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遥控潜水器
搜索文档
苍穹有鸣、深海有应,看大国重器“上天入海”
央视网· 2025-10-05 16:22
歼-20战斗机 - 歼-20是我国第五代隐身战斗机,具备高隐身性、高态势感知和高机动性能力 [1] - 该战机搭载国内最先进空空导弹和任务管理系统,大幅提升打击成功率,并能与无人机、预警机等形成体系作战能力 [1] - 歼-20于2011年1月11日首飞成功,飞行时长约18分钟,标志着我国成为少数能自主研发隐身战斗机的国家 [1][3][5] - 其首飞画面在14年后首次公开,研制历程凝聚了航空工业二十余年的跨越与坚守 [1][3] 北冰洋科学考察 -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由四艘科考船共同实施 [5] - 考察最北到达北纬77.5°,填补了我国在高纬度海域精细综合调查的空白 [12] - 考察获得了大量珍贵样品和数据,包括12大类183件生物样品 [10][12] 潜水器协同作业 - 考察中完成了全球首次极区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与无人遥控潜水器的水下协同作业 [5][8] - 双潜水器于8月14日完成首次携手下潜,测试了水下精准定位和通讯功能 [8] - 在8月15日的潜次中,双潜水器开展了联合作业,包括互相拍摄、物品转交和协同取样 [8] - 载人潜水器能够在极端复杂地理区域开展抵近观测和精准取样工作 [12] 科学研究成果 - 考察首次按不同水深梯度和时间尺度布放多套海底生物影像观测系统,获取多要素、多层次数据 [12] - 增进了对北极“海雪”形成机制的理解,为研究北极冰边缘区生态系统对海冰消退的响应奠定基础 [14]
载人+无人 我国双潜器在北极深海实现多个首次
环球网资讯· 2025-10-04 12:27
水下协同作业技术突破 - 全球首次在极区实现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与无人遥控潜水器的水下协同作业 [1][2] - 协同作业解决了双潜水器之间的通信与精准定位等关键技术问题 [4][6] - 双潜器联合作业实现了互相拍摄、物品转交等功能,验证了1+1>2的作业效果,弥补了载人潜水器大规模取样能力的不足 [6][8] 深海生物调查技术创新 - 考察首次应用“AI识别+环境DNA检测”的创新模式对冰区海底生物进行精准调查 [9][10] - AI识别技术发现调查海域底栖生物密度和多样性在几十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呈显著差异 [12] - 通过技术对比发现北太平洋皇帝海山链存在64个底栖生物类群,与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生物类群相似性达85% [12] 科考规模与样品数据成果 - 本次考察由四船共同实施,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北冰洋科考,最北到达北纬77.5度 [13] - “蛟龙”号采集了大量岩石、沉积物和海水样品,并获得12大类183件高质量生物样品 [15][17] - 首次按不同水深梯度和时间尺度布放多套海底生物影像观测系统,获取多时空尺度的冰边缘区调查数据 [17] 极端环境观测与生态研究 - 载人潜水器能够在常规设备难以到达的极端复杂地理区域开展抵近观测和精准取样 [13] - 通过深海潜水器肉眼观察并增进了对北极“海雪”形成机制的理解,为研究冰边缘区生态系统对海冰消退的响应奠定基础 [19]
新突破!我国探秘冰海不停步 蛟龙号“硬核破冰”更有“潜力”
央视网· 2025-10-04 10:33
考察规模与意义 -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北冰洋科学考察,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船共同实施 [1] - 考察任务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与极地考察事业正式迈入“全海域作业”的新阶段 [3] - 本航次最北到达北纬77.5°,填补了我国大洋航次在高纬度海域精细综合调查的空白 [21] 载人深潜突破 -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实现了我国首次载人深潜北极冰区下潜,是在地球最北端的冰封极地海域完成的“破冰之旅” [1][3] - 北极下潜面临风、浪、流、冰、雾、寒等复杂作业环境,需综合考虑浮冰漂浮情况以选择下潜点 [3] - “蛟龙”号能够在常规设备难以到达的极端复杂地理区域,开展抵近观测和精准取样工作 [21] 协同作业技术 - 考察完成了全球首次极区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与无人遥控潜水器的水下协同作业 [8][10] - 在8月14日的潜次中,对水下精准定位和通讯功能进行测试,验证了双潜水器水下作业模式 [12] - 在8月15日的潜次中,双潜器开展水下联合作业,无人潜水器拍摄“蛟龙”号作业视频,并互相传递物品和拍摄影像 [12] 创新调查模式 - 考察采用了AI识别加环境DNA检测的创新调查模式对海底生物进行精准调查 [13][14] - AI生物识别技术得到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团队收集的上万张深海生物图像的技术支持 [16] - 通过AI识别技术发现,调查海域底栖生物密度、生物多样性等在几十公里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呈显著差异 [18] 考察成果与样品 - “蛟龙”号采集了大量岩石、沉积物和海水样品,获得了12大类183件生物样品,包括海鞘、海葵、蛇尾等 [21] - 考察首次按不同水深梯度和时间尺度布放多套海底生物影像观测系统,获取了多要素、多层次、多时空尺度的冰边缘区调查数据 [21] - 考察增进了对北极“海雪”形成机制的理解,为研究北极冰边缘区生态系统对海冰消退的响应奠定了基础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