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icon
搜索文档
新场景大规模应用,交通运输、林业草原等领域如何推动
第一财经· 2025-11-12 10:10
国家层面场景培育政策部署 - 国家首次系统部署场景培育和开放工作 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1] - 场景被定义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创新性应用的具体情境 是体系化的社会性中试[1] 交通运输领域场景应用 - 行业场景培育呈现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从技术验证向规模应用的转变特征[2] - 已形成六大创新工程 包括大通道货车智能驾驶、内河货运船舶自主编队航行等 计划在十五五期间全面部署落地[2] - 全面启动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十百千创新行动 聚焦十大关键领域布局超百项试点示范 带动上千家创新主体参与[2] 海洋开发领域场景机遇 - 深海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具广泛开发潜力 是生物制造新兴产业的创新源头[3] - 中欧蓝色发展投资基金首期募资20亿欧元 并设人民币基金100亿元 重点投向可持续蓝色经济与产业领域[3] - 深海探测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蛟龙号实现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 奋斗者号完成全球8条主要海沟深渊科考[4] 智慧物流领域场景特征 - 行业呈现港口自动化全球领先、末端配送无人化加速普及、多式联运数字化深度融合的特征[4] - 全国已建成自动化集装箱和干散货码头52座 已建和在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4] - 顺丰无人配送车部署规模突破800辆覆盖38城 京东物流独狼系列无人车在近30城常态化运营[5] 矿山安全领域智能化改造 - 行业处于从试点示范向规模推广、从单一环节向全流程智能化转变的关键阶段[8] - 全国建有1806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 煤矿智能开采产能占比超50% 超1.6万个固定岗位实现无人值守[8] - 准能集团露天煤矿累计完成103台无人驾驶卡车改造 实现4个编组常态化运行 内蒙古实现全球首次百台无人电动矿卡投运 效率提升20%[8] 林业草原领域场景培育 - 行业呈现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加速构建、AI智能识别技术广泛应用、国家公园智能化水平提升的特点[8]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实现对东北虎豹的全天候全区域动态监测[9] - 大熊猫国家公园绵竹片区布设60台实时回传数据红外相机 实现野生动物活动全天候自动捕捉[9]
视频丨北极深潜、枢纽封顶、热脉贯通 中国工程再突破
环球网资讯· 2025-10-29 07:58
北极载人深潜科考 - 中国成为世界唯一在北极密集海冰区进行连续载人深潜的国家,开创了“船潜协同”的移动式冰潜新模式[4] - “奋斗者”号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现水下联合作业,完成了43个潜次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5277米[2][4] - 科考队采集了珍贵的水体、沉积物、岩石和生物样品,为研究北极气候快速变化提供重要科学支撑[4] 西安东站建设 - 西安东站作为“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其站房主体结构已封顶,建筑总规模达39.4万平方米,设13台27线[5] - 站房屋盖采用全国首例山脊组合造型斜交空间管桁架结构,通过自主研发分区提升方案使施工效率提升近30%[8] - 项目未来投用后预计年旅客发送量将突破3650万人次,实现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5] 长输供热管道工程 - “聊热入济”长距离供热工程北线全线贯通,管道全长110公里、管径1.6米,为我国最长、管径最大、供热能力最强的长输供热管道[9] - 工程利用聊城电厂余热为济南市区供热,南线将于年底前贯通,届时总长约150公里的南北两线可为济南供暖1亿平方米[12] - 项目每个供暖季预计可减少标煤消耗129.8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56.4万吨,相当于4个塞罕坝林场一年的固碳量[12]
98天、15000多海里 我国载人潜水器“双子星”成功“打卡”北极
央视网· 2025-10-28 10:06
任务执行概况 - 科考队于10月27日顺利返回,此次任务依托国际首艘具破冰能力的载人深潜作业母船“探索三号”及“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执行 [1] - 任务于今年7月22日从三亚出发,在北冰洋作业56天,采集了水体、沉积物、岩石和生物样品,并获得大量观测数据 [4] - 整个任务历经98天,航程超过15000海里 [8] 深潜作业成果 - “奋斗者”号在北极共完成43个潜次作业任务 [5] - 在海冰覆盖率超过80%的中央海盆进行了国际首次加克洋中脊的载人深潜科考 [6] - 在29天内完成32个潜次,平均每次水下作业时间超过9小时,平均海底作业时间超过6小时 [6] 技术协同与创新 - “奋斗者”号与“蛟龙”号实现了水下联合作业,完成了定位搜索、互换标志物等任务,创新了双载人潜水器协同作业模式 [5][8] - 公司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在北极密集海冰区连续载人深潜的国家 [8] - 此次任务克服了极昼、极夜、融冰期等极端环境挑战 [6][10] 作业环境挑战 - 北极作业需避开漂移的浮冰和移动的冰山,下潜上浮风险高 [10] - 极昼极夜快速切换及融冰期、结冰期的水温骤变对设备灵敏度影响大,需时刻调整状态 [10]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带着北极深海故事回来啦!
