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搜索文档
宁夏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正式签约
人民网· 2025-09-14 13:22
交易概况 - 宁夏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签约仪式在银川市举行 涉及石嘴山 灵武 同心等7个市县村集体与12家企业签约 交易7个小流域12宗水土保持生态产品 [1] - 交易总金额1240万元 转化收益用于当地生态治理 村集体发展和村民分红 [1] - 交易撬动社会资本6380万元 投入当地生态和企业生产设施建设 [1] - 直接交易金额和撬动社会资本合计达7620万元 呈现数量多 范围广 种类全 金额大 机制新等特点 [1] 产品范围 - 12宗生态产品涉及5市7县区 涵盖种植 畜牧 旅游康养 休闲游憩 宜居环境等业态 [1] - 2025年选取7个市县区各1条典型小流域开展试点探索 围绕物质供给 调节服务 文化旅游3方面23个指标开展价值核算 [2] 生态成效 - 宁夏水土流失面积从上世纪80年代3.96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48万平方公里 减幅62.6% [1] - 水土保持率达到77.72% 实现由黄转绿的历史性蜕变 [1]
宁夏:12宗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变现”1240万元
新华网· 2025-09-13 18:10
新华社银川9月13日电(记者任玮)一场特殊的交易签约仪式日前在宁夏水利厅举行:石嘴山、灵武、 同心等7个市、县(区)的村集体与12家企业签约,交易涉及7个小流域的12宗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 总金额1240万元。这些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收益将主要用于当地生态治理、村集体发展和村民分 红。 【纠错】 【责任编辑:王頔】 2025年,宁夏选取7个市、县(区)各1条典型小流域,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试点探索,围绕 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旅游3方面23个指标,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数据复核、成果完 善等工作。此举旨在破解"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问题。 下一步,宁夏将系统谋划部署,整沟、整村、整乡一体推进水土流失治理。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农业产能提升、乡村特色产业培育、人居环境改善等深度融合,持续增强生态产 品供给能力和价值转化效能。 这是继去年9月12日宁夏完成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第一单后,继续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 山"转化路径的一项重大创新成果。 参与本次交易的12宗生态产品,涵盖种植、畜牧、旅游康养、休闲游憩、宜居环境等业态,直接交易金 ...
宁夏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现突破 12笔交易落地金额达1240万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9-13 06:08
中新网银川9月12日电 (记者于晶)9月12日,宁夏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签约仪式在银川市举 行。石嘴山市、同心县等7个市(县)的村集体与12家企业达成合作,涉及7个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 变现1240万元,并撬动6380万元社会资本。 这是自去年9月宁夏完成首笔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后,在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 路径上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 本次交易呈现出数量多、范围广、种类全、金额大、机制新的特点。交易涵盖种植、畜牧、旅游康养、 宜居环境等多业态,充分体现生态产品的多元价值。 宁夏水土保持监测总站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交易既是破解生态保护变现难的有益探索,也是推动水土 保持从"治理模式"向"经营模式"转变的创新实践。 今年以来,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指导支持下,宁夏水利厅选取7个市(县)的典型小流域,率先启 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围绕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旅游3大类23个指标,以 及"确权、评估、定价、交易、分配"等关键环节,统一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 作为此次交易的受让方之一,同心县兴荣生态农业文旅有限公司购得了同心县张家塬乡汪家塬村红柳沟 小流域600亩红梅杏 ...
从“1.0版本”到“3.0版本”,九江如何打造长江最美岸线升级版?
