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旱优73
icon
搜索文档
华农首席科学家罗利军:节水抗旱稻让农民种田有动力
南方农村报· 2025-07-29 15:37
节水抗旱稻技术突破 - 节水抗旱稻将旱稻的节水、抗旱、易种特性融入优良水稻品种,实现从0到1的突破,曾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6][7] - 该稻种生长过程中不需要泡水、插秧,能节约用水约50%,减碳量90%以上,也不易形成农业面源污染[16] - 除水田外,还能在旱地、山坡地等地类种植,全国推广中"旱优73"应用面积较广,产量稳定在550~600公斤[17][20][22] 广东推广成效 - 2024年以来在广东年种植面积已超1万亩,团队在广东每个地区基本都建立了试种示范点[28][29] - 肇庆鼎湖沙浦基地测产达611.9公斤/亩,怀集流转6000亩坡地和撂荒地种植,长势良好[36][37] - 采用覆膜直播技术有效解决杂草问题,证明可解决广东省撂荒地问题[35][36][39] 抗逆性与适应性 - 被称为"稻坚强",根系发达抵抗洪涝能力强,肇庆怀集遭遇百年一遇洪水后完好无损[43][44][46] - 安徽案例显示被淹4-5天基本无影响,淹11-14天后仍能重新分蘖,亩产200多公斤[47][48][49] - 山地旱地皆可种,在云南海拔2000米地区都能种植[12][21] 经济效益与战略目标 - 肇庆怀集种植企业测算每亩纯利润超600元,"旱优73"品质与"美香占2号"相当,获全国食味品质金奖[60][61][62] - 提出"1522"战略目标:新增水稻种植面积1亿亩,增加稻谷500亿公斤,减少200亿吨灌溉用水和200亿公斤碳排放[66][67][68] - 广东多雨地区可实现少灌水甚至不灌水,大幅降低灌溉成本[57][58][59]
亩产611.9公斤!肇庆鼎湖沙浦基地节水抗旱稻测产告捷
南方农村报· 2025-07-20 21:00
节水抗旱稻测产成果 - 肇庆市农林科学院沙浦基地40亩节水抗旱稻旱优73首次收割 平均产量达611.9公斤/亩 [1][4][5][22] - 测产同步指导再生季留茬高度试验 为后续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3] - 该品种于3月11日播种 播种量仅2公斤/亩 在肥力中等偏下的撂荒地实现稳产 [7][8] 品种特性与技术优势 - 旱优73具有强抗旱性、耐贫瘠性和再生能力 适合撂荒地种植 [8][9] - 采用"旱直播旱管覆全生物降解膜"模式 全生育期依赖自然降水 [9][10] - 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可水田旱作或旱地种植 大幅节约灌溉用水30-50% [13][14][15] 生态与经济效益 -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甲烷排放 降低劳动成本 [15][17] - 2024年已在广东13个地市试种 年种植面积超1万亩 [18] - 有效激活抛荒地、盐碱地等边际土地 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战略意义 [21][23] 行业推广规划 - 肇庆研发基地作为全国技术试验平台 将优化种植技术并扩大示范 [19][24] - 该技术被定位为农业转型标杆 其节水高产模式有望形成全球粮食安全解决方案 [25][26]
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扶业扶技”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6-23 19:57
乡村振兴举措 - 淮河能源控股集团通过定点帮扶"一乡四村"项目,因地制宜推动当地经济效益提升,采用虾稻、鸭稻共生等模式建立种植基地,年种植水稻700余亩[1][2] - 公司联合农科院进行技术合作,推荐种植旱优73、南粳9108等优质稻种,养殖麻鸭、番鸭等高附加值畜禽品类,提升农作物产量和经济价值[1] - 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管理方式,线上使用物联网监控系统,线下定期组织人员实地考察,解决生产问题[2] 产业链建设 - 建立"田间—货架—餐桌"全链条消费帮扶体系,对帮扶地区粮食进行回收加工后进入生态农产品保供点,覆盖数万名职工餐桌[2] - 2023年帮助淮南市潘集区塘西村、寿县大树村销售瓜蒌籽3.6万斤,实现农户增收近200万元[2] - 淮矿农产品保供点陈列20余种特色助农产品,包括新疆大枣、核桃、山茶油等跨区域助农产品[3] 多元化帮扶模式 - 除产业帮扶外,公司采取人才支援、就业帮扶等举措,推动帮扶地区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全面振兴[3] - 设立省国资委助农专区,2023年帮助望江县黄河村销售粉丝礼盒84盒、粉丝705袋等农产品[3] - 通过"造血式"帮扶转变传统模式,使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获得稳定收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