央视新闻· 2025-10-28 09:53
任务执行概况 -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随“探索三号”母船圆满完成北极载人深潜科考任务,顺利返回 [1] - 任务历时98天,总航行里程超过15000海里 [1] - 本次任务创新了中国双载人潜水器协同作业模式 [1][3] 作业成果与数据 - 在北极共完成43个潜次作业任务 [1][3] - 在29天内完成32个潜次,平均每次水下作业时间超过9小时,平均海底作业时间超过6小时 [3] - 在海冰覆盖率超过80%的中央海盆区域,完成了国际首次加克洋中脊的载人深潜科考 [3] - 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现了定位搜索、互换标志物等水下联合作业 [1][3] 技术挑战与能力 - 北极下潜的主要挑战是躲避漂移的浮冰和移动的冰山陷阱,而非深海高压 [4][6] - 需克服极昼、极夜快速交替以及融冰期与结冰期水温剧烈变化的环境挑战 [3][6] - 设备需具备极高灵敏度并能实时调整以适应复杂环境 [6] - 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在北极密集海冰区连续进行载人深潜的国家 [3] 科考成果与样本 - 科考任务带回了北极的水体、沉积物、岩石和生物样品 [8] - 获取了海量的观测数据,为深入研究北极气候变化提供重要支撑 [8]
【新华社】“奋斗者”号回到三亚 载人深潜“双雄”在北极实现水下联合作业
新华社· 2025-10-28 09:08
任务执行与成果 - 科考队于10月27日返回三亚 在北冰洋作业56天 共完成43个潜次作业任务 [3] - 在国际上首次对加克洋中脊进行载人深潜科考 最大下潜深度达5277米 [3] - 采集了北冰洋水体、沉积物、岩石和生物样品 获得大量观测数据 [3] 技术与模式创新 - 验证了载人潜水器和母船在极地冰区的作业能力 实现一系列船载/潜载国产技术突破 [4] - 开创密集冰区“船潜协同”的移动式冰潜新模式 成为唯一在北极密集海冰区进行连续载人深潜的国家 [4] - “奋斗者”号与“蛟龙”号实现水下联合作业 完成双潜器定位搜索、水下运动拍摄等任务 [3][4]
中国科考队圆满完成北极载人深潜任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28 08:13
任务执行与成果 - 我国科考队于10月27日圆满完成任务并顺利返回,任务自7月22日从海南三亚出发,在北冰洋作业56天 [1] - 本次科考依托国际首艘具备破冰能力的载人深潜作业母船“探索三号”及其搭载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进行 [1] -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北极完成了43个潜次作业任务 [1] 技术协同与创新 -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了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并与“奋斗者”号进行了水下协同作业 [1] - 双载人潜水器水下协同作业模式创新了我国相关作业模式 [1] 科学数据与样本采集 - 基于“探索三号”和“奋斗者”号高精度及常规化作业优势,科考队采集了珍贵的水体、沉积物、岩石和生物样品 [1] - 科考队获得了大量的观测数据,为深入研究北极气候快速变化、极区生命演化和适应机制等提供重要科学支撑 [1]
我国科考队圆满完成北极载人深潜任务 “奋斗者”号完成43次下潜,并与“蛟龙”号水下协同作业
人民日报· 2025-10-28 06:25
任务执行与成果 - 我国科考队于10月27日圆满完成北极载人深潜任务并顺利返回 [1] - 任务自7月22日从海南三亚出发,在北冰洋作业56天 [1] -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北极完成43个潜次作业任务 [1] - “蛟龙”号完成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并与“奋斗者”号实现水下协同作业 [1] 技术突破与创新 - 验证了“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和“探索三号”母船在极地冰区的作业能力和应用价值 [2] - 建立了极区极端环境下“奋斗者”号载人深潜作业规程 [2] - 开创了在密集冰区“船潜协同”的移动式冰潜新模式,实现精准导引和安全上浮 [2] - 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在北极密集海冰区进行连续载人深潜的国家 [2] 科学考察发现 - 在海冰覆盖率大于80%的中央海盆,进行了国际上首次加克洋中脊的载人深潜科考 [1] - “奋斗者”号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277米 [1] - 深潜作业经历了极昼、极夜、融冰期和结冰期,克服了低温、大风困难 [1] - 采集了珍贵的水体、沉积物、岩石和生物样品,获得大量观测数据 [2]
“奋斗者”号回到三亚 载人深潜“双雄”在北极实现水下联合作业
新华社· 2025-10-27 23:18
