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搜索文档
“蛟龙”潜冰洋——创新开展北极深海生物调查
新华社· 2025-10-05 22:24
获取高完整度的北极深海样品 "蛟龙"号在北冰洋开展载人深潜科考作业,既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大洋92 航次第一航段任务的主要内容。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许学伟表示,"深海一号"在"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保障下,"蛟 龙"号、ROV(无人遥控潜水器)在北极共完成10余次下潜调查,探索形成了极地密集冰区"两船一潜 器"、少冰区"一船两潜器"的作业模式,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蛟龙'号采集了大量的岩石、沉积物和海水样品,获得了海蛇尾、海葵、海鞘、海蜘蛛等生物样 品。"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助理研究员李梦娜说,"蛟龙"号载人深潜获取的高完整度的生物样品,既 丰富了我国极地标本资源共享平台,也有利于后续形态鉴定和科学研究。 0:00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日前在北极顺利完成10余次载人深潜,看到了一个丰富多样的海底动物世界,采集 了高完整度的深海生物样品。同时,创新开展北极深海生物调查,探索了深海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研究的 新方式。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北极冰区下潜。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摄 深潜海域生物多样性较高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拍摄的深海生物——鳐鱼。(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供 ...
苍穹有鸣、深海有应,看大国重器“上天入海”
央视网· 2025-10-05 16:22
央视网消息:"上天它比天要高,下海它比海要深",多年来,这句话一直是我们对中国神话故事人物的致敬,如今它正被两样大国重器写 就新的注脚。一边是万米高空的战鹰轰鸣,歼-20长空破风,用14年沉淀的突破,守护着头顶的空天疆域;一边是千米深海的"蛟龙"号在深海 筑梦,双潜器相伴,以首次协同的勇气,拓展着海底的探索边界。 北纬75°以上 双潜器首次"携手"闯深海 歼-20的腾空起飞把"比天要高"的深意刻进了蓝天。而在北冰洋的极区深海,"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与无人遥控潜水器的首次"携手",则 将"比海要深"的答案写进了海底。近日,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完成,此次考察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 船共同实施,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北冰洋科学考察。这次考察任务中尤为引人关注的,除了"蛟龙"号在北极冰区的首次下潜,还有另一 个突破,就是完成了全球首次极区载人与无人潜水器的水下协同作业。我们来看看它们在深海是如何默契合作的。 两船协同 同步观测 让数据可比性大幅提升 歼-20战斗机14年前首飞官方画面首度公开 歼-20,是我国第五代隐身战斗机,具备高隐身性、高态势感知、高机动性等能力,搭载国 ...
载人+无人 我国双潜器在北极深海实现多个首次
环球网资讯· 2025-10-04 12:27
水下协同作业技术突破 - 全球首次在极区实现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与无人遥控潜水器的水下协同作业 [1][2] - 协同作业解决了双潜水器之间的通信与精准定位等关键技术问题 [4][6] - 双潜器联合作业实现了互相拍摄、物品转交等功能,验证了1+1>2的作业效果,弥补了载人潜水器大规模取样能力的不足 [6][8] 深海生物调查技术创新 - 考察首次应用“AI识别+环境DNA检测”的创新模式对冰区海底生物进行精准调查 [9][10] - AI识别技术发现调查海域底栖生物密度和多样性在几十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呈显著差异 [12] - 通过技术对比发现北太平洋皇帝海山链存在64个底栖生物类群,与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生物类群相似性达85% [12] 科考规模与样品数据成果 - 本次考察由四船共同实施,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北冰洋科考,最北到达北纬77.5度 [13] - “蛟龙”号采集了大量岩石、沉积物和海水样品,并获得12大类183件高质量生物样品 [15][17] - 首次按不同水深梯度和时间尺度布放多套海底生物影像观测系统,获取多时空尺度的冰边缘区调查数据 [17] 极端环境观测与生态研究 - 载人潜水器能够在常规设备难以到达的极端复杂地理区域开展抵近观测和精准取样 [13] - 通过深海潜水器肉眼观察并增进了对北极“海雪”形成机制的理解,为研究冰边缘区生态系统对海冰消退的响应奠定基础 [19]
