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碳汇保险
搜索文档
破解林业发展风险难题 林业保险产品体系持续扩容
金融时报· 2025-09-17 17:03
政策支持与行业导向 -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布15项金融支持措施,探索构建指数保险、产量保险、收入保险和责任保险在内的森林保险产品体系[1] - 政策鼓励创新“森林保险+”模式,发挥保险融资增信作用,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1][4] - 支持开展国家储备林保险、经济林保险、林下经济保险、古树名木保险、林业碳汇保险等多元化保险产品[4] 林业经济规模与风险特征 - 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13万亿元,同比增长5.3%,预计2030年总产值可能达1.5万亿元[2] - 林业生产具有长周期、高风险特性,易受台风、暴雨、暴雪、干旱、森林火灾及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影响,例如今年夏季台风导致海南部分产业减产超40%[2] - 市场波动带来经营风险,木材及林产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宏观经济、贸易政策影响,波动频繁且幅度较大[3] 保险产品创新与实践案例 - 山西省政策性森林保险保额由每亩1000元提高至1200元,预计2025年将为全省森林多增加250亿元风险保障,总保障额度达900亿元[4] - 广西2024年政策性森林保险参保面积1.45亿亩,同比增长1.4%,实现所有市县全覆盖,保费补贴2.64亿元,提供风险保障1530亿元[4] - 山西省推出“林下经济保险套餐”,为中药材种植户提供价格波动和自然灾害双重保障,带动新增林下经济参保面积28万亩[5] - 贵州省为13.75万株古树名木统一购买保险,总保额37.2亿元,单株保费约62元,保障范围扩大三成以上[5] 行业挑战与优化方向 - 传统森林保险产品对生态价值、碳汇价值等新兴领域保障相对薄弱,产品定价未充分考虑实际损失价值和区域风险特征[6] - 建议采用“主险+附加险”灵活模式,主险覆盖火灾、病虫害等核心风险,附加险延伸至意外天气灾害等次要风险[6] - 需科学厘定差异化保险费率,按树种、林龄、区域等维度细分风险等级,并建立费率动态调整机制[7] - 科技赋能提升定损理赔效率,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精准测量损失,缩短理赔周期,降低定损成本[7]
让“绿色资产”变成“真金白银”
人民网· 2025-08-28 14:17
政策支持 -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推出15条具体措施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到经济发展收益的转化通道 [1] - 政策鼓励将用材林中幼林、毛竹林、果树、设施花卉、苗木等纳入抵押物范围 拓宽可抵押林权范围 [2] - 创新金融支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重点围绕林菌、林药、林菜、林禽、林蜂和森林康养等林下产业发展需求提供信贷服务 [2] 融资创新 - 银行开始重视树林未来能吸收的二氧化碳 通过专业测算将生态价值转化为具体价值 [1] - 依法合规延长贷款期限 稳步推行农户信用评价和林权抵押相结合的可循环信用贷款 [2] - 全国首单水土流失区林业治理碳汇保险在福建省长汀县落地 为389万亩水土流失区林业治理资源提供1300万元碳汇损失风险保障 [1] 行业影响 - 政策推动形成政策搭台、银行赋能、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良性循环 [2] - 加快完善政策配套体系和保障机制 建立标准并明确实施路径 [2] - 金融支持将激活更多沉睡资产 使绿水青山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财富和幸福财富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