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人教官
icon
搜索文档
从实验室走向真实的工业场景 具身智能加速“进厂”
文章核心观点 - 具身智能机器人正从实验室加速走向工业应用,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柔性化和人机协同方向演进 [1][2] - 小鹏汽车发布的AI机器人IRON引发市场关注,带动其港股股价上涨,市值超越吉利汽车 [1] 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定义与优势 - 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相比,具身智能机器人具备环境感知、人机交互和自主推理决策能力,能从“被动工具”升级为“主动智能体” [2] - 传统机器人只能在结构化环境中完成固定任务,而具身智能机器人能在开放、动态的工业场景中工作,通过多模态感知技术获取信息并自主决策 [2] 工业应用案例 - 浪潮在其智能制造工厂部署越疆具身智能机器人,实现多岗位柔性联动部署和多工序协同作业 [3] - 新时达人形机器人“新达”在海尔工厂执行给冰箱门轴刷润滑油、物料搬运和智能巡检等复杂任务 [3] - 中国联通的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于电力机房智能巡检场景,能自主学习并完成开关机柜、自动巡检等任务 [3] - 中国联通在江西立讯智造工厂基于AI大模型开发“数字人教官”,为5万名员工提供实时操作指导,使培训效率提升50%,培训成本节省2000多万元 [8] 技术架构:“大小脑”协同 - 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泛化能力依赖于“大脑”(大模型)和“小脑”(小模型)的协同,实现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 [4] - 大模型负责感知环境、理解指令和高层决策,小模型负责分解任务和快速执行具体动作 [4] - 中国联通的格物具身智能平台形成了“多模态感知→具身大脑训练→具身小脑推理→本体执行反馈”的完整闭环 [5] 技术挑战 - 工业视觉检测在光照变化、小样本缺陷识别等方面仍依赖小模型与专用算法,大模型在高精度执行环节需与传统控制方法结合 [5] - 机器人在动态非结构化环境中的感知与控制是难点,尤其在视觉失效时需依赖力觉、触觉等多模态感知 [5] 创新训练方式:VR与具身智能融合 - 通过构建高保真虚拟训练场,可在数字孪生环境中对机器人进行大规模仿真训练,再迁移能力到实体生产线,降低成本与周期 [7] - 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宁波启用“具身智能验证场”,1∶1还原多个工业场景,通过VR遥操作技术加速机器人从“学习”到“上岗”的进程 [7] - 虚拟现实与具身智能的深度融合为制造业实现降本增效、品质提升提供了新思路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