“蛟龙”深潜北极冰区!专家解读:填补我国大洋航次高纬度海域综合调查空白
齐鲁晚报· 2025-10-04 11:27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下,"蛟龙"号开展升级改造。本航次是"蛟龙"号完成国产化升级改造、继南海海试之后正式进入极区作业,创新 实现冰区双船("雪龙2"号和"深海一号")协同作业,实现了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首次有人/无人潜水器极区水下协同作业,显示我国 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充分体现深海科技自立自强。 "蛟龙"号在极区高纬度冰区,验证了锂电池、视像系统、捷联惯导等国产化设备在极区复杂环境中的下潜作业能力,提升了潜水器在极区作业 的自主性和安全性,为我国开展极地环境调查与前沿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复杂环境下开展精细综合调查 记者:"蛟龙"号继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深潜之后首次在北冰洋下潜。北冰洋纬度高、气候寒冷和多冰,下潜有哪些特殊之处? 许学伟:在北极,"蛟龙"号面临风、浪、流、冰、雾、寒等诸多复杂作业环境,很多时候是多重环境因素叠加,尤其是在海冰密集度高的冰区 作业,要选择合适的下潜作业点,综合考虑浮冰漂浮情况,定点上浮至水面,这些都与非极地海区深潜不同。 "蛟龙"号针对极地特殊环境开展了极区适应性改造,比如加装了多波束以探测极地海面浮冰,加装了二次抛载装置以控制潜水器上浮速度 ...
新突破!我国探秘冰海不停步 蛟龙号“硬核破冰”更有“潜力”
央视网· 2025-10-04 10:33
央视网消息:前不久,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此次考察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 号"和"探索三号"四船共同实施,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北冰洋科学考察。考察期间,我国首次在地球最北端的冰封极地海域,成功完成 载人深潜调查的"破冰之旅"。 在"雪龙2"号船的保障支持下,"深海一号"船搭载"蛟龙"号成功实现了我国首次载人深潜北极冰区下潜,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与极地考察 事业正式迈入"全海域作业"的新阶段。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 齐海滨:在北极,要面临风、浪、流、冰、雾、寒等诸多复杂作业环境,尤其是在大面积冰面区域的作 业,我们要选择合适的下潜点,综合考虑浮冰的漂浮情况,这些都是和其他海区深潜是不同的。 载人无人协同双潜器首次"携手"闯深海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刚刚完成考察任务。这次考察任务中尤为引人关注的,除了"蛟龙"号在北极冰区的首次下潜,还有另一个突 破,就是完成了全球首次极区载人与无人潜水器的水下协同作业。我们来看看它们在深海是如何默契合作的。 在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过程中,深海一号科考船搭载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与无人遥控潜水器,在北极海域开展全球首 ...
青年早新闻|受阅飞行员:被歼-16驱离后,某外国战机再未现身中国近海!
中国青年报· 2025-10-04 08:14
今天是10月4日,中国青年报"青年早新闻"来了——"青年关注、关注青年"! 几分钟速览最新热点,带你走近"宝藏学校"、触达"青春团讯"、学习"榜样人物"、了解"服务动态"。 创纪录!"蛟龙"号在北极成功完成10余次载人深潜 图片来 源:央视新闻 记者10月3日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在日前进行的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 现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并在北极海域成功完成了10余次载人深潜。 图片来 源:央视新闻 这是"蛟龙"号完成国产化升级改造、继南海海试之后正式进入极区作业,成功完成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 人深潜,并首次实现双潜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和ROV(无人遥控潜水器)在北极海域水下协同作 业,显示我国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遭歼-16驱离后,某外国战机再未现身中国近海! 图片来 源:人民日报 10月3日,WTT世界乒联中国大满贯在北京首钢园进行混双决赛比拼。中国队组合王楚钦/孙颖莎以3:0 战胜队友组合黄友政/陈熠,夺得冠军。黄友政/陈熠获得亚军。 孙颖莎迎战陈幸同 林诗栋/王楚钦男双冲冠 WTT中国大满贯今日赛程 WTT中国大满贯2025精彩对决继续在石景山首钢园上演 ...
