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创新药ETF(159567)

搜索文档
NewCo 模式或重构创新药行业:机遇在哪?
新浪基金· 2025-07-28 15:48
NewCo模式概述 - NewCo模式指将核心产品海外权利授权给海外新成立公司,同时引入海外基金和国际化管理团队,以海外上市或被并购实现退出 [3]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医药企业完成13起NewCo交易,累计金额超100亿美元 [1] - 相较于传统BD模式,NewCo在合作结构、所有权分配、财务灵活性及市场进入等方面更具优势 [3] NewCo与传统BD模式对比 - **主体差异**:BD模式为药企与MNC直接对接,NewCo模式引入第三方投资人和独立运营主体 [3] - **资本来源**:BD依赖MNC资金,NewCo整合风投基金、授权方和新公司融资 [3] - **收益结构**:BD模式通过首付款+里程碑付款+销售分成获利,NewCo模式通过股权增值实现收益 [3] - **风险分担**:BD模式授权方风险较低,NewCo模式与投资人共担风险 [3] NewCo模式对创新药企的影响 - **优化资产与资金匹配**:分拆早期管线海外权益,利用美国VC资金解决融资难题,同时保留国内上市可能性 [4] - **加速研发国际化**:集中资源推进临床试验和国际注册,独立运营提升海外市场竞争力 [5] - **增强管控与收益多元化**:药企保留股权获得长期溢价,同时获取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及特许权使用费 [5] 行业机遇与趋势 - NewCo模式正成为中国药企国际化的重要路径,结合人口红利、供应链优势及创新能力提升 [8] - 2025年下半年机构看好创新药行业在出海、整合及边际变化中的增量机会 [8]
港股创新药ETF(159567)涨3.57%,成交额20.02亿元
新浪财经· 2025-07-28 15:10
最新定期报告显示,港股创新药ETF(159567)重仓股包括信达生物、药明生物、百济神州、康方生 物、中国生物制药、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三生制药、翰森制药、再鼎医药,持仓占比如下。 规模方面,截止7月25日,港股创新药ETF(159567)最新份额为22.99亿份,最新规模为41.76亿元。回 顾2024年12月31日,港股创新药ETF(159567)份额为3.95亿份,规模为3.78亿元。即该基金今年以来 份额增加481.58%,规模增加1005.40%。 流动性方面,截止7月28日,港股创新药ETF(159567)近20个交易日累计成交金额428.35亿元,日均 成交金额21.42亿元;今年以来,137个交易日,累计成交金额1293.39亿元,日均成交金额9.44亿元。 港股创新药ETF(159567)现任基金经理为马君。马君自2024年1月3日管理(或拟管理)该基金,任职 期内收益81.63%。 来源:新浪基金∞工作室 7月28日,港股创新药ETF(159567)收盘涨3.57%,成交额20.02亿元。 港股创新药ETF(159567)成立于2024年1月3日,基金全称为银华国证港股通创新药交易型开 ...
