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

搜索文档
激活地方经典艺术语汇
人民日报· 2025-07-27 05:52
文化创作工程 - 60件美术作品集中展现楚国800年历史文化精髓,通过笔墨实现楚地文脉的视觉转化 [2] - 创作历时3年,近百名创作者深入荆楚腹地考察,参考湖北省博物馆青铜器、楚纪南故城遗址等历史素材 [2] - 作品《高山流水》以青绿重彩呈现楚地山水,创作者多次实地考察古琴台并查阅史料以确保历史准确性 [2] - 《青铜文明》细致刻画曾侯乙尊盘、越王勾践剑等青铜器纹路,创作者反复观察博物馆实物完成创作 [2] 艺术表现手法 - 《橘颂》融合楚简文字与历史场景,再现屈原的诗魂与爱国精神 [3] - 《楚汉兴起》采用蒙太奇手法,以线装《史记》为背景叠加项羽形象与战场画面,体现工笔细腻与影像叙事节奏 [3] - 传统符号与现代笔墨结合,强化作品地域特色并展示艺术家创新精神 [3] 创作工程影响 - 工程促进跨机构协作,参与者涵盖20岁至90多岁不同年龄段,包括专业美术工作者、高校师生及新文艺群体 [4] - 通过采风写生、专家指导等方式加强湖北主题性美术创作人才梯队建设 [4] - 建立"文物考古—艺术转译—大众传播"转化链条,推动楚文化广泛传播 [4] - 96岁艺术家鲁慕迅遗作《九头神鸟骋长空》象征文化传承,体现历史敬畏与传统创新 [4]
“王子午”鼎等逾两百件珍贵文物亮相广东省博物馆
中国新闻网· 2025-07-06 09:18
展览概况 - "熠熠其辉:夏商周礼乐文化展"于7月5日在广东省博物馆三楼专题展厅开幕,持续至10月12日 [1] - 展览由广东省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院共同主办,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南越王博物院支持 [1] - 汇集4家单位共253件展品,珍贵文物占比超过80% [1] 展品亮点 - "王子午"鼎为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的7件列鼎之一,是高等级楚式升鼎的典型器物,器身满饰半浮雕蟠龙纹、窃曲纹和云纹 [1] - "王子午"鼎口沿攀附6条浮雕夔龙,器壁内侧铸鸟篆铭文14行84字,是迄今所知我国采用失蜡法制作的最早铸件之一 [1] - "倗"浴缶为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的盥洗器,器盖内和器口沿分别铸有"倗止(作)缶"三字铭文 [2] 展览主题 - 展览聚焦夏商周三代玉石器、青铜器和陶瓷器等礼器中包涵的礼制因素,探索中华早期文明尤其是礼乐文化的发展历程 [1] - 呈现广东出土的商周时期重要礼器群,阐释岭南与中原的文化关联,展示岭南地区中国化进程的关键环节 [1] 技术应用 - 运用高清动态视频还原车马器模型,深度解析其各个部位的精妙构造 [2] - 多媒体交互展示将青铜器上的"燕乐""射礼""蒐礼""水陆攻战"等礼仪场景转化为可视、可感的沉浸式体验 [2]
礼乐华章 璀璨江淮(上新了)
人民日报· 2025-06-28 06:12
展览概述 - 安徽博物院举办"礼乐华章 璀璨江淮——夏商周时期的安徽"展览 通过950余件文物展示安徽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中的独特贡献 [5] - 展览分为"寻踪夏迹""煌煌商域""淮北吉金""群舒光耀""钟离古国""姬姓蔡国""江南吴越""楚辉照耀"等多个单元 [5][6][7] 夏商时期考古发现 - 肥西三官庙遗址是距今3500多年的夏商之际聚落遗址 出土大量石器 陶纺轮和青铜器 包括兵器 铜铃 铜角形器等 [5] - 阜南台家寺遗址是商代重要遗址 结合凤阳古堆桥 花园湖 寿县仓陵城和凤台大孤堆等遗址 展示淮河流域商代族群的生产生活 [5] 春秋时期青铜文化 - 展览展示安徽春秋时期极具特色的青铜文化 包括春秋龙虎纹鼓座等重点文物 [6] - 春秋龙虎纹鼓座有150余字铭文 是钟离国国君自用之器 采用粒子动画手段对残缺部分进行虚拟复原 [6] 楚文化展示 - "楚辉照耀"单元重点展示鄂君启金节 这是楚怀王颁发给封君鄂君启的免税通行证 青铜质地 有错金铭文 [7] - 楚王展厅以铸客大鼎为中心 展示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的铭文礼器和九鼎八簋 彰显楚国恢宏气势 [7]
东湖绿道画圆一周年,外国大学生研学东湖点赞生态文化
长江日报· 2025-06-26 14:41
