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无负极电池
icon
搜索文档
告别石墨负极?无负极电池突破:能量密度650Wh/kg,宁德比亚迪已布局!
材料汇· 2025-08-14 21:21
无负极电池技术概述 - 无负极电池负极集流体表面不预置活性材料,锂离子从正极脱出后直接在集流体表面沉积与剥离,区别于传统石墨和锂金属电池 [2] - 技术优势:更高能量密度(650Wh/kg质量能量密度、1300Wh/L体积能量密度)与更低成本(简化制备流程)[5][6] - 核心问题:锂枝晶生长(导致短路)和SEI膜破裂重组(消耗活性锂)[9][10] - 解决方案:集流体改性、电解液优化、人工SEI膜构建及补锂技术引入 [16] 技术优势 - **能量密度提升**:金属锂理论比容量3860mAh/g,放电电压平台-3.04V,显著高于传统锂离子电池 [5] - **轻量化与小型化**:相比金属锂电池(500Wh/kg、1200Wh/L),无负极电池减重减厚 [5] - **成本降低**:减少金属锂用量,简化生产流程 [6] 技术挑战 - **锂枝晶问题**:锂沉积不均匀导致枝晶生长,可能刺破电解质膜引发短路 [9] - **SEI膜稳定性**:金属锂还原性强,与电解质反应生成的SEI膜易破裂重组,消耗活性锂 [10] 解决方案 - **集流体改性**: - 三维多孔结构(如比亚迪专利中40-60wt%孔隙率)增加比表面积,优化电流密度分布 [17][30] - 亲锂性表面修饰(掺杂锂、钠、镁等元素)降低成核势垒,引导锂离子均匀沉积 [18][30] - **电解液优化**:高浓度电解液或固态电解质减少副反应 [16] - **人工SEI膜**:构建稳定界面层提升离子电导率,抑制副反应 [16] - **补锂技术**:提升首次库伦效率,缓解死锂问题 [16] 产业进展 - **宁德时代**: - "自生成负极"技术使体积能量密度提升60%、质量能量密度提升50% [25] - 纳米级界面层提升离子传导速度100倍,锂沉积粒径增大10倍,副反应消耗降低85% [25] - **比亚迪**: - 多孔海绵状集流体设计,亲锂性梯度增强,优先引导锂离子底部沉积 [30] - 专利实施例显示无枝晶沉积(对照例存在枝晶问题)[29][30] 图表数据 - 无负极电池体积占比示意图显示厚度优化(145µm vs 175µm传统电池)[7][8] - 锂枝晶形成三阶段:SEI膜不均→成核→枝晶穿透 [13] - 宁德时代技术参数:离子消耗速率降低90%,存储性能提升300% [25]
固态电池专题(二):无负极技术:负极的终局路线
民生证券· 2025-08-14 19:14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提及行业投资评级 [1][2][3][5][6][7][8] 核心观点 - 无负极电池技术通过直接在集流体表面沉积锂离子,实现更高能量密度(650Wh/kg质量能量密度和1300Wh/L体积能量密度)和更低成本,但需解决锂枝晶生长和SEI膜破裂重组导致的死锂问题 [8][15][19][23] - 宁德时代"自生成负极"技术通过纳米级界面层提升离子传导速度100倍,沉积粒径提升10倍,循环寿命显著增强,体积能量密度提升60%,质量能量密度提升50% [40] - 比亚迪无负极专利采用多孔海绵状集流体(孔隙率40-60wt%),亲锂性梯度增强设计,引导锂离子优先底部沉积,抑制枝晶生长 [46] - 中一科技专利布局锂-铜一体化复合负极材料,通过锂合金层和碳层结构抑制枝晶生长,减少阻抗,改善电化学性能 [65] 无负极技术概念 - 技术定义:无负极电池负极集流体表面不预置活性材料,锂离子直接从正极脱出沉积于集流体表面,区别于传统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和锂金属电池(预置锂箔) [12][14] - 核心优势: - 能量密度:放电电压平台高于传统锂离子电池,质量/体积能量密度分别达650Wh/kg和1300Wh/L,显著优于金属锂电池(500Wh/kg,1200Wh/L) [15] - 成本:简化制备流程,降低金属锂用量 [15] - 技术瓶颈:锂枝晶生长导致短路风险,SEI膜破裂重组消耗活性锂离子 [19][23] - 解决方案:集流体改性(三维结构/亲锂涂层)、电解液优化(高浓度/固态电解质)、人工SEI膜构建、补锂技术引入 [25][27] 产业进展 - 宁德时代技术突破: - 自生成界面保护层降低副反应消耗85%,活性离子渗透率降低93%,电池存储性能提升300% [40] - 比亚迪专利创新: - 多孔集流体掺杂锂/钠/镁等亲锂金属元素,降低电化学反应动力学壁垒,实施例显示表面无枝晶沉积(对比例存在明显枝晶) [45][46] 相关标的 - 中一科技: - 产品结构:锂电铜箔(6μm及以下为主)和电子电路铜箔(8-210μm),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消费电子领域 [55] - 财务表现:21-25年Q1营收CAGR达30%,25年Q1毛利率回升至5% [57][59] - 技术储备:锂-铜复合负极材料专利通过合金层和碳缺陷位协同抑制枝晶,提升循环稳定性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