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
搜索文档
20件大国重器 有2件“四川造”
四川日报· 2025-11-12 04:36
大国重器集中展示 - 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在电商平台上架20件代表中国制造尖端水平的大国重器,涉及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量子科技等多个领域 [3] - 其中8件产品带有“全球首个”或“全球之最”标签,7件产品拥有“国内首个”或“国内之最”称号 [3] - 此次活动旨在将电商平台大促变为中国制造科普宣传阵地,集中展示最新科技产品,并为企业设备更新提供信息 [6] 航空航天领域亮点 - 航空工业成飞自主研制的天翅-11氢能源无人机系统亮相,该系统长度为3.6米,高度0.8米,翼展5.8米,最大起飞重量25公斤,最大载荷重量3公斤,最大飞行速度每小时90公里 [5] - 该氢能源无人机系统具有航时长、噪声低、环境适应性强等优势,适用于灾情勘察、巡检巡查等场景,并已完成30小时长航时跨昼夜连续飞行,打破国内同类飞行器纪录 [5] 新能源领域突破 - 东方电气集团自主研制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刷新全球已并网风机的单机容量与叶轮直径两项纪录 [5] - 该风电机组单台年发电量可达1亿千瓦时,能满足5.5万户普通家庭全年用电需求 [5] 其他领域代表性产品 - 中国船舶带来我国自主设计的首艘大洋科考钻探船“梦想”号,其钻采系统最大钻深可达11000米 [3] - 中国中铁工业研制世界首台原位连续大尺寸可变径盾构机“变径一号”,能自由调节开挖直径 [3] - 中核集团推出我国首个同位素生产技术品牌“和福一号”,实现了钴-60、碳-14等紧缺医用同位素的大批量稳定生产 [3]
进博会中国馆“大国重器”展示非凡成就
新华社· 2025-11-06 10:25
进博会中国馆主题与展示 - 第八届进博会于11月5日正式开幕,中国馆亮相[2] - 中国馆主题为“中国新发展、世界新机遇”[2] - 展厅内遍布各种“大国重器”[2] 国家展参与情况 - 国家展共有6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2] - 尼日利亚、瑞典、哥伦比亚首次担任主宾国[2] - 吉尔吉斯斯坦首次参展[2]
国家税务总局:前三季度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
证券时报网· 2025-10-15 11:47
装备制造业整体表现 - 前三季度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 [1] - 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占制造业总体比重达到46.9% [1] 重点细分行业增长 - 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3.5% [1] - 工业母机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8% [1] “大国重器”相关行业表现 - 飞机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5% [1] - 高铁车组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6.1% [1] - 深海石油钻探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8% [1]
矢志“铸重器”,强国复兴有支撑(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10-14 06:20
大国重器的成就与突破 - 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已运营140余个航次,实现制造零的突破并创新文旅模式[1] - C919大飞机已安全运送旅客超300万人次,并获得国际订单,如柬埔寨国家航空有限公司拟采购20架C909飞机,马来西亚亚洲航空公司正洽谈采购C919客机[2][4] -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完成天舟九号太空物资“闪送”,仅用时3个小时[2] - “深地塔科1井”完成地下10910米的钻探,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最大钻探深度达1.1万米[2] - 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中国天眼”持续产出重量级发现[2] 大国重器的战略意义与优势 - 大国重器所在即是战略优势所系,是支撑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硬核科技创新成果[1][2] - 大型邮轮等重器既彰显制造硬实力又展现文化软实力,为“十四五”时期的创新突破写下注脚[1] - 大国重器持续刷新科技创新高度,标注国家科技实力的整体跃升,并在射电天文等领域成为“领跑者”[2] -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以经济实力为科技创新创造条件,是国家的独特优势和持续发展的潜能所在[3] 大国重器的研发与支撑体系 - 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的研制涉及20多个省市、150多家企事业单位、10余所高校数以万计研究人员,全产业链上有1000多家企业[3] - 研发依赖于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和新型举国体制的强保障,形成了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科研生产体系[3] - 国家拥有全部工业门类,产业配套能力强,新型基础设施和能源网络发达,为研发生产提供支撑[3] - 超大规模市场为科技创新提供丰富应用场景,让前期创新投入获得回报并摊薄创新成本[3]
