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日本版餐饮SaaS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在日本创业,有哪些机会?
虎嗅· 2025-08-13 09:20
日本创业环境与资金状况 - 日本政府推出规模达10兆日元约750亿美元的创业五年计划催生大量投资基金为创业提供充足资金支持[7] - 2024年日本初创企业退出数量从130多家激增至178家其中并购占比达44%主要受政府税收优惠和交易所政策转变推动[6] - 日本初创企业融资呈现全产业覆盖趋势从AI到消费品及航天科技各领域均有关注未出现类似中美市场的AI单一领域资源高度集中现象[8] - 外国投资人采用时光机理论投资日本创企将发达市场验证成功的商业模式复制到日本市场[9][10] - 日本创业市场整体稳定性强2022年融资金额达峰值后2023-2024年逐步下降但波动远小于中美市场[6] 人才趋势与华人创业机会 - 日本人才对创业公司认可度逐步提高外国人来日创业数量增加形成中国的产能日本的故事全球的市场合作模式[11] - 日本缺乏优质项目创始人及产能而中国供应链和开发能力可弥补该缺口形成显著互补优势[13] - 华人团队将中国快速迭代能力应用于日本产品开发在产品力方面形成竞争优势但需结合本地市场人脉弥补销售网络短板[54] - 数据算法型产品经理在中国具备显著优势日本企业在该领域能力稀缺中日合作可实现市场发现与产品拆解的高效分工[56][57][58] 市场竞争与大企业互动 - 日本市场竞争压力小于中美大企业在细分领域若竞争不过创业公司倾向于选择合作而非死磕甚至主动移交客户资源[18][19] - 日本大企业组织架构垂直决策流程需多层合议导致效率低下在快速变化市场中易失去时效性[26] - 大企业新业务预算审核周期为3-6个月若未达预期可能一年内放弃并转向与创业公司合作[30] - 日本大企业风险偏好低对新业务要求三年内实现数亿甚至数十亿人民币营收难度极高[35] - 餐饮SaaS领域日本店铺存活率高利于月费模式推广但大企业采用人海战术和砸钱策略挤压小公司生存空间[23][25] 产品策略与市场定位 - 日本用户对产品包容度提升ToC领域更关注产品功能本身而非来源但ToB领域仍重视本地责任主体和代理支持[41][42] - 日本AI机器人侧重情感陪伴型弱智能产品而中国聚焦功能型应用两国产品定位存在根本差异[38] - 日本ToB的AI产品存在将传统外包业务重新包装为AI概念的现象但该赛道现金流稳定且退出路径清晰[43] - 中国游戏在日本市场成功案例增多显示文化适配性非绝对障碍关键需找到合适落地方式[40] 投资热点与退出机制 - 日本投资重点关注旧产业与新技术结合如制造业建筑业与AI融合以及卫星技术iPS细胞等硬核领域[44] - 日本上市门槛低数十亿日元市值公司即可上市但增长挑战显著ARR达五六千万美元后进一步突破难度大[46][50] - 外国公司被日本企业直接收购难度较大但可通过本地融资获取顶级投资机构背书后实现上市或并购退出[49] - 日本市场稳定性高利于企业持续增长若找到核心价值点可实现20%-30%年增长但缺乏行业热点资源获取难度较大[45] 国际化团队与人才需求 - 日本开发团队迭代速度慢文档和会议流程严谨在AI等需要快速迭代的领域存在明显效率短板[52] - 日本企业急需具备快速迭代能力的海外人才特别是数据算法型产品经理及能结合中国开发优势与日本市场经验的复合型人才[53][58] - 国际化团队常采用中国供应链研发日本本地化运营的分布式结构需解决外国人才与企业间的匹配渠道问题[51]
跟华人创业者聊日本市场,在日本创业有哪些机会?
Founder Park· 2025-08-12 18:43
日本创业市场概况 - 日本市场规模虽小但资金充裕且环境稳定 是创业蓝海 政府设立10兆日元(约750亿美元)创业五年计划催生大量投资基金 [10][15] - 日本市场稳定性强 当中美市场波动时日本市场反而有小幅增长 2024年企业退出数量从130家增至178家 并购占比达44% [12] - 日本创业融资趋势多元化 未集中在单一领域 从AI到消费品再到航天科技均有覆盖 硬件初创可获得上亿元无偿补助 [13][16] 中日创业者实践对比 - 日本竞争压力小于中美 大企业倾向于与高效创业公司合作而非死磕 电通曾将100多个客户转给20人团队 [23] - 日本大企业决策流程缓慢 架构垂直导致创新效率低 创业公司可凭借组织效率优势取胜 [32][34] - 中国创业者可发挥"中国产能+日本故事+全球市场"优势 如共享充电宝公司Inforich在日本做到市占率第一 [19] 行业机会与挑战 - AI领域存在明显机会 可解决日本核心痛点人力资源短缺 但需适应日本偏好情感交互的产品特点 [21][42] - 传统产业+AI受关注 如制造业建筑业与AI结合 生命科学和宇宙科技等硬核领域也是投资热点 [46] - ToB产品需建立本地实体 ToC产品则更看重产品力 日本用户对产品来源介意程度降低 [45] 人才与团队管理 - 日本开发团队迭代速度慢 急需具备快速迭代能力的海外人才 中国工程师在产品开发方面具优势 [50][51] - 数据算法型人才最稀缺 中国背景的产品经理在日本大公司很受欢迎 可形成国际分工协作模式 [53] - 日本年轻人对创业态度转积极 海外顶尖人才流入增加 如哈佛斯坦福毕业生进入创业市场 [25] 市场进入策略 - 采用"时光机理论"复制成熟商业模式 如将中国餐饮SaaS引入日本 但需进行本地化适配 [17][28] - 品牌背书至关重要 与LINE等本土知名企业合作可显著提升中小商户接受度 [29] - 价格策略见效快 日本大企业对降价反应迟钝 创业公司可通过价格优势打开市场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