国新办发布会:中国医药走向世界,当前超过100个药品申报创新药目录;港股通创新药指数近一年涨超120%!港股创新药ETF(159567)规模两月“翻倍”
和讯网· 2025-07-24 20:39
医保双目录改革 - 国家医疗保障局在"十四五"时期深化医保改革中推出"医保双目录"改革,新设立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目前已有超过100个药品申报该目录 [1] - 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签署合作协议,助力中国医药产品国际化 [1] 港股创新药ETF表现 - 港股创新药ETF(159567)规模从5月23日的16.77亿元增长至7月23日的38.63亿元,两个月实现规模翻倍 [1] - 该ETF近一年累计上涨121.97%,在9只创新药指数中涨幅第一 [1] - 7月21日至23日连续3日获资金净流入合计2.46亿元,近1周融资买入7.48亿元 [1] 交易活跃度 - 港股创新药ETF(159567)支持T+0融资融券交易,近1月日均成交额达20.77亿元 [1] - 今年以来日均换手率为60.86%,为跟踪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同类ETF中最高 [1] 估值情况 - 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最新市盈率TTM为38.54倍,处于基日以来31.34%分位 [2] - 港股医药生物及医疗器械板块最新AH股价格比为1.18,显示仍有弹性空间 [2] 行业前景 - 政策、资本、产业三因素共振,中国创新药行业长期成长逻辑坚实 [2] - 投资者可关注港股创新药ETF(159567)及其联接基金(A类:023929,C类:023930)、创新药ETF(159992)及其联接基金(A类:012781;C类:012782) [2]
港股创新药ETF(159567)涨1.95%,成交额25.04亿元
新浪财经· 2025-07-24 15:14
港股创新药ETF(159567)表现 - 7月24日收盘涨1.95%,成交额25.04亿元 [1] - 成立于2024年1月3日,管理费率0.50%/年,托管费率0.10%/年 [1] - 业绩比较基准为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收益率(经估值汇率调整) [1] 规模与流动性 - 截至7月23日最新份额21.66亿份,规模38.63亿元 [1] - 较2023年底份额增长447.94%,规模增长922.49% [1] - 近20个交易日累计成交418.89亿元,日均20.94亿元 [1] - 今年以来135个交易日累计成交1250.21亿元,日均9.26亿元 [1] 基金经理与持仓 - 基金经理马君自2024年1月3日管理,任职收益78.32% [2] - 前十大重仓股占比合计69.25% [2] - 主要持仓包括:信达生物(9.52%)、药明生物(9.47%)、百济神州(8.73%)、康方生物(7.62%)、中国生物制药(7.17%) [2] - 其他持仓:石药集团(6.34%)、三生制药(5.83%)、翰森制药(4.54%)、再鼎医药(2.86%) [2]
新政如何解读?创新药全链条按下“加速键”!
新浪基金· 2025-07-22 14:32
创新药ETF市场表现 - 创新药ETF(159992)规模达100.37亿元,年初以来日均成交额4.17亿元,规模及流动性居同类型首位(同类型共7只跟踪CS创新药指数的产品)[1] 政策支持创新药发展 - 国家医保局、卫健委联合发布《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16条全链条支持措施[3] - 研发支持:开放医保数据资源定向服务药企,引导长期资本介入缓解融资压力,建立新药上市申请绿色通道,国家级科技专项聚焦传染病等领域协同攻关[4][6] - 准入优化:建立医保目录动态调整与商保创新药目录双轨制,医保目录优化续约规则(降幅不高于简易续约规定),商保目录探索高价值药品价格保密机制[7][8] - 临床应用:简化挂网流程(企业自主定价、目录药品直接挂网),医疗机构需在目录更新后3个月内召开药事会并禁止配备限制,支付端建立特例单议机制和全国云平台[9][11] - 支付扩容:2030年目标建成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以基本医保为主体,商业健康险等共同发展[12] 行业基本面改善 - 供给端:2024年A股医药生物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超1200亿元,国产创新药获批数量显著提升[13] - 需求端:首版商保创新药目录有望年内落地,医保基金加大创新药支付力度,纳入医保的创新药销售峰值或提升[13] - 市场空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5500亿元增长至2030年突破20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4.1%[13] 投资机会 - 创新药ETF(159992)及其联接基金(A类012781/C类012782)、港股创新药ETF(159567)及其联接基金(A类023929/C类023930)为布局创新药赛道的主要工具[15]
港股创新药ETF(159567)涨0.56%,成交额22.50亿元
新浪财经· 2025-07-18 15:14
港股创新药ETF(159567)表现 - 7月18日收盘涨0 56%,成交额22 50亿元 [1] - 基金成立于2024年1月3日,管理费率0 50%每年,托管费率0 10%每年 [1] - 业绩比较基准为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收益率(经估值汇率调整) [1] 规模与流动性 - 截至7月17日,基金份额20 25亿份,规模36 30亿元 [1] - 较2023年12月31日份额增长412 28%,规模增长860 92% [1] - 近20个交易日累计成交403 68亿元,日均20 18亿元 [1] - 今年以来131个交易日累计成交1150 97亿元,日均8 79亿元 [1] 基金经理与持仓 - 基金经理马君自2024年1月3日管理,任职收益79 25% [2] - 前十大重仓股包括信达生物(9 52%)、药明生物(9 47%)、百济神州(8 73%)等 [2] - 持仓市值最高为信达生物2 60亿元,药明生物2 58亿元 [2]
近一年涨幅108.21%!这一板块凭什么成为资金“心头好”?