“蛟龙”号在北极成功完成10余次载人深潜
人民网· 2025-10-03 23:10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记者10月3日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在日前进行的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现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并在北极海 域成功完成了10余次载人深潜。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8月12日,"蛟龙"号深潜归来。 记者10月3日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在日前进行的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现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并在北极海 域成功完成了10余次载人深潜。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8月11日,"蛟龙"号在北极冰区准备下潜(无人机照片)。 8月11日,"蛟龙"号深潜归来回收至母船"深海一号"(无人机照片)。 记者10月3日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在日前进行的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现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并在北极海 域成功完成了10余次载人深潜。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记者10月3日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在日前进行的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现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并在北极海 域成功完成了10余次载人深潜。 8月7日,科考队员将ROV(无人遥控潜水器)放入水中。 ...
填补我国大洋航次高纬度海域综合调查空白——访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领队许学伟
新华社· 2025-10-03 23:10
新华社北京10月3日电 题:填补我国大洋航次高纬度海域综合调查空白——访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 领队许学伟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在日前进行的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现我国在北极冰区首次载人深潜,同 时首次实现双潜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和ROV(无人遥控潜水器)在北极海域水下协同作业。"蛟 龙"号完成国产化升级改造后在极区应用表现如何?在纬度高、气候寒冷和冰多的北冰洋下潜有哪些特 殊之处?新华社记者10月3日采访了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领队许学伟。 提升极区作业自主性和安全性 记者:"蛟龙"号在北极冰区下潜总体情况如何,完成国产化升级改造后的"蛟龙"号在极区应用表现怎 样? 许学伟:"深海一号"携"蛟龙"号于7月15日从青岛起航,执行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任务,9月8日返 回青岛。其间,在"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破冰保障下,"蛟龙"号在北极海域完成了10余次载人深 潜。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下,"蛟龙"号开展升级改造。本航次是"蛟龙"号完成国产化升级改造、继 南海海试之后正式进入极区作业,创新实现冰区双船("雪龙2"号和"深海一号")协同作业,实现了我 国首次北极冰区载 ...
创纪录!“蛟龙”号在北极成功完成10余次载人深潜
新华社· 2025-10-03 17:25
记者10月3日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在日前进行的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 现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并在北极海域成功完成了10余次载人深潜。 "蛟龙"号在北极冰区载人深潜。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摄 深潜归来的"蛟龙"号正被回收至母船"深海一号",右前方为提供安全保障的"雪龙2"号。新华社记者刘 诗平 摄 本次科考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科学认知: ——通过对调查海域高清影像资料的AI识别,初步研究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生物多样 性、个体体型在几十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差异显著,可能与海底地形地貌及水深有关,获得的数据和 资料为绘制极区海域的生物多样性图谱和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强有力支撑。 这是"蛟龙"号完成国产化升级改造、继南海海试之后正式进入极区作业,成功完成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 人深潜,并首次实现双潜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和ROV(无人遥控潜水器)在北极海域水下协同作 业,显示我国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由"深海一号"携"蛟龙"号于2025年7月15日从青岛起航,9月8日返回青岛。 在"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破冰保障下,本航段在北极海域进行了 ...
校馆弦歌丨“用最初的心 走最远的路” 强军报国的信念在这里传承不息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03 13:55
军号响起,使命召唤。在哈军工纪念馆,展馆内《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中美武器装备对比表》震撼着世人。中方空军0、海军0、坦克0、作战飞机0、舰船 0……如此悬殊的装备下,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顽强战胜强敌。 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在哈尔滨成立,简称"哈军工"。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举全国之力兴建的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院校,它也曾是亚 洲规模最大的军事工程学院。 从1953年创建,到1966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再到1970年主体南迁、分建它校,学校强军报国的信念始终传承不息。2013年,哈军工纪念馆由哈尔滨 工程大学在哈军工原址建成,上万件馆藏实物,映照出一代代师生扎根黑土、报国强军的赤诚与担当。戳视频↓↓↓一起走进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纪念馆。 0:00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学楼青檐碧瓦、巍峨庄重,自1953年建成起,嘹亮的军号就是这所学校的上下课铃声,如今已经沿用70余年。 哈尔滨工程大学退休教师 学校终身荣誉教授 李积德:军号声,像命令一样,是一种号角。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 白鑫玉:我们上课铃下课铃是军号,有时候坐在教学楼的时候,我会想当年那些前辈们是不是也像我一样在这学习,可能我没有他们 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