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事卫星
icon
搜索文档
卫星互联网,还未走出“大哥大困境”
虎嗅· 2025-09-28 21:32
卫星通信产业现状与挑战 - 卫星通信产业面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商业困境,全球移动通信用户数约为57亿户,而卫星通信用户数仅为1000万量级,其中星链用户约700万户、铱星约180万、海事卫星约16万,天通卫星约250万 [4] - 业内专家将当前卫星通信比作1G时代的“大哥大”,存在终端贵、资费高、用户数量少的问题,尚未形成规模经济 [7] - 华为支持北斗短报文功能的终端累计销量已超4000万台,但日使用人数仅占终端累计销量的0.1%,使用率低的原因包括国内蜂窝网络覆盖优良、高轨卫星容量带宽小、通话音质和图像效果不佳 [5] 技术体制与规模经济瓶颈 - 卫星通信系统标准数量多导致体制割裂,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目前存在窄带卫星系统(如铱星、天通一号)和宽带卫星系统(如Starlink、OneWeb)等多种互不兼容的技术体制 [8][9] - 与移动通信技术从1G时代十多个体制收敛至5G时代仅1个体制的趋势相反,卫星通信仍处于技术体制割裂状态 [9] - 技术体制“五花八门”增加了终端厂商的成本,每增加一个星系体制就需增加一套通道成本,包括芯片调制解调器和射频收发链路等 [10] 太空交通与轨道资源管理挑战 - 太空正变得越来越拥挤,全球在轨的高轨卫星超过600颗,平均每一度轨位上就有1.7颗卫星,最热门的轨位上聚集了7颗卫星,获取新轨位难度大 [12] - 近地轨道若达到10万颗卫星将处于饱和状态,而目前已发布计划的大型星座卫星总数已超过13万颗,其中Starlink在轨卫星数量达8128颗,占所有在轨卫星总数的50%,并已获得3.4万颗卫星发射许可 [14][15] - 缺乏明确的太空交通管理和协调规则,星间距离500米是触发避碰告警的阈值,但避碰操作的责任划分、费用及潜在业务损失承担方均不明确 [17][20] 星座运营与避碰风险影响 - 避碰机动对星座运营有显著影响,一方面导致燃料消耗,缩短卫星运行寿命,另一方面可能造成空地和星间链路中断,影响网络服务质量与可靠性 [19][20] - 以Starlink为例,在2024年11月底至2025年5月底的半年间,为避碰而进行的机动次数达14.4万次,同比大增200%,显示空间环境正变得更加复杂 [20] - 国际电信联盟对同一轨道面内或相邻轨道面的多星座部署,缺乏容量上限和部署优先级的标准,轨道协调程序和规则缺失 [20] 手机直连卫星的技术路径 - 实现手机直连卫星通信有多种方式,SpaceX采用“‘旧’手机+‘新’卫星”模式,并斥资170亿美元购买无线频谱许可证以独立开展服务,但面临卫星成本过高挑战,例如需部署60平方米的天线阵列 [24][25][26] - 华为等公司探索“‘旧’卫星+‘新’手机”模式,但基于高轨卫星的服务目前仅能提供语音、短信和简单图片发送,无法支持视频通话等高速率场景 [27] - 星地融合被视为重要发展方向,即“5G兼容、6G融合”,在6G标准制定之初就构建卫星与地面蜂窝通信的统一方案,支持终端无缝切换 [27] 产业发展建议与未来方向 - 业内建议全力发展5G/6G非地面网络(NTN),积极探索星地网络的协同组网和运营,以解决卫星通信的规模经济难题 [1] - 建议相关方积极引领国际规则制定,建立可对外开放的轨道避碰数据交互和协同平台,提前筛查并识别碰撞风险,维护国家轨道资源权益和空间安全 [22] - 发展卫星互联网的技术方向在于最大程度复用5G技术及其规模经济效应,并最终在6G实现卫星与地面网络的融合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