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节水抗旱稻
icon
搜索文档
华农首席科学家罗利军:节水抗旱稻让农民种田有动力
南方农村报· 2025-07-29 15:37
节水抗旱稻技术突破 - 节水抗旱稻将旱稻的节水、抗旱、易种特性融入优良水稻品种,实现从0到1的突破,曾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6][7] - 该稻种生长过程中不需要泡水、插秧,能节约用水约50%,减碳量90%以上,也不易形成农业面源污染[16] - 除水田外,还能在旱地、山坡地等地类种植,全国推广中"旱优73"应用面积较广,产量稳定在550~600公斤[17][20][22] 广东推广成效 - 2024年以来在广东年种植面积已超1万亩,团队在广东每个地区基本都建立了试种示范点[28][29] - 肇庆鼎湖沙浦基地测产达611.9公斤/亩,怀集流转6000亩坡地和撂荒地种植,长势良好[36][37] - 采用覆膜直播技术有效解决杂草问题,证明可解决广东省撂荒地问题[35][36][39] 抗逆性与适应性 - 被称为"稻坚强",根系发达抵抗洪涝能力强,肇庆怀集遭遇百年一遇洪水后完好无损[43][44][46] - 安徽案例显示被淹4-5天基本无影响,淹11-14天后仍能重新分蘖,亩产200多公斤[47][48][49] - 山地旱地皆可种,在云南海拔2000米地区都能种植[12][21] 经济效益与战略目标 - 肇庆怀集种植企业测算每亩纯利润超600元,"旱优73"品质与"美香占2号"相当,获全国食味品质金奖[60][61][62] - 提出"1522"战略目标:新增水稻种植面积1亿亩,增加稻谷500亿公斤,减少200亿吨灌溉用水和200亿公斤碳排放[66][67][68] - 广东多雨地区可实现少灌水甚至不灌水,大幅降低灌溉成本[57][58][59]
亩产611.9公斤!肇庆鼎湖沙浦基地节水抗旱稻测产告捷
南方农村报· 2025-07-20 21:00
节水抗旱稻测产成果 - 肇庆市农林科学院沙浦基地40亩节水抗旱稻旱优73首次收割 平均产量达611.9公斤/亩 [1][4][5][22] - 测产同步指导再生季留茬高度试验 为后续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3] - 该品种于3月11日播种 播种量仅2公斤/亩 在肥力中等偏下的撂荒地实现稳产 [7][8] 品种特性与技术优势 - 旱优73具有强抗旱性、耐贫瘠性和再生能力 适合撂荒地种植 [8][9] - 采用"旱直播旱管覆全生物降解膜"模式 全生育期依赖自然降水 [9][10] - 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可水田旱作或旱地种植 大幅节约灌溉用水30-50% [13][14][15] 生态与经济效益 -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甲烷排放 降低劳动成本 [15][17] - 2024年已在广东13个地市试种 年种植面积超1万亩 [18] - 有效激活抛荒地、盐碱地等边际土地 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战略意义 [21][23] 行业推广规划 - 肇庆研发基地作为全国技术试验平台 将优化种植技术并扩大示范 [19][24] - 该技术被定位为农业转型标杆 其节水高产模式有望形成全球粮食安全解决方案 [25][26]
夏日炎炎访民生丨水稻田抗旱 善管是关键
河南日报· 2025-07-19 07:35
高温天气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 全省持续晴热高温给水稻生产带来严峻挑战 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聘请专家为种植户提供指导 [1] - 再生稻处于抽穗扬花期 需采取以水调温措施如灌深水 日灌夜排或长流水灌溉 改善田间小气候 [1] - 麦茬稻处于分蘖盛期 需及时追施分蘖肥 促进分蘖早生快发 水分管理上要干湿交替 [1] - 做好"一喷多促" 用足水量喷药 促进叶片光合作用 增强水稻耐高温能力 达到防病治虫强抗性目的 [1] 节水抗旱稻的推广与应用 - 持续高温是检验节水抗旱稻优劣的时机 光山县农民杨金基连续三年种植 今年种植200多亩 [1] - 节水抗旱稻只需浇水两遍 直播不需插秧 省工省力省水 每亩地产量超过500公斤 [1] - 河南宝稻种业是省内知名水稻生物育种企业 主要推广节水抗旱稻 [2] - 节水抗旱稻融合水稻高产优质与旱稻节水抗旱特性 在灌溉条件良好稻田不需淹水 相比传统水稻节水50%以上 [2] - 目前节水抗旱稻在全省已推广种植超过100万亩 [2] 水稻生物育种发展 - 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与南阳市科学院联合举办专题培训会 邀请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讲解水稻生物育种 [2] - 李自超团队培育中农大4号 5号等节水抗旱稻品种 在南阳 信阳 商丘等地推广种植 [2] - 节水抗旱稻在传统水稻种植区严重缺水地方和北方低洼易涝地区具有极大发展潜力 [2]
