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耳根美式咖啡
搜索文档
贵阳成咖啡之城,每2000人有一家咖啡店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9 23:19
贵阳咖啡产业崛起现象 - 贵阳以每2000人拥有一家咖啡店的高密度和诞生10余位国家级冠军的成就,在2025年迅速成为“咖啡之城”新热点,其城市足球队甚至命名为“贵阳咖啡队”并夺冠 [1] - 小红书平台上与贵阳咖啡相关的话题浏览量接近2000万人次,显示其强大的网络传播力和游客吸引力 [1] - 贵阳的成功并非依赖咖啡豆产地优势或资本加持,而是通过独立咖啡店的主理人特色和本地文化融合(如“折耳根美式”饮品)实现差异化突围 [3][4] 贵阳咖啡产业成功因素 - 低连锁品牌渗透率、温和的租金成本以及紧密的咖啡师社群,为独立咖啡店提供了“净土”般的生长环境,推动技艺高频创新与传递 [4] - 自2015年起,贵阳咖啡店形成“高密度练习—同行竞争—赛训循环”的行业模式,通过主理人间的日夜切磋共同提升整体制作水平,而非依赖个体力量 [4] - 行业将咖啡视为手艺、艺术和生活方式而非单纯生意,这种理念强化了本地化特色,使咖啡与城市文化深度融合,形成独特的“贵阳味道” [4][6] 贵阳咖啡产业面临的挑战 - 贵阳常住人口660.25万人难以支撑每2000人一家咖啡店的高密度,客源被快速增长的独立门店稀释,消费结构仍高度依赖季节性旅游,缺乏持续扩张基础 [6] - 复合型运营人才稀缺,尤其在品牌、数字化、供应链等领域,导致门店从“存活”到“商业化”的转型困难,成为扩张的主要障碍 [6] - 地处内陆导致供应链劣势:咖啡豆依赖外省渠道,物流成本高、时效长,且冷链与仓配效率不足,制约规模化复制能力 [7] 政策与产业升级举措 - 2025年6月起,贵阳通过召开产业专题会、政企协商会及出台《支持咖啡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推动产业链建设 [10] - 2025年8月,贵阳市咖啡行业协会成立并吸纳41家本地品牌,产业学院挂牌成立,同时推出双语版“贵阳咖啡地图”和百家咖啡馆打卡活动,强化文旅融合 [10] - 省级层面明确从政策、资源与平台联动支持贵阳打造咖啡全产业链,旨在将“咖啡之城”从营销概念升级为经济新动力 [10] 对传统产区的启示 - 贵阳通过咖啡重新定义城市文旅形象,将“山地、避暑”传统标签转化为Z世代青睐的新奇味觉体验(如折耳根咖啡),成为地方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工具 [12] - 咖啡产业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城市创新性与包容性,其“咖啡+文化+生活”模式为文旅产业升级提供隐性资产,而非盲目追求门店规模 [12] - 贵阳案例表明,缺乏产地优势的地区可通过社群驱动和本地化创新实现突围,为云南、海南等产区提供差异化发展路径参考 [12]
坐拥3000多家咖啡馆 新晋“咖啡之城”贵阳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11 13:35
不产一粒咖啡豆,却遍地都是咖啡馆。贵州省贵阳市,这座地处中国西南的城市,被誉为中国西南 的"咖啡冠军之城"。近年来,贵阳咖啡产业快速崛起,坐拥3000多家咖啡馆,成为全国咖啡店密度最高 的城市之一。 咖啡之城 3公里范围内,就有20余家精品咖啡馆,外地游客拿着地图走街串巷,只为寻觅藏在深巷里的"隐秘"咖 啡店。有游客在社交平台上留言":走完这条街,我喝了十几杯不同的咖啡。" 贵阳常住人口约600万人,而贵阳市注册的咖啡馆数量已超过3000家,密度达约2000人/家,超过上海 (密度约3000人/家),成为全国咖啡店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这一数据在2025年仍保持稳定增长趋 势。 事实上,贵阳的咖啡氛围已孕育多年。2005年,贵阳诞生了"悦读时光""土壤咖啡"等第一批精品咖啡 店。精品咖啡也叫作"精选咖啡",对咖啡豆的种植、处理、烘焙到冲煮的全流程均有着较高标准。在 2012年之前,中国的咖啡消费市场以速溶和星巴克式商业咖啡为主,精品咖啡的概念尚未普及。2005年 贵阳开始引入"精品咖啡"概念,开始走在了潮流的最前沿。 也正是这第一批精品咖啡店,孕育了一批年轻人投身咖啡事业。 "咖啡冠军"彭近洋就是其中之一。今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