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找准促消费惠民生的金融支点(财经观)
人民日报· 2025-07-07 06:31
金融促消费政策核心观点 - 金融促消费政策旨在服务实体经济和改善民生 通过供需两端发力形成消费市场良性循环 [1] - 政策提出19项重点举措 系统化支持消费需求与供给 包括信贷、债券、股权等多渠道金融支持 [1] - 政策兼顾短期消费体验优化与长期消费能力提升 涵盖支付服务、就业增收、保障体系等领域 [2] 消费需求端支持措施 - 推出"国补+分期免息"等组合优惠 降低房贷、车贷利率 信用卡消费返现等直接让利消费者 [1] - 重点加强新市民群体金融支持 提供适配安家、创业的金融产品 扩大服务覆盖面 [2] - 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避免诱导消费和过度消费 平衡金融普惠与风险防控 [3] 消费供给端支持方向 - 加大对消费行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支持 覆盖信贷、债券、股权等多渠道 加速产业升级 [1] - 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投向优质供给端 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及消费基础设施改造 [2] - 通过供需联动机制 促进"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 [1] 政策实施路径 - 开展促消费专项活动 优化支付流程等短期措施提升消费体验 [2] - 长期通过就业增收、社保优化等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释放潜在需求 [2] - 金融机构需在扩大让利范围的同时 强化自身风险管控能力 [3]
各地消费金融业务发展潜力:华北、华东养老保障水平较高,华南、西北人口结构相对年轻
搜狐财经· 2025-05-13 18:58
国民经济总体增长 - 202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34.9万亿元,同比增长5.0% [1] - 华东地区GDP总量为52.2万亿元,在七个区域中位居第一 [1] - 广东省GDP达14.2万亿元,是全国首个突破14万亿元的省份,有11个省份GDP突破5万亿元 [1] - 21个省(市)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中西部省份以强劲增速崭露头角 [1] 区域GDP表现 - 从省份GDP看,江苏省以137,008亿元位列第一,山东省(98,566亿元)和浙江省(90,131亿元)紧随其后 [2] - 从增速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1%)、西藏自治区(6.3%)和甘肃省(5.8%)等中西部省份增长较快 [2] - 广东省GDP总量最大但增速为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省增速仅为2.3% [2] 人均GDP与区域差异 - 2023年全国人均GDP为8.9万元,同比增长4.7% [4] - 北京市人均GDP首次突破20万元,位居全国之首,甘肃省人均GDP为4.8万元,约为北京的四分之一 [4] - 人均GDP排名前十的省份中,华东地区占4席,华北地区占3席 [4] - 安徽、湖南、海南、贵州、西藏的人均GDP排名较上一年提升,而山西、江西、河南、广西、青海、宁夏的排名有所下降 [4] - 华北、华东地区人均GDP水平较高但区域内差异大(变异系数大),东北、西北地区人均GDP较低但区域内发展相对均衡(变异系数小) [6] 城镇化与养老保障 - 2024年末中国常住人口约为14.1亿,城镇化率达67.0%,比上年末提高0.84个百分点 [8] - 城镇常住人口增加1083万人,乡村常住人口减少1222万人 [8] - 北京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达87%,为全国最高,上海(68%)、天津(61%)和浙江(54%)覆盖率均超过50% [11] - 云南(19%)、西藏(18%)、广西(21%)、甘肃(22%)和贵州(21%)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相对较低 [11] 人口结构变化 - 2023年中国0-14岁、15-64岁和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分别为16%、68%和15% [13] - 黑龙江、吉林、辽宁和上海的人口老龄化特征显著,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较高 [14] - 河南、广西、江西、贵州、新疆和西藏的0-14岁人口比例均超过20%,人口结构相对年轻 [14] - 广东省15-64岁人口占比达72%,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仅为10%,显示其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 [16]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声!
证券时报· 2025-03-14 12:20
金融监管总局发展消费金融通知 核心观点 -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发展消费金融以提振消费[1][3] - 政策聚焦增加消费金融供给、优化管理、开展纾困及改善消费环境[5][6][7] - 重点支持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场景及批发零售、文旅等传统消费行业[1][6][7] 政策背景 - 为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要求而出台[4] - 旨在满足消费领域金融需求并提升民众获得感[4] 总体支持方向 - 兼顾供需两端金融支持:覆盖居民消费需求与供给主体[5] - 提供适度优惠:对大额长期消费贷款给予额度及期限支持[5] - 实施合理纾困:允许信用良好但短期困难借款人协商还款方式[5] - 开展专项行动:协同支持以旧换新、财政贴息等政策[5] 具体措施 供给端优化 - 针对数字/绿色/智能消费场景定制个性化金融产品[6][7] - 加大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旅、教育、养老等行业信贷投放[1][7] 管理机制调整 - 鼓励银行在风险可控下增加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并优化额度/期限/利率设置[7] - 探索线上信用卡开立激活流程简化[7] 纾困与环境改善 - 允许银行与困难借款人协商还款计划并提供续贷支持[7] - 规范贷款合同条款并明示综合融资成本[7] - 推进支付便利化及完善纠纷解决机制[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