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实验室自主智能体

搜索文档
镁伽科技冲击港股IPO,专注于机器人领域,三年累计亏损近23亿
格隆汇· 2025-07-18 18:21
行业动态 - 2024年以来已有约10家机器人产业链公司寻求港股上市,包括极智嘉、斯坦德机器人、仙工机器人等[1] - 机器人行业受AI技术进步推动备受投资人关注,自主智能体技术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达1143亿元,预计2030年将达3837亿元[21][23] - 中国自主智能体机器人市场2024年规模337亿元,预计2030年达135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26.1%[24] 公司概况 - 镁伽科技成立于2016年,由普源精电前同事黄瑜清、乔志新、张琰联合创立,专注智慧实验室与智能制造场景的自主智能体研发[4][5][8] - 公司完成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创新工场、药明康德、高盛等,D轮融资后估值达105亿元,入选胡润全球独角兽榜[6] - 创始人团队持股16.08%,创新工场为第二大股东(15.07%),核心管理层均来自知名企业如华为、普源精电[6][7] 产品与技术 - 核心技术架构为感知、构思及执行三大系统,覆盖实验室流程自动化与智能制造场景[8] - 智慧实验室产品包括Auflo液体处理系统等6大智能体系列,智能制造产品包括Manavis及Fabsil[8][11] - 2024年智慧实验室收入占比31.7%,智能制造收入占比68.3%,客户复购率74%,收入留存率115%[16][17][18]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复合增长率43%,2024年收入达9.3亿元,毛利率从23.9%回升至29%[13] - 同期净利润累计亏损22.8亿元,经调整后亏损11.41亿元,研发投入合计10.42亿元(占收入56%)[13][14][18] - 2024年末在手订单15亿元,但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5.21亿元,账上现金仅4.56亿元[14][18][20] 市场竞争 - 智慧实验室领域市占率4.4%,国内厂商排名第一,全球第六,前十大厂商合计占50.9%市场份额[26][28] - 主要国际对手包括安捷伦、丹纳赫等,国内对手包括华大智造、晶泰科技[26] - 行业处于早期高投入阶段,需应对动态竞争环境与客户教育挑战[18]
百亿机器人独角兽冲刺IPO,细分赛道收入第一
量子位· 2025-07-08 17:11
公司概况 - 镁伽科技是中国收入最高的机器人自主智能体供应商,近期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估值超105亿元 [2] - 公司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机器人技术领域,旨在通过"机器人科学家"解放人力 [3][4] - 创始团队来自电子制造巨头和华为,拥有电子制造基因 [42][45][48] 业务与技术 - 公司产品为自主智能体,能够在没有人类干预下感知环境、决策和执行任务 [5] - 主要聚焦两大应用场景:生命科学领域的智慧实验室和智能制造行业 [6][12] - 核心技术包括感知(微秒级响应)、构思(AI驱动决策)和执行(精准物理操作)三大模块 [15][16][17][18] - 已推出多智能体协同解决方案,可完成更复杂的工作流 [14] 市场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55亿元、6.63亿元、9.3亿元,复合增长率43% [22] - 智能制造收入占比更高,2022-2024年分别为59.1%、75.7%和68.3% [23][24] - 毛利率从2022年28.1%波动至2024年29%,智能制造场景毛利率持续上升至32.3% [27][30] - 净亏损率从2022年-167%改善至2024年-83.9% [32][33] 客户与行业地位 - 截至2024年底服务超过880家客户,2022年新增客户复购率74%,收入留存率115% [20] - 核心客户包括药明康德和博世,这两家也是战略投资方 [21] - 按智慧实验室收入计,2024年在中国自主智能体供应商中排名第一 [65] - 全球十大供应商中排名第六,市场份额4.4% [67] 研发与资金 - 研发开支占总收入比重从2022年74.7%降至2024年42.4% [37] - 现金及等价物从2022年11.25亿降至2024年4.58亿 [39] - 计划将上市募集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产能扩张和销售网络建设 [41] 发展历程 - 创始团队基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机器人替代趋势的判断而创立 [52][53] - 初期定位机器人本体制造商,后转型为解决方案提供商实现快速增长 [59] - 已完成8轮融资累计超27亿元,投资方包括高盛、经纬创投等知名机构 [61][62]
融到D轮的明星独角兽,要IPO了
投中网· 2025-07-08 14:54
公司背景与发展历程 - 镁伽科技由三位拥有通信和自动化背景的创始人黄瑜清、乔志新、张琰于2016年6月在北京创立,初期聚焦生命科学领域智能自动化[7] - 创始人团队曾因资金链紧张多次抵押房产渡过难关,2019年从机器人本体研发转型为解决方案供应商,并重新调整组织架构[7][8] - 公司将总部迁至苏州工业园区和杭州青山湖科技城,以贴近产业链资源,业务范围扩展至生命科学、化工、餐饮、农业、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领域[9] 核心技术与产品 - 公司开发智慧实验室自主智能体和智能制造自主智能体,兼容非标实验室环境并支持分子诊断等场景,例如25天内完成核酸检测样机研发并服务数亿检测量[12] - 智能制造自主智能体应用于晶圆缺陷检测等场景,具备高精度量测技术[12] - 2022-2024年累计研发投入超10亿元,截至2024年底拥有450+授权专利和550+专利申请[12] 财务表现与客户 - 收入从2022年4.55亿元增长至2024年9.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43%,毛利率从24%提升至29%[13] - 服务安捷伦科技、药明康德、金域医学等880+客户,2024年净亏损7.8亿元,但手握15亿元订单及4.5亿元现金[13][14] 融资与估值 - 累计融资超27亿元,投资方包括高盛、药明康德、经纬创投、创新工场等,D轮后估值达105亿元[4][15][18] - 创新工场为第一大外部股东(持股15.07%),持股价值近16亿元[18] - 创始人黄瑜清强调融资策略需确保长期战略执行,避免短期目标干扰[19] 行业定位与认可 - 被经纬创投评价为"国内少有的生命科学自动化专家",药明康德与其合作探索新药研发自动化[17] - 创新工场李开复称其为"AI+Science典范",入选《2025全球独角兽榜》[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