东湖生态文化研学活动 - 武汉大学国际传播院主办、长江文化研究院协办的国际研学活动,吸引德国、墨西哥、新加坡、越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大学生参与 [1] - 研学团队探访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了解东湖通过"水上湿地、水下森林"生态自净系统实现水质净化,年净化水量达18万立方米 [6] - 东湖湿地经过生态治理后,已记录234种鸟类栖息 [6] 东湖生态修复成果 - 落雁景区将0.7亩鸟岛扩大10倍至7亩,补种池杉树后吸引数百只西伯利亚鸬鹚栖息繁殖 [9] - 2016年联合国人居署认证东湖绿道为"改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 [29] - 2022年《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主会场选址东湖 [29] 东湖文旅发展现状 - 端午假期武汉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45%,东湖绿道成为最热门打卡地 [29] - 东湖绿道海外游客来源从亚洲扩展至欧美、非洲等地区 [29] - 东湖荷园种植1200余种荷花,成为展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景点 [17] 楚文化展示 - 楚天台编钟演奏《橘颂》展现楚文化魅力,吸引越南留学生关注 [14] - 楚文化展厅展示乐器、服饰等文物,强化文化传播效果 [14] 国际影响力提升 - 东湖绿道被法国学生评价为"人水共生"典范,体现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平衡 [23] - 湖北加速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东湖定位为"世界名湖"文旅胜地 [29]
何以江城
长江日报· 2025-06-13 08:38
武汉在长江文明中的历史地位 - 武汉是长江文明的活态标本和中华文明流动与创新的生动缩影,城市发展与中华文明起源同步进行 [3] - 5000年前长江中游地区文明曙光初现,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遗址见证早期人类生活 [3] - 武汉城区水果湖的放鹰台遗址距今5000年,出土石器、陶器等文物彰显当时文化发达程度 [3] - 4000年前黄陂张西湾遗址形成早期城市雏形,为武汉市迄今发现最早的城址 [3] 武汉的考古发现与文明发展 - 盘龙城遗址堪称"活态史书",有夏代遗存和商代辉煌,出土精美青铜器、大型玉戈和圆鼎等 [3] - 去年在黄陂六银庙发现的二里头时期(夏代)墓葬是重大突破 [3] - 盘龙城在文化上串联起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标志着双大河文明结构的形成 [13] - 盘龙城宫殿采用"木骨泥墙"建筑技术和"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布局,体现王权思想 [14] 武汉的交通枢纽地位与包容性 - 从古代的"金道锡行"到近现代的交通网络,武汉始终是交通枢纽 [4] - 长江文明赋予武汉交通与交流的包容性,使武汉成为多元文化融合的城市 [4] - 武汉以地理之枢纽、考古之实证、文化之包容,诠释"何以江城"的千年命题 [4] - 长江流经湖北1000多公里,在武汉穿城而过,赋予独特城市气质 [6] 武汉的"江河湖文化"与楚文化 - 荆楚文化包含的"江河湖文化"在武汉尤为凸显,"江"指长江,"河"指汉水,"湖"指武汉的百湖 [6] - 汉水作为长江最大支流,在武汉形成"两江交汇"的独特地貌 [6] - 楚文化基因在近代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张之洞在武汉创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构建近代工业体系 [6] - 武汉至今保留汉剧、楚剧等非遗剧种,"万里茶道"节点地位见证商贸传统 [7] 武汉的城市起源与发展 - 武汉城市起源发展与长江关系紧密,盘龙城地处长江之滨,起源于军事战争需要 [9] - 武汉"因武而昌"又"因商而兴",商兵互动深刻影响城市历史走向和性格 [9] - 汉口崛起兴于水、兴于码头,是"天下货物聚买第一大码头" [10] - 近代武汉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次于上海的中国四大商埠之一 [10] 武汉的建筑遗产与文化内涵 - 武汉建筑遗产勾勒出城市"因江而建、依江而兴"的千年轨迹 [13] - 三国武昌城址、元代胜像宝塔、古琴台、禹稷行宫、汉阳铁厂矿砂码头等建筑遗存沿长江铺展 [14] - 武汉文化包容万象,不是一个文化单一的城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13] 武汉文物呈现的长江文明特质 - 武汉在长江文明中具有枢纽性、包容性和创新性三大特质 [16] - 从商代铜矿运输到明清漕粮贸易,武汉始终是长江流域资源流通的关键节点 [16] - 三国青瓷坞堡、唐代胡人俑、宋代影青瓷等文物展现不同文化融合共生的历史进程 [16] - 盘龙城青铜器对中原工艺的本土化改造和湖泗窑独创的瓷器技术彰显创新精神 [16]
