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明代镶红宝石金冠
icon
搜索文档
观器物之美 品长江之韵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15 07:14
展览概况 - 展览名称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于9月下旬在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开展,是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的重要展览 [5] - 展览汇集来自湖北、湖南、浙江、江苏、四川、重庆等9省市30多家文博单位的160件(套)文物精品 [5] - 展览按玉器、漆木器、青铜器、金银器、陶瓷器五大器类分为5个单元,系统梳理长江流域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工艺特色与艺术成就 [5] 玉器单元(琼琚凝华) - 展出良渚文化兽面纹三叉形器,距今5300年—4300年,出土于浙江余杭瑶山遗址,是良渚文化贵族男性发饰,造型稀有珍贵 [6] - 展出春秋时期龙凤纹玉龙,由一块黄色透闪石精雕细刻而成,图案构思奇巧,中有一龙,玉龙边缘刻出5个凤首,龙凤之间祥云盘绕 [9] 漆木器单元(漆韵流光) - 展出战国时期透雕凤鸟斗蛇瑟座,通体髹黑漆并用红、黄二色彩绘花纹,凤鸟嘴衔蛇尾、爪握蛇头,造型灵动,反映楚文化对凤鸟的尊崇 [8] - 展出战国时期猪形酒具盒,呈双头猪造型,内置酒杯,猪身8幅漆画描绘了楚国贵族从狩猎到宴饮的整个过程 [11] 青铜器单元(钟灵彝秀) - 展出春秋时期青铜神兽,为龙首、蛇颈、虎身、龟足、豹尾,头部以6只小龙构成角,背部攀附一只小兽,是楚国青铜器的巅峰之作 [9] 金银器单元(浮光跃金) - 展出明代镶红宝石金冠,层层叠叠的祥云纹组合成莲花状,“花心”上方镶嵌一颗红宝石,与元代张渥《九歌图》中女神湘君所戴金冠类似 [12] 陶瓷器单元(土火之艺) - 展出清光绪年间景德镇御窑生产的郎窑红观音尊,郎窑红釉烧制需要1300℃以上高温,对器物摆放位置、燃料挑选、熄火时机等细节要求极为苛刻 [10] - 单元背景装饰清代王致诚《陶冶图卷》,细致描绘了工匠制坯、画坯到上釉、烧制的全过程 [12] 展览特色 - 策展采用物画相映手法,将文物置于古代绘画背景中相互印证,例如西汉银釦金银箔贴饰云气鸟兽人物纹漆奁与《女史箴图》对照,再现古人梳妆场景 [11]
160件文物“聚会” 见证长江文明发展历程
人民网· 2025-09-24 10:22
展览概况 - 展览名称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于9月23日开幕 [1] - 展览汇集了来自全国37家文博单位馆藏的160件(套)长江文明相关文物精品 [1] - 展览旨在回溯长江文明交流融合的历程,探触长江文脉的深厚底蕴 [1] 展览单元与展品内容 - “琼琚凝华”单元展示新石器时期至明清时代的代表玉作,入口展品为良渚文化的兽面纹玉三叉形器 [2] - “漆韵流光”单元重点展示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漆器精品,包括湖北荆州天星观2号楚墓的猪形酒具盒 [4] - 青铜器单元呈现了25件承载上游巴蜀文化、中游曾楚文化和下游吴越文化的精美文物 [4] - “浮光跃金”和“土火之艺”单元分别介绍金银器的风俗特征和陶瓷器的转变过程 [6] - 展览创新性地以玉器、漆木器、青铜器、金银器、陶瓷器不同质地的文物精品为载体 [6] 展览意义与策展理念 - 展览通过按时代早晚排布器类,可观照器形的时代特点与演变,寻觅长江文明发展的文化基因 [6] - 策展理念旨在深入挖掘长江流域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交流、宗教信仰等多元信息 [6] - 展览精选多家文博单位馆藏,旨在增进公众对长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阐释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的意义 [6]
带你走进“大明的世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4-29 06:36
明代文物与文化交流 - 明宣德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展示了永乐、宣德时期官窑青花瓷的深蓝色发色特点,与郑和下西洋带回的"苏麻离青"钴料有关 [10][13] - 明代镶红宝石金冠反映了永乐至宣德年间通过航海贸易进口宝石的风潮,成化年后云南孟密宝石贸易开辟减少了对西洋宝石的依赖 [4][13] - 漳州窑五彩航海图瓷盘具有鲜明海洋风格,绘有星宿、帆船、罗盘等图案,印证了明代后期漳州月港作为民间海上贸易中心的重要性 [6][14] 郑和下西洋与全球化贸易 - 郑和船队28年间7次下西洋,航程超7万海里,推动海上丝绸之路鼎盛,带回"苏麻离青"钴料、香料、宝石等物资 [13] - 1567年漳州月港开海标志明代朝贡贸易向民间贸易转变,澳门开埠促进广州外港兴起,马尼拉帆船贸易连接东亚与欧美 [14] - 明代通过跨洋贸易传入美洲作物如辣椒、南瓜、玉米,紫砂南瓜壶等文物印证其融入日常生活 [15] 白银贸易与经济影响 - 明代海外贸易流入大量白银,间接促成美洲白银矿产开发,白银成为世界结算货币推动全球经济体系建构 [15] - 国内形成银、钱并行货币格局,银锭、银印等展品反映白银在经济社会中的多样化应用 [15] 中西文化交流与艺术融合 -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等著作,推动西方科技传播,《利玛窦像》为中国人绘制最早传世油画 [16] - 《坤舆万国全图》首改欧洲中心格局,开创中国绘制世界地图模式,《野墅平林图》采用中西结合透视法 [17] - 16世纪《中华大帝国史》引发欧洲"中国热",儒家经典拉丁文译本及珐琅器等艺术品展现文化双向影响 [18] 明代外交与区域秩序 - 明初确立"不征""共享太平之福"外交政策,以朝贡贸易为核心构建东亚东南亚合作秩序 [10][11] - 《杏园雅集图》体现明代内阁"以文治政"特点,《胡笳十八拍图》反映明人对汉胡交往题材的关注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