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二号液体火箭
搜索文档
马斯克星舰成功完成第11次试飞,“中国星舰”正奔向星辰大海
经济观察网· 2025-10-15 18:54
星舰测试进展与意义 - SpaceX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圆满完成第11次综合飞行测试 实现星舰2型原型机第二次完整着陆 此前该系列机型曾三度试飞失利 于8月首次成功落地[2] - 此次试飞目标包括部署8颗模拟星链卫星 对星舰隔热系统进行极限压力测试 以及超重型助推器的海上悬停和受控溅落[2] - 星舰是SpaceX开发的完全可重用火箭系统 设计目标为降低太空访问成本以实现商业化盈利 其本身作为基础设施工具用于扩展业务和开拓新市场[2] 商业航天盈利模式 - 商业航天核心盈利途径包括低成本发射 卫星服务和新兴太空经济 关键在于降低发射成本以扩大市场规模[3] - SpaceX通过完全可重复使用火箭将发射成本降至每公斤数美元 吸引商业卫星发射客户 其星链卫星互联网服务2024年收入已超过发射业务 拥有700万用户[3] - SpaceX通过NASA合同获得高额收入 如Artemis月球任务在2023年获得数十亿美元资助 并探索点对点亚轨道运输和太空旅游等未来业务[3] - 中国商业航天公司如蓝箭航天 中科宇航等商业模式与SpaceX类似 通过低成本火箭发射 卫星星座运营和政府合同盈利[3] 中国商业航天公司发展现状 - 蓝箭航天主攻中大型液氧甲烷运载火箭 其朱雀二号液体火箭是国内首款采用液氧甲烷推进剂的低成本液体火箭 填补国内技术空白[4] - 蓝箭航天控股的鸿擎科技规划了10000颗卫星的星座 这是继GW星座和千帆星座后国内第三个大型星座计划 也是首个由民营公司投建[4] - 正在港交所申请IPO的国星宇航业务主要为造卫星 管卫星和用卫星 2024年其星基解决方案营收超过总营收的70%[4] - 上述两家中国商业航天公司目前均未盈利 蓝箭航天2023年 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11.77亿元和10.15亿元 国星宇航2022至2024年亏损净额分别为9090.7万元 1.39亿元 1.77亿元及1.92亿元[4] 中国商业航天投资途径 - SpaceX估值已超过2000亿美元 2024年融资260亿美元 但未在美股上市 国内新兴商业航天公司也尚无在A股 港股上市的企业 普通投资者无法直接购买其股票[5] - 截至2025年10月初 蓝箭航天的IPO进程处于上市辅导阶段 拟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辅导机构为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有望成为科创板商业航天第一股[6] - 中科宇航也已进入上市辅导阶段 是国内首家混合所有制商业航天火箭企业 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培育孵化 主要从事系列化中大型火箭研制等业务[6] - 投资者可通过商业航天产业链上的上市公司进行布局 涵盖液体燃料 3D打印 轴承以及传感器等领域[7] - 九丰能源作为清洁能源服务商 已实现商业航天发射场特燃特气配套 成为国内航天领域重要气体供应商[7] - 铂力特是3D打印领军企业 已助力蓝箭航天 东方空间等多个商业航天客户完成发射任务 多个项目进入批量生产阶段[7] - 国机精工被誉为中国商业航天轴承霸主 高华科技通过宇航级传感器等技术切入商业航天市场[7] 行业发展阶段与展望 - 2025年被视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 标志着行业从初创阶段迈向规模化 商业化运营的关键节点[8]
金融资本助力“飞天梦”携手托举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崛起
中国证券报· 2025-06-23 04:53
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现状 - 中国航空航天产业近年来蓬勃发展,包括C919大飞机、"星网计划"、无人机物流配送和eVTOL取得全球首张适航证等成就 [1] - 航空航天产业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创投机构、公募基金等专业投资机构的支持 [1] -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化,中国航空航天产业正处于从技术突破到商业落地的关键阶段 [1] 政策支持与产业机遇 - 国家持续将航空航天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密集出台推动行业发展,如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 [1][2] - 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十四五"规划将航空航天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2] - 2024年和2025年商业航天、低空经济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 - 民用航空市场快速扩张、商业航天需求激增、低空经济场景拓展蕴含大量产业机遇 [2] 商业航天发展现状 - 2018年全球商业航天产业收入约2980亿美元,过去5年复合增长率约7% [3] - 商业航天已成为全球航天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卫星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为商业航天开辟更广阔空间 [3] - 美国星链已部署低轨卫星超过8000颗,计划最终发射4.2万颗,中国低轨卫星数量存在较大差距 [6] - 地球低轨轨道资源上限约6万颗,2025年中国低轨卫星发射数量或有望达到2024年的数倍 [6] 投资机构布局与策略 - 公募基金密集布局航空航天主题产品,创投机构通过"投早投小"、立体赋能培育独角兽企业 [1] - 金融机构应构建多层次融资体系:一级市场吸引长期资本聚焦关键技术,二级市场发挥公募基金定价功能 [3] - 航天航空产业从科技成果转化到产业化往往需要8-10年甚至更长时间,需要"耐心资本" [3] - 公募基金在二级市场支持产业,如永赢基金发行全市场首只通用航空ETF和卫星ETF [5] 代表性投资案例 - 君联资本投资银河航天(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第一家独角兽公司)和蓝箭航天(中国唯一同时掌握百吨级液体火箭发动机和中大型液氧甲烷火箭全部关键技术的民营企业) [4] - 银河航天取得多项突破:发射中国通信能力最强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完成多项关键技术验证、实现中国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出海 [4] - 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朱雀二号液体火箭是中国首款采用液氧甲烷推进剂的低成本液体火箭,其遥二运载火箭是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 [5] - 深创投在eVTOL整机、运载火箭、卫星制造及地面应用等多个关键领域完成一系列代表性项目投资 [5] 未来投资方向 - 卫星互联网在军事、太空资源和技术方面均为重要领域 [6] - 低空经济场景拓展蕴含巨大市场机遇,如无人机物流、eVTOL载人等领域 [6] - 2025年或将成为低空经济正式落地的元年,中国已有全球唯一同时拿到TC、PC、AC的eVTOL厂商 [7] - 复合材料与高端制造领域存在投资机会,如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碳纤维复材等关键材料的国产化 [7] 产业协同发展 - 公募基金可与一级市场投资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发掘优质项目 [8] - 二级市场机构可为一级市场提供赛道景气度判断和估值参考,一级市场机构可为二级市场提供产业创新趋势和技术颠覆线索 [7] - 强调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落地应用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