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卫星

搜索文档
推进区域协作 拓宽发展空间——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一线观察之七
新华社· 2025-07-13 10:10
区域市场一体化推进 -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是必然路径,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 [1] - 通过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加强市场基础制度统一、深化对内对外开放,畅通要素资源流动集聚,区域市场一体化加速推进 [1] - 202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达到11.5万亿元,11年来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长三角三省一市生产总值突破33万亿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产总值增至8.7万亿元,5年来迈上2个万亿元台阶 [6] 破除行政壁垒措施 - 川渝高竹新区探索货车牌照"同标互认",试点允许部分企业的车辆在指定时段、路线通行重庆,四川骏谊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每辆货车节约物流成本超10万元,节约运输时间超500个小时 [2] - 长三角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共享互认,市场主体登记等50余个高频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京津冀市场监管部门统一规范企业登记服务;川渝推进企业跨省市"一键迁移" [3] - 长三角异地异店无理由退换货承诺单位超1700家;粤港实施政务服务跨境通办,首批上线108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川渝试点跨区域人才职称评价互认,惠及两地700余万专业技术人员 [4] 基础设施联通 - 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河北段通车后,燕郊至北京城市副中心最快仅需9分钟 [5] - 珠港和珠澳口岸年内出入境客流量已突破1亿人次;苏皖首条跨省城际铁路滁宁城际滁州段稳定运营;上海机场-苏州前置货站启用后节省地面物流成本近30% [5] 产业协同发展 - 韵达快递总部从北京搬迁至河北香河县后,整体揽收能力扩大一倍多,实现日最大揽收超500万单;2024年底廊坊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增加值达949亿元,同比增长9%,占GDP的比重升至24% [7] - 京津冀地区突出产业转移与承接;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龙头,金融服务、数字经济等产业竞争优势凸显;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成渝城市群协同建设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 [8] - 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一年生产500颗卫星的制造能力;京津冀汽车产业链上数以万计零部件实现协同 [8] 对外开放合作 - "合肥-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精品快线开通后,合肥到欧洲一般物流时效从40天缩短至27天 [10][11] - 今年前5个月长三角地区实现进出口6.73万亿元,同比增长5.2%,较同期全国外贸增幅高2.7个百分点 [11] - 粤港澳大湾区推进跨境信用报告标准互认;川渝探索铁路单证物权化试点等陆上贸易规则创新;京津冀加快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 [11]
《凉山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发布 这场“经济大体检” 摸清了哪些家底
四川日报· 2025-06-20 11:42
工业发展 - 凉山州2023年末工业企业法人单位2699个 较2018年末增长30.4% 其中制造业1510个占比超五成[4] -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个 占规上工业企业13.5%[4] - 1-4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 重点推进钒钛稀土千亿级产业及五个百亿级特色产业[4] 重点项目 - 卫星基地项目主体竣工 已获多颗遥感导航卫星意向订单[3] - 近三年落地卓远半导体 钒液流电池 光伏切片 熔炼钛 大数据中心等高科技项目[5] - 凉山高新区超百亿元钒钛 新能源材料项目进入竣工冲刺阶段[5] 消费市场 - 四期以旧换新活动兑付资金5282.8万元 直接拉动销售10.07亿元[3] - 2023年批发零售业营收1241.8亿元 较2018年增长239.4% 住宿餐饮业营收31.59亿元增长110.3%[7] - 数码产品纳入补贴 汽车以旧换新叠加消费券催生新能源车需求[6] 文旅产业 - 端午期间会理药根宴 西昌龙舟赛等文旅活动吸引客流[6] - 推出"夏季清凉""冬季暖阳"文旅季 打造全域精品旅游线路[7] - 文旅强州战略推动"彝海结盟地·五彩大凉山"品牌建设[6]
部省政策“组合拳”激活新型工业化华东样板
新华网· 2025-05-27 15:12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 上海已有60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在2024年突破4500亿元 [6] - 江苏有400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崛起,算力规模、行业数据集、大模型应用等方面领先全国 [6] - 人工智能技术已渗透制造业全链条,电子设备企业借助大模型推动工艺设计自动化,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产线排产时间降低75% [6] -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151项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中,华东地区占比超过30%,江苏省有10个案例入选 [6] - 苏州工业园区推出148个示范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华兴源创、知行科技等企业入围工业和信息化部揭榜挂帅潜力单位 [7] - 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设立600亿元人工智能基金,开源社区全球参与者数量第二,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合作中心已落地 [7] 上海新型工业化实践 - 上海构建新型工业化标杆的"五个着力",包括夯实工业根基、紧扣国家战略、锚定产业基础能力、优化升级、营造产业生态 [11] - 2024年上海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达到1.09万亿元,工业投资超过2000亿元创历史新高 [11] -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43.6%,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增长7.1%,高端装备产业增长5.1% [11] -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1/4,生物医药产业获批I类新药23个占全国1/5,人工智能产业备案66款大模型 [12] - 集成电路产值同比增长20.8%,AI产业产值增长3.2%,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4200亿元同比增长10% [12] - 上海推动"AI+制造"行动,拥有19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11个示范场景,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426台 [12] 国家高新区发展 - 2024年国家高新区GDP突破19.3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6%,占全国比重14.3%,工业增加值9.8万亿元占全国24.1% [15] - 国家高新区聚集70%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8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和发明专利数占全国50% [15] - 苏州工业园区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74%,集聚3054家高新技术企业 [16] - 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总产值近45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全国领先 [16] - 国家高新区实施"五维强化"升级策略,包括技术策源、企业主体、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管理服务 [16] 华东地区政策协同 - 工业和信息化部顶层设计与地方专项政策联动,如上海新型工业化实施方案配套24个增量政策 [20] - 70%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高新区,大模型技术与工业场景深度耦合 [20] - 中新合作、自贸区试点等开放平台推动外资、技术、人才跨境流动,苏州工业园区吸引108家世界500强项目 [20]
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为何落户文昌
经济日报· 2025-04-30 06:07
商业航天产业政策支持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支持海南文昌建成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1] - 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文支持海南打造国际一流、市场化运营的航天发射场[3] - 海南编制《海南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24—2030年)》和《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空间规划》[3] 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优势 - 文昌纬度低可节省燃料降低发射成本,三面环海射向范围广落区安全[3] - 海南自贸港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政策有利于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3] - 文昌可满足可回收火箭海上着陆需求,提高回收灵活性和安全性[2] 发射场建设进展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一期项目建成并成功首发仅用时878天[5] - 一号发射工位从启动建设到封顶只用一年半时间[5] - 二号工位火箭发射周期从20天缩短至10天左右[7] 技术创新 - 一号工位采用模块化钢结构设计,实现"7天发射、7天恢复"快速测发能力[6] - 二号工位可满足10余家火箭公司19型火箭发射需求[7] - 采用"三平"测发模式减少发射准备时间,降低建设成本[7] 产业发展规划 - 文昌国际航天城2024年完成固定投资76.4亿元同比增长20.8%[8] - 计划2025年底形成常态化商业航天发射能力[9] - 2030年力争形成航班化商业发射能力,实现千亿级发展目标[9] 产业链布局 - 构建"3+1+N"产业体系,形成"出厂即发射、返回即复用"服务模式[8] - 千帆星座已完成5批发射任务,拥有72颗在轨卫星[9] - 海南将构建"一核两带一域"空间布局,延伸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10]
监督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4-28 10:04
商业航天发展 - 长征八号遥六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千帆星座第五批组网卫星,验证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双工位发射能力 [1]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是党中央推动航天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 [1] - 驻海南商发纪检监察组出台12项监督保障举措,查处干预招投标案件1件,并推动科技创新奖励机制 [2] 高校科研与成果转化 - 中南大学拥有33个国家级平台,纪委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制定"向地方政府、企业问需"调研方案 [2] - 中南大学纪委成立廉洁风险研判小组,定期监督学院党政议决事项 [2] 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 - 山东省纪委监委推动"科融信"数字平台,实现科技企业评级与银行授信互通互认 [3] - 山东省细化科技金融尽职免责机制,对未达预期科研项目提供正常贷款风险补偿 [3][4] - 浙江省余杭区纪委监委组建15支监督队伍,解决高新技术企业在人才、政策等方面的需求 [4] 地方政府助企服务 - 余杭区"清风指导队"为企业提供办公场地、政策申报等支持,已服务3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4] - 监督队伍深入项目一线,解决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堵点难点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