] - 2023年全国科技服务法人单位211.8万个,形成广泛覆盖的服务网络 [3] - 技术转移体系包括3大技术交易所、12个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420家重点技术转移机构 [3] - 科技型企业孵化载体达1.6万家,覆盖全国95%县级以上地区 [3] - 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助企融资突破1.1万亿元 [3] 科技服务业重点领域与发展方向 - 明确十大重点领域:研究开发、技术转移转化、企业孵化、技术推广、检验检测认证、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科技咨询 [4] - 科技服务业进入量质并举发展阶段,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提质增效机遇 [4] 全国一体化技术市场建设 - 2024年1-4月全国登记技术合同22.8万项,成交额1.6万亿元,同比增长13.3% [5] - 当前三大技术交易所(中国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科交中心)交易规则尚未统一 [5] - 将推动统一技术市场制度、规则和监管,打破区域壁垒,形成互联互通的交易生态系统 [5] 产融合作与金融支持 - "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已支持早期硬科技项目、先进制造业集群企业融资5400亿元 [6] - 国家产融合作平台汇聚38.1万家优质企业、3090家金融机构、800余项金融产品 [6] - 下一步将聚焦生物制造、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低空经济等领域挖掘早期项目 [6] - 优化金融工具组合,推广"中试险+研发贷"模式,增强市场信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