全球网友:总要去趟武汉吧
长江日报· 2025-05-21 08:43
文化目的地 - 央视春晚武汉分会场《星汉耀江城》的8分钟短片引发热议,编钟、虎座鸟架鼓、黄鹤楼等文化符号交相辉映,直观展现楚文化的震撼 [6] - 湖北省博物馆因春晚效应游客激增,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VR项目《穿越青铜纪》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6] -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作为"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之源"展示武汉3500年建城史,吸引大量游客参观 [6] - 黄鹤楼单日客流突破2.8万人次,年轻游客占比达65%,武汉市文旅局推出"登名楼 观名博"荆楚文化之旅线路,通过沉浸式剧游、非遗手作等让游客触摸文化肌理 [7] - 湖北省博物馆获2025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持续推出文创产品如"剑器长虹"越王勾践剑文创展,让馆藏国宝走进大众生活 [7] 春天目的地 - 武汉大学樱花大道结合唐装表演、楚文化印章等元素,打造"盛唐诗画"般的赏樱体验 [9] - 昙华林历史街区变身"樱花人文小镇",江汉路书店露台飘落樱花雨,西北湖樱花树下举办音乐会,整座城市成为"中国春天博物馆" [11] - 樱花季超300场主题活动、汉马消费总效应近3亿元、"蒜鸟"文创销售量突破10万只,显示武汉"春天文化"的蜕变 [11] 青春目的地 - "2025长江旅游季·长江甲板声浪派对"在"古琴号"上举办,甲板成巨型舞台,吸引年轻人参与 [16] - 长江大桥、江边"一棵孤独的树"、藤蔓洞穴等景点在年轻人分享中火爆全网 [16] - "武汉送你10万朵栀子花"活动及四城"交换周末旅游计划"进一步吸引年轻游客 [16] - AR导览、数字光影秀等技术提升游客体验,"两江游览"项目收入同比增长16.5%,武汉酒店"五一"假期预订率达九成以上 [16] 城市文化融合 - 武汉通过"元宇宙编钟"、"樱花音乐会"、"江上派对"等方式,将千年文脉与青春活力结合,展现长江文化之"魂" [17]
楚玉风华:楚人如何将浪漫与灵动注入玉石|观展
经济观察报· 2025-05-17 08:47
华夏玉器文明发展脉络 - 新石器时代肖家屋脊文化玉器体现长江流域巫术信仰 玉虎头像以圆雕技法刻成獠牙外露 玉蝉腹部弧线精准如机械切割 [3][4][5] - 商代盘龙城玉戈长达94厘米 采用本地蛇纹石仿制中原礼器 未开刃设计凸显礼制功能 [7][8] - 西周曾国玉器严格遵循周礼 叶家山28号墓玉鹿高5厘米 颈部穿孔残留丝绳痕迹 [14][15] - 春秋战国时期楚式玉器突破礼制束缚 九连墩1号墓双龙云纹玉佩采用透雕工艺 龙身呈S形动态 [19][21] - 明代梁庄王墓金镶宝石白玉云龙帽顶镶嵌红蓝宝石 五爪龙纹体现亲王威仪 青白玉持荷童子佩高5厘米展现世俗化倾向 [25][28][29] 玉器工艺技术演进 - 肖家屋脊玉器采用分层减地工艺 透雕玉片饰兽眼从平面中"破茧而出" 罗家柏岭玉蝉翼薄如蝉纱 [5] - 盘龙城玉柄形器出土42件 平刃末端钻孔系绳 绿松石串饰指甲盖大小通过精巧工艺呈现 [9][10] - 曾侯乙墓十六节龙凤玉挂饰用5块玉料雕成 可卷折活动 四节龙凤玉佩雕刻7条卷龙4只凤鸟 [17] - 楚国谷纹玉璧表面密布乳钉凸起 江陵望山龙形玉佩水滴形龙眼设计突破商周程式化纹样 [20][21] 玉器社会功能变迁 - 新石器时代玉器作为巫觋通神媒介 玉人头像被奉为最高神灵 构建"祖灵驭虎御天"信仰体系 [4][6] - 商周时期玉器转化为等级标识 盘龙城玉璋扉牙如山岳层叠 玉戈形制统一彰显王权 [8][12] - 战国玉器出现实用化转向 曾侯乙墓玉器240件 组佩构件出现几何造型 楚式玉器融入巫风元素 [17][22] - 明代《明会典》法典化规范玉器使用 梁庄王墓青白玉谷纹圭长23厘米 严格匹配亲王身份 [25][30] 湖北省博物馆玉器展陈 - 展品覆盖新石器至明清时期 北馆一楼设湖北古代文明展厅 南馆三楼设楚国八百年专题展 [33] - 曾侯乙展厅展示十六节龙凤玉挂饰等战国精品 梁庄王展厅陈列金镶宝石白玉帽顶等明代珍品 [17][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