科考任务成果 - 科考队于10月27日顺利返回海南三亚,搭载“奋斗者”号的“探索三号”母船于7月22日从三亚出发,在北冰洋作业56天 [1] - “奋斗者”号在北极共完成43个潜次作业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5277米 [1] - 科考队进行了国际上首次加克洋中脊的载人深潜科考 [1] 技术突破与协同作业 - 验证了“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和“探索三号”母船在极地冰区的作业能力和应用价值,实现了一系列极区深潜科考作业的船载/潜载国产技术突破 [2] - 开创了在密集冰区“船潜协同”的移动式冰潜新模式,使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北极密集海冰区进行连续载人深潜的国家 [2] - “奋斗者”号与“蛟龙”号实现水下联合作业,完成了双潜器定位搜索、水下运动拍摄等任务,创新了我国载人潜水器水下协同作业模式 [1][2] 科学数据与样本采集 - “奋斗者”号采集了一批珍贵的北冰洋水体、沉积物、岩石和生物样品,获得了大量的观测数据 [1] - 采集的样品和数据将为深入研究北极气候快速变化、极区生命演化和适应机制等提供重要科学支撑 [1]
晚报 | 10月28日主题前瞻
选股宝· 2025-10-27 22:29
物理AI - 英伟达将于美东时间10月27-29日召开GTC 2025大会,主题聚焦“物理AI和机器人”[1] - 物理AI重塑机器人训练底层逻辑,从依赖真实数据转向基于物理规律[1] - 英伟达构建从云端训练到边缘部署的完整生态,推动物理AI进入工业、医疗、家庭等场景[1] 无人驾驶 - 特斯拉于10月27日官宣神经网络系统“世界模型器”,可生成逼真虚拟驾驶场景[2] - 该系统使AI一天内学习相当于人类500年驾驶经验,大幅减少对真实测试依赖[2] - 世界模型器是特斯拉实现自动驾驶与机器人技术跨越的关键工具,擎天柱机器人可共用[2] 深海科技 - 我国“探索三号”母船搭载“奋斗者”号在北极完成43个潜次作业任务,开创密集冰区“船潜协同”新模式[3] - 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北极密集海冰区进行连续载人深潜的国家[3] - 深海科技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首次明确列为“国家战略核心领域”[3] 机器人 - 首形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蚂蚁科技集团全资子公司等为股东[4] - 该公司成立于2024年,专注于高端、超仿生仿人机器人研发[4] - 超仿生仿人机器人通过高精度仿生设计重塑人机交互范式,短期聚焦工业替代与服务升级[4] 商业航天 - 天兵科技完成天龙三号大型液体运载火箭“一箭36星”分离试验,创国内应用场景卫星数量最多纪录[5] - 此次突破为低轨星座组网任务提供可靠、高效、低成本发射服务[5] - 商业航天迎来政策面、业绩面和技术面三重拐点,中国星网今年实现密集组网[5] 快充 - 移动终端通用快速充电解决方案标准L.1004通过国际电信联盟审议并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6] - 该标准由华为、vivo、OPPO等公司联合攻关,实现跨品牌、跨设备快速充电功能兼容[6] - 标准落地将打破协议壁垒,消费者可使用一个充电器为更多不同品牌设备提供快充体验[6] 宏观与行业政策 - 证监会将启动实施深化创业板改革,设置更契合新兴领域企业特征的上市标准[7] - 证监会发布中小投资者保护“23条”,倡导上市公司采用“注销式回购”回报投资者[7] - 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审批与开户将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并允许参与更多商品期货期权品种交易[7][8] 前沿科技进展 - 中国“人造太阳”预计2027年竣工,有望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实现聚变发电的装置[7] - 玻色量子中标招商银行首个量子计算采购项目“天秤AI”,国仪量子获1.31亿元战略融资[8]
创世界先例!我国在北极密集冰区实现连续载人深潜
央视网· 2025-10-27 20:40
科考任务执行情况 - 科考队于7月22日从三亚出发,在北冰洋作业56天,完成一系列科学考察和试验 [3] -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北极共完成43个潜次作业任务 [1][3] - 科考队在国际上加克洋中脊进行首次载人深潜科考,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277米 [3] 技术与作业模式创新 - “奋斗者”号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现了水下联合作业,创新了我国双载人潜水器水下协同作业模式 [1][3] - 本航次开创了在密集冰区“船潜协同”的移动式冰潜新模式 [5] - 依托自主设计建造的国际首艘具破冰能力的载人深潜作业母船“探索三号”执行任务 [1] 行业地位与科学成果 - 此次任务使公司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北极密集海冰区进行连续载人深潜的国家 [5] - “蛟龙”号载人深潜团队完成了我国首次北极冰区下潜 [3] - 科考队采集了珍贵的水体、沉积物、岩石和生物样品,获得大量观测数据,为深入研究北极气候快速变化提供重要科学支撑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