矢志“铸重器”,强国复兴有支撑(评论员观察) ——“十四五”创新突破启示录②
人民日报· 2025-10-14 06:13
大国重器的成就与突破 - 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已成功运营超过140个航次,实现了从制造零的突破到创新文旅模式的跨越 [1] - C919大飞机已安全运送旅客超过300万人次,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完成天舟九号太空物资“闪送”仅需3小时 [2] - “深地塔科1井”钻探深度达到地下10910米,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最大钻探深度达11000米,标志着上天入地、钻山探海能力的突破 [2] - 嫦娥六号完成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中国天眼”持续产出重量级发现,使中国在相关领域成为领跑者 [2] 大国重器的研发与产业支撑 - 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的研制汇聚了20多个省市、150多家企事业单位、10余所高校及数以万计研究人员,全产业链涉及1000多家企业 [3] - 产业优势体现在拥有全部工业门类、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以及发达的新型基础设施和能源网络,为研发生产提供支撑 [3] - 超大规模市场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有助于摊薄前期创新的巨大投入成本 [3] 大国重器的市场与国际影响 - C919客机获得国际市场关注,马来西亚亚洲航空公司正洽谈采购,柬埔寨国家航空有限公司计划采购20架C909飞机 [4] - 大国重器的“出海”彰显了其技术实力、市场潜力以及获得的国际认可 [4]
“大国重器”变身“智能课堂”
央视新闻· 2025-10-09 16:39
三峡大坝旅游区转型 - 三峡大坝从生产现场转变为热门的“文化会客厅”和“活态课堂”,在假期吸引众多游客打卡 [1] - 三峡工程博物馆作为全球最大水电专题博物馆,汇集2000余件展品,通过声光电技术全景展现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建设征程 [2] - 景区通过三维立体景观多媒体展区,利用投影和裸眼3D技术,以影片与沙盘同步演绎方式提供大坝建设过程的沉浸式体验 [4] - 好奇水电研学中心提供动手实践,游客可拼装小型水力发电机模型,将抽象科学原理转化为可触摸、可操作的实践 [6] - 智慧讲解系统全面升级,游客可手指轻点调出三维立体模型和建设史料影片,深入解读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的作用 [8] - 旅游区年接待量持续突破,2023年达到330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 [10] - 未来将继续深化“工程+文化+科技”的融合发展模式 [10] 涪陵页岩气田工业旅游 - 涪陵页岩气田作为我国首个商业开发页岩气田,通过压裂平台和智慧课堂让公众近距离感受中国制造打破国外技术壁垒 [11] -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焦页45号压裂平台等成为明星展品,预计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 [12][14][19] - 室内智慧小课堂通过科普视频和趣味实验,生动展示页岩气开发创新技术与运行原理 [16][18] 高含硫气田装备国产化突破 - 我国高含硫天然气储量接近4万亿立方米,但早期开发所需的高抗硫管材、脱硫设备全依赖进口,采购成本高且维修周期长 [23] - 科研团队成功研制高抗硫系列化采气工具与仪器,并配齐455台套大型高抗硫装备,实现从核心部件到整体装备的100%国产化 [24] - 国产化使采购成本降低62%,每建成10亿立方米产能可节约资金2.3亿元 [24] - 团队攻克技术难题300余项,研发的专用工具将设备拆卸时间从传统方法的数十分钟缩短至仅需3分钟,效率提升数十倍 [22][23][24] - 国产抗硫管材和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元坝、川西等多个高含硫大气田,推动国内石油装备产业实现“跳级” [24]
点赞!大国重器,捷报频传
中国能源报· 2025-10-06 11:49