中国环境报· 2025-09-04 11:18
长江岸线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 - 九江依托152公里长江岸线和三分之二鄱阳湖水域资源 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提升 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同发展 [1] 生态治理举措 - 拆除沿江非法码头74座和泊位87个 腾出岸线7529米 治理废弃矿山1.1万余亩 建成18座绿色矿山且矿区绿化与边坡治理率达100% [2] - 沿江堤岸种植绿植700余万株 铺植草皮33万平方米 新建改造60个小景点小游园 [2] - 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制 创新长江生态管护机制 武宁县"多员合一"生态管护制度入选国家生态文明推广清单 [3] 产业升级与循环经济 - 通过省级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试点 利用三级帮扶资金推动产业升级 推进"五化"园区建设(环境景观化 企业环保化 生产安全化 产业循环化 管理智能化) [2] - 开展"盘碳""盘能"行动 建立能耗指标预算管理等5项制度 强化能耗双控 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 [4] - 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合作成立碳综合管理公司 指导传统产业低碳转型 [4]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武宁县建立全市首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运用GIS与大数据技术 引入金融保险行业赋能价值转化 [4] - 开展修河全流域全要素GEP核算试点 推动生态产品向经济价值转化 [4] 生态旅游与区域推广 - 融合传统与新兴媒体创办"玩转最美岸线"真人秀节目 推广沿江生态旅游资源 [4] - 武宁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瑞昌市入选国家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试点 [2]
从民生保障、产业融合、人才引育三个维度入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中国环境报· 2025-09-04 10:20
乡村建设内涵拓展 - 从美丽乡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转变体现从外在环境美到内外兼修质的飞跃 蕴含对乡村生活品质全面提升的深层次追求 [1] -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举措 [1] - 当前建设在村庄人居环境整治 美丽庭院建设 村庄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但在村民增收致富 青年返乡创业 村庄品质提升等内涵式发展方面仍存在差距 [1] 系统治理与多维特征 -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物质层面体现基础设施便利性 人居环境舒适性 在文化层面表现精神生活丰富性 传统文脉延续性 在社会层面要求公共服务均等化 治理体系现代化 [2] - 地方政府需发挥引领作用 积极携手银行 企业 承包商等社会各界力量 通过引入社会资本 鼓励公众参与吸引资金和项目助力村庄建设 [2] - 政策制定需确保科学性与前瞻性 使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匹配 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并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2] 特色产业资源开发 - 深入挖掘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潜力 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 避免农文旅融合中忽略文化灵魂特性导致的同质化现象 [3] - 加强产业融合 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推动农业与工业 服务业融合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以延长产业链 提升价值链 [3] - 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渠道 通过价值识别和评估机制确保绿水青山具有商品价值 并注重金山银山对绿水青山的反哺效益以实现可持续性 [4] 青年人才引育机制 - 畅通人才交流渠道 探索柔性引才 靶向引才机制 通过项目联合攻关 技术股权合作等方式引进现代农业 乡村旅游 电商物流等紧缺领域专业人才 [6] - 建立政策保障 服务护航 情感认同的立体留才机制 完善安置补贴 配偶就业 子女入学等服务保障以增强人才价值认同感和事业归属感 [6] - 创新使用评价机制 建立人岗相适的动态配置体系 完善以创新能力 绩效产出 社会贡献为导向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以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6]
“物种宝库”增至9266种!江苏完成首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扬子晚报网· 2025-08-28 20:34
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 - 江苏省完成首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记录物种总数达9266种 较2024年数据增加424种 增长率为4.6% [1] - 物种分类包括陆生维管植物2913种 陆生脊椎动物523种 陆生昆虫3216种 淡水水生生物2614种 [1] - 调查历时八年 覆盖全省县域单元 累计收集62万条数据 [3] 珍稀物种保护成效 - 发现近30种江苏新记录物种 包括毛脉槭、伞房花耳草、海边月见草、凹耳臭蛙等 [3] - 记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79种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受威胁物种141种 [5] - 中华虎凤蝶从2018年南京仅几十只增至多分布点 种群显著回升 [5] - 东方白鹳从局部区域扩展至全省13个设区市 [5] - 长江江豚活动范围覆盖整个长江江苏段 [5] 生态空间分布特征 - 陆生生物多样性热点集中于宜溧山地、宁镇山脉、云台山区 [7] - 滨海湿地与太湖沿线是陆生脊椎动物最丰富区域 [7] - 苏南水网及大运河沿线为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 [7] - 热点区域与重要生态空间高度重合 反映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效 [7] 成果转化与应用 - 基于调查数据开发长江江豚、丹顶鹤等标志物种原型LOGO 并注册商标 [7] - 推出系列特色文创产品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新路径 [7] - 将研究物种类群与生态环境响应关系 更新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清单 [7]