肇庆市华农节水抗旱稻研究院正式揭牌
南方农村报· 2025-06-27 16:32
研究院成立与定位 - 肇庆市华农节水抗旱稻研究院于6月26日正式揭牌成立,由华南农业大学与肇庆市政府联合推动[2][16][17] - 研究院聚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3][4] - 目标是将研究院打造为华南地区节水抗旱稻育种技术研发与成果展示的核心平台[28] 节水抗旱稻特性与优势 - 节水抗旱稻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害、耐高低温、节水、抗旱、易种等综合优势[20] - 水田种植可节约50%以上灌溉用水,产量与米质与常规水稻相当[21] - 旱地种植采用旱直播技术,仅需关键生育期适当补水[21] - 育种理念由罗利军教授2009年提出,通过引入陆稻节水抗旱特性培育[22][23] 当前进展与未来规划 - 怀集县6000亩成熟节水抗旱稻农田长势良好,鼎湖区沙浦基地500亩试验田试种十多个系列品种[40][41] - 下一阶段重点完善基地建设(试验田、考种室、仓储等),引进培育专业人才[27] - 将开展再生稻、稻-豆带状种植试验,筛选最适合广东气候土壤条件的优质品种[27][41] 合作与支持 - 现场举行沙浦育种基地共建签约仪式,为品种筛选、技术培训等提供机制保障[33][36] - 罗锡文院士高度评价节水抗旱稻的节水效果,承诺汇聚各方力量支持研发与应用[42][43] - 校地合作模式为区域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并服务全球农业发展[47][48][49]
新书上海首发 用故事揭秘节水抗旱稻的研发历程
环球网资讯· 2025-06-24 18:15
节水抗旱稻技术突破 - 节水抗旱稻整合水稻高产优质与旱稻节水抗旱特性,在水田可节水50%以上,在旱地可旱直播并抵抗干旱[4] - 配套旱直播节水栽培技术可实现节水50%、减少甲烷排放90%以上[1] - 相比传统水稻淹灌栽培,节水抗旱稻可减排温室气体90%以上,其中甲烷减排达97%以上[4][5] 产业发展目标 - "1522"发展目标:新增1亿亩种植面积、增产500亿公斤稻谷、减少200亿吨用水、减排200亿公斤CO2e[3] - 年推广40万公顷可带来1.84亿元碳减排收益(460元/公顷)[5] - 已在20多个"一带一路"国家示范推广[5] 产业链创新 - 打造"品种+技术+碳核算"方案,加速前端育种、中端应用、后端价值协同[3] - 形成从"一株稻"到"一粒米"再到深加工产品的全产业链展示[6] - 建立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创新联盟,深化产学研融合[3] 社会价值 - 助力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和"双碳"目标[3] - 为农业低碳转型提供可复制推广的新路径[4] - 首笔碳普惠交易完成,开创农业碳减排收益新模式[5]
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创新联盟:加速形成“品种+技术+碳核算”方案
新华财经· 2025-06-22 18:22
节水抗旱稻技术优势 - 节水抗旱稻结合水稻高产优质和旱稻节水抗旱特性,在水田种植可节水50%以上,产量和米质与水稻基本持平 [1] - 在旱地种植可实现免耕直播,投入低,大幅减少面源污染和甲烷排放 [1] - 配套旱直播节水栽培技术可减少甲烷排放90%以上,减排甲烷97%以上 [2] - 累计推广面积超3000万亩,年种植面积达500万亩 [1] 碳减排与经济效益 - 节水抗旱稻良种良法配套可减排温室气体90%以上 [2] - 种植节水抗旱稻可增加460元/公顷的额外碳减排收益,按年推广40万公顷计算,每年可新增收益1.84亿元 [2] -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创制《节水抗旱稻旱直播节水栽培技术》,入选多项国家级和市级技术推广目录 [1] 国际推广成果 - 2008年起在非洲11个国家开展示范种植,5个品种在4个国家通过新品种审定 [3] - 在乌干达和加纳示范推广12万亩,稻谷增产超720万千克,农民增收超千万元 [3] - 为非洲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动力,产生显著社会效益 [3] 未来发展目标 - 推进"1522"发展目标:新增1亿亩种植面积,增产500亿公斤稻谷 [3] - 减少200亿吨水稻生产用水,减排200亿公斤二氧化碳当量 [3] - 拓展种植空间至新地、山坡地、荒地、盐碱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