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GEAIR)
icon
搜索文档
世界首台!国产智能育种机器人可自动巡航授粉
人民日报· 2025-08-13 04:10
核心观点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智能育种攻关团队首次提出作物—机器人协同设计理念,将BT(生物技术)+AI(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1] - 团队通过基因编辑重新设计作物花型,创制"机器人友好"的结构型雄性不育系,并研制世界首台可自动巡航杂交授粉的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GEAIR) [1] - 该技术突破杂交育种和制种瓶颈,大幅降低育种成本、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 [1] - 相关技术已申请国家专利和PCT国际专利 [1] - 团队正在研发"吉儿2.0版",并将结构型雄性不育系拓展应用于不同作物 [1] 技术创新 - 首次提出作物—机器人协同设计理念 [1] - 通过基因编辑重新设计作物花型,创制"机器人友好"的结构型雄性不育系 [1] - 运用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成功研制世界首台可自动巡航杂交授粉的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GEAIR) [1] 应用前景 - 正在将"育种—生产—采收—追溯"全产业链进行BT+AI融合 [1] - 研发机器人育种家"吉儿2.0版" [1] - 将结构型雄性不育系拓展应用于不同作物 [1]
中国研发世界首台智能育种机器人,深市规模最大机器人ETF(159770)实时净申购5500万份,同标的年内份额增长率第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2 11:04
机器人ETF市场表现 - 机器人ETF(159770)盘中下跌0.51% 但成交额突破1亿元居深市同标的首位[1] - 近5日净流入资金超6400万元 最新规模66.95亿元创历史新高[1] - 年初至今份额增长率达288.46% 位居同标的产品首位[1] 成分股与投资结构 - 成分股大族激光涨超5% 石头科技/博众精工/快克智能跟涨[1] - 行业配置覆盖制造业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 - 重仓股含汇川技术/科大讯飞/石头科技 配备两只场外联接基金[1] 政策支持与产业布局 - 杭州发布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条例草案 要求加强算力基础设施规划[2] - 聚焦具身智能大脑/小脑/本体三大核心 突破专用芯片等卡脖子环节[2] - 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重点实验室建设 鼓励科研仪器向企业开放[2] 技术突破与创新应用 - 英伟达推出具身智能推理模型Cosmos Reason 使机器人具备人类式推理能力[3] - 中国科学家首创作物-机器人协同设计理念 研制世界首台智能育种机器人[3] - 通过基因编辑与AI深度融合 创制机器人友好的结构型雄性不育系[3] 行业发展前景 - 人形机器人行业处于长坡厚雪赛道起点 中全球市场增长潜力持续释放[4] - 人工智能与精密制造技术突破 激活工业/服务/家庭多元场景需求[4] - 中国在产业链配套与技术研发方面优势凸显 加速向商业化落地迈进[4]
生物技术深度融合人工智能 中国研发世界首台智能育种机器人
中国新闻网· 2025-08-12 09:52
核心科技突破 - 中国科学家团队通过生物技术(BT)与人工智能(AI)深度融合,首次提出作物-机器人协同设计理念,利用基因编辑重新设计作物花型,创制"机器人友好"的结构型雄性不育系 [1] - 成功研制世界首台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GEAIR),实现杂交育种和制种瓶颈的突破,大幅降低育种成本、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 [1] - 研究成果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许操研究员领导的智能育种攻关团队完成,相关论文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 [1] 技术应用与评价 - 研究团队将智能育种机器人与从头驯化和育种加速器等新一代育种技术融合,首次打造"智能机器人育种工厂",实现优异品种的智能快速定制 [4] - 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系统应用于大豆,首次实现结构型大豆雄性不育系快速创制,为中国突破大豆杂交育种、提高单产提供新技术和装备 [4] - 期刊审稿人高度评价该项研究工作为"令人振奋的创新性突破",是通过BT+AI交叉融合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和产业难题的典范,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3] 行业范式革新 - 研究团队开辟"BT筑基+AI赋能+机器人(Robot)劳作"的智能育种(BAR)模式,标志着中国率先完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机器人育种闭环技术体系构建 [4] - 研究成果在生物育种范式革新方面展现出"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的重大应用前景,已实现商业化运行 [4] - 团队正将"育种-生产-采收-追溯"全产业链进行BT+AI融合,推进研发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2.0版,并拓展应用于不同作物,致力于保障粮食安全 [4] 发展里程碑 - 本项研究成果实现杂交育种制种从育种2.0时代跨越发展到育种5.0时代 [3] - 研究成果由跨学科团队共同攻关取得,既有基础理论突破,也在应用层面实现商业化运行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