核能领域 - 中国核聚变装置BEST主机全面开建,其重达400余吨的底座已安装就位,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主机[2] - 该装置计划在国际上首次验证演示核聚变发电,目标在2030年通过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4] 光热储能领域 - 全球首个"双塔一机"光热储能电站西塔调试成功,即将进入全系统试运行阶段[4] - 电站由两座高达200米的吸热塔及近27000块定日镜组成,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供电[6] - 定日镜采用智能追光设计,能根据太阳方位自动调整角度,分别服务于东塔和西塔以提高光能利用率[8] 极地科考与航空制造 - "蛟龙"号在北极冰区实现首次下潜,并完成全球首次极区载人与无人潜水器的水下协同作业[9][12] - 大型民用水陆两栖飞机AG600"鲲龙"批产第三架机已完成总装下线并圆满通过生产试飞[11][14] 航运与水利工程 - 平陆运河青年枢纽船闸人字门大型吊装工作全部完成,项目预计于2026年建成通航[14][16] - 国内首制万吨级纯电动智能海船成功下水,支持高压岸电充电和吊装箱式电池快速换电,标志着沿海集装箱运输进入零排放时代[17][20]
一批大国重器与“工业地标”化身“文化会客厅” 科普范儿扮靓“工业游”
央视网· 2025-10-05 17:21
三峡大坝旅游区转型与运营 - 三峡大坝从生产现场转变为热门的“文化会客厅”和“活态课堂”,吸引游客触摸工业遗存并体验智能脉动[1] - 三峡工程博物馆作为全球最大水电专题博物馆,汇集2000余件展品,通过声光电技术全景展现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建设征程[3] - 旅游区通过“三维立体景观”多媒体展区、智慧讲解系统等科技赋能,提供沉浸式体验,展示大坝选址、截流施工等历史性瞬间[4][6] - 好奇水电研学中心开展动手实践活动,如拼装小型水力发电机模型,将抽象科学原理转化为可触摸的实践[4] - 自2023年起,三峡大坝旅游区年接待量持续突破320万人,2023年达到330万人创历史新高,未来将继续深化“工程+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模式[8] 涪陵页岩气田工业旅游与技术展示 - 涪陵页岩气田作为我国首个商业开发页岩气田,通过压裂平台和智慧课堂让公众近距离感受“中国制造”打破国外技术壁垒[9] -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气田工业旅游项目预计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游客可观摩全国产全电驱智能压裂装备,亲手触摸开采工具[9][15] - 室内智慧小课堂通过科普视频和趣味实验,如“白棉花”消失实验,向孩子们普及能源科学知识[11][13] - 气田内的首台国产化压裂车、页岩岩心标本、功勋井平台等成为“明星展品”,展示中国能源开发硬核实力[15] 高抗硫装备国产化与技术创新 - 国内首座高含硫气田主题科技展览馆展示了核心装备自主可控的逆袭之路,从受制于人到形成全链条国产化的“中国样本”[16] - 王红宾团队研发的新一代流量计精准破解毫米级管线堵塞难题,故障处理效率比传统流量计提升24倍[16] - 团队针对传统管钳易损坏部件的问题,研发出专用工具,仅需3分钟就能精准拆卸,效率提升数十倍,推动国产工具进入高端设备维护领域[18] - 高抗硫系列化采气工具与仪器及455台(套)大型高抗硫装备实现100%国产化,使采购成本降低62%[21] - 王红宾“学习创新工作室”攻克技术难题300余项,国产抗硫管材设备广泛应用于元坝、川西等大气田,每建成10亿立方米产能可节约资金2.3亿元[23]
苍穹有鸣、深海有应,看大国重器“上天入海”
央视网· 2025-10-05 16:22
歼-20战斗机 - 歼-20是我国第五代隐身战斗机,具备高隐身性、高态势感知和高机动性能力 [1] - 该战机搭载国内最先进空空导弹和任务管理系统,大幅提升打击成功率,并能与无人机、预警机等形成体系作战能力 [1] - 歼-20于2011年1月11日首飞成功,飞行时长约18分钟,标志着我国成为少数能自主研发隐身战斗机的国家 [1][3][5] - 其首飞画面在14年后首次公开,研制历程凝聚了航空工业二十余年的跨越与坚守 [1][3] 北冰洋科学考察 -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由四艘科考船共同实施 [5] - 考察最北到达北纬77.5°,填补了我国在高纬度海域精细综合调查的空白 [12] - 考察获得了大量珍贵样品和数据,包括12大类183件生物样品 [10][12] 潜水器协同作业 - 考察中完成了全球首次极区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与无人遥控潜水器的水下协同作业 [5][8] - 双潜水器于8月14日完成首次携手下潜,测试了水下精准定位和通讯功能 [8] - 在8月15日的潜次中,双潜水器开展了联合作业,包括互相拍摄、物品转交和协同取样 [8] - 载人潜水器能够在极端复杂地理区域开展抵近观测和精准取样工作 [12] 科学研究成果 - 考察首次按不同水深梯度和时间尺度布放多套海底生物影像观测系统,获取多要素、多层次数据 [12] - 增进了对北极“海雪”形成机制的理解,为研究北极冰边缘区生态系统对海冰消退的响应奠定基础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