让“绿色资产”变成“真金白银”
人民网· 2025-08-28 14:17
政策支持 -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推出15条具体措施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到经济发展收益的转化通道 [1] - 政策鼓励将用材林中幼林、毛竹林、果树、设施花卉、苗木等纳入抵押物范围 拓宽可抵押林权范围 [2] - 创新金融支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重点围绕林菌、林药、林菜、林禽、林蜂和森林康养等林下产业发展需求提供信贷服务 [2] 融资创新 - 银行开始重视树林未来能吸收的二氧化碳 通过专业测算将生态价值转化为具体价值 [1] - 依法合规延长贷款期限 稳步推行农户信用评价和林权抵押相结合的可循环信用贷款 [2] - 全国首单水土流失区林业治理碳汇保险在福建省长汀县落地 为389万亩水土流失区林业治理资源提供1300万元碳汇损失风险保障 [1] 行业影响 - 政策推动形成政策搭台、银行赋能、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良性循环 [2] - 加快完善政策配套体系和保障机制 建立标准并明确实施路径 [2] - 金融支持将激活更多沉睡资产 使绿水青山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财富和幸福财富 [3]
(活力中国调研行)探访内蒙古兴安盟的“生态账本”与“共富路径”
中国新闻网· 2025-08-27 20:28
生态治理成效 - 兴安盟沙地面积从2020年503万亩减少至目前327万亩 三分之一沙地得到有效治理[2] - 2024年彻底歼灭5.9万亩裸露沙地 实现全域无黄[3] - 森林覆盖率从2021年26.08%提升至2024年26.74% 配备各级林长1700余人和护林员超万名[4] 生态资源价值转化 - 开发森林草原食物 建设木本油料基地 开发林业碳汇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1] - 绿色食品原料基地面积达740万亩 占内蒙古自治区48.7%[7] - 兴安盟大米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262.87亿元[7] 碳汇经济发展 - 森林面积2076.6万亩 活立木蓄积0.58亿立方米 为内蒙古林草碳汇交易试点盟市[9] - 2023年通过6000亩人工林加64万亩草原期货式交易创收190万元[9] - 2024年与4家企业合作开发88万亩林业碳汇项目 累计碳汇交易收入405万元[9][10] 生态旅游产业 - 2024年接待游客2919.21万人次 同比增长28.80%[10] - 旅游收入285.38亿元 同比增长40.91%[10] - 阿尔山开发鹿角湾温泉度假营地 氧心森林浴道等新兴旅游业态[10] 生态修复项目 - 废弃矿坑经生态修复后变身林间海滩 成为乌兰浩特市高根营子嘎查致富金钥匙[7] - 突泉县东风林场文冠果基地亩收入达万元 实现嫩叶制茶与籽实榨油产业化[7]
人民财评:让“绿色资产”变成“真金白银”
人民网· 2025-08-27 09:08
政策支持 - 中国人民银行 金融监管总局 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推出15条具体措施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到经济发展收益的转化通道[1] - 政策鼓励将用材林中幼林 毛竹林 果树 设施花卉 苗木等纳入抵押物范围拓宽可抵押林权范围[2] - 创新金融支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重点围绕林菌 林药 林菜 林禽 林蜂和森林康养等林下产业发展需求提供信贷服务[2] - 依法合规延长贷款期限并推行农户信用评价和林权抵押相结合的可循环信用贷款[2] 行业痛点 - 林业融资长期面临融资难 融资贵 融资短瓶颈制约行业发展[1] - 林木资产难以作为抵押物因自然灾害风险高且生长周期长达十几年至几十年与贷款期限不匹配[1] - 金融机构对林业贷款存在顾虑导致造林计划因资金短缺搁置[1] 创新实践 - 银行通过专业测算将树林未来吸收的二氧化碳等生态价值转化为具体可评估资产[1] - 全国首单水土流失区林业治理碳汇保险于2024年1月1日在福建长汀落地为389万亩林业治理资源提供1300万元碳汇损失风险保障[1] - 政策推动形成政策搭台 银行赋能 企业唱戏 群众受益的良性循环机制[2] 生态与经济协同 - 林业发展提升空气清新度 水土稳固度改善生态环境[2] - 金融支持使种树人通过护林造林获得经济收益增强持续投入动力[2] - 政策目标为实现越护林越赚钱 越赚钱越护林的良性循环激活沉睡生态资产[2][3]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浙江象山:蓝碳经济破局之路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9 10:52
核心观点 - 象山县通过蓝碳交易机制将海洋养殖产品(紫菜、海带、浒苔)的碳汇能力转化为经济收益 推动渔民从传统"卖特产"向"卖碳汇"转型 [1][3] - 当地通过量化海洋碳汇、建立交易市场及金融创新 实现生态产品价值高效转化 并探索海域立体化管理和产业融合模式 [3][5][6][9] 蓝碳交易机制 - 全国首次蓝碳拍卖于2023年2月28日在象山举行 2340.1吨蓝碳以每吨106元价格成交 涉及紫菜、海带和浒苔的碳汇量 [2][3] - 象山县盐沼生态系统年碳汇量达10.28万吨 大型藻类养殖碳汇量年约2.17万吨 贝类养殖碳汇量年约3.22万吨 [3] - 碳汇量核算基于行业标准《养殖大型藻类和双壳贝类碳汇计量方法》 浒苔碳汇交易以246.1吨为单位(2022年数据) [3][5] 产业与政策支持 - 象山完成《宁波蓝碳产业发展和重点区域布局研究》等报告 建立蓝碳金融创新中心和研究中心 [5] - 2024年设立全国首个跨省蓝碳生态碳账户 完成浙江省首例"蓝碳+产权+司法"交易及首单24.8万元蓝碳质押融资 [6] - 推行海域"三权分置"改革(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分离) 黄避岙乡15宗海域(608公顷)挂牌出让 村集体年保底收益超50万元 [9] 经济效益与产业融合 - 高泥村从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的贫困村发展为大黄鱼养殖年产值1.4亿元 户均年收入超30万元 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50万元 [10] - 形成黄鱼全产业链(育苗、养殖、加工、销售) 并推动渔业与旅游业融合 建成集中养老服务中心 年投入50万元用于公益项目 [10] - 通过海域立体分层设权(水域、水体、海床)实现生态循环养殖 贝藻类净化水体并降低鱼类病死率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