新浪基金· 2025-07-17 17:36
市场表现 - 港股通创新药指数近一年累计上涨108.21% [1] - 港股创新药ETF(159567)连续5周份额增长,累计增加8.89亿份 [1] 政策支持 - 2015年至今国家出台药品审评审批改革、医保目录谈判等政策推动行业转型 [3] - 2025年6-7月密集发布创新药扶持政策,包括优化临床试验审批、支持高质量发展措施等 [3] - 政策体系构建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闭环,促进从"创新药大国"向"创新药强国"转型 [4] 资本投入 - 创新药行业具有高投入(超10亿美元)、长周期(超10年)、高风险(成功率约10%)特征 [4] - 2025年1-5月中国创新药BD交易金额达5.98亿美元,超2024年全年总额 [4] - 2025年上半年港股融资884亿港元,6家生物医药企业IPO超2024年全年总量 [4] -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20家通过企业中19家为创新药研发企业 [6] 产业进展 - 2024年1类创新药获批48种,是2018年的5倍以上,2025年上半年已近40种 [6] - 中国在研管线覆盖全球40%的赛道(1300/3212),22%的赛道(716)研发进度全球第一 [7] - 行业在研发管线规模、靶点覆盖及国际化合作方面表现突出,进入"收获期" [7] 投资标的 - 可关注港股创新药ETF(159567)及其联接基金、创新药ETF(159992)及其联接基金 [7]
港股创新药ETF(159567)涨1.08%,成交额23.52亿元
新浪财经· 2025-07-09 15:10
港股创新药ETF(159567)表现 - 7月9日收盘涨1 08% 成交额23 52亿元 [1] - 成立于2024年1月3日 管理费率0 50%每年 托管费率0 10%每年 [1] - 业绩比较基准为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收益率(经估值汇率调整) [1] 规模与流动性 - 截至7月8日最新份额20 55亿份 规模32 09亿元 [1] - 较2023年12月31日份额增长419 87% 规模增长749 27% [1] - 近20个交易日累计成交420 82亿元 日均21 04亿元 [1] - 今年以来124个交易日累计成交1001 43亿元 日均8 08亿元 [1] 基金经理与收益 - 现任基金经理马君自2024年1月3日管理 任职期内收益56 11% [1] 持仓情况 - 前十大重仓股包括药明生物(11 47%) 百济神州(10 87%) 信达生物(9 60%) 康方生物(8 56%) 中国生物制药(8 13%) 石药集团(6 05%) 翰森制药(4 54%) 三生制药(3 49%) 再鼎医药(2 73%) [2] - 持仓市值最高为药明生物8047 93万元 百济神州7625 77万元 信达生物6736 56万元 [2]
港股创新药ETF(159567)跌1.44%,成交额14.02亿元
新浪财经· 2025-07-07 15:14
港股创新药ETF(159567)市场表现 - 7月7日收盘跌1.44%,成交额14.02亿元 [1] - 近20个交易日累计成交金额444.15亿元,日均成交金额22.21亿元 [1] - 今年以来122个交易日累计成交金额963.10亿元,日均成交金额7.89亿元 [1] 基金基本信息 - 成立于2024年1月3日,全称为银华国证港股通创新药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 [1] - 管理费率每年0.50%,托管费率每年0.10% [1] - 业绩比较基准为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收益率(经估值汇率调整) [1] - 现任基金经理马君自2024年1月3日管理该基金,任职期内收益60.51% [1] 基金规模变化 - 截至7月4日最新份额为19.95亿份,最新规模为32.03亿元 [1] - 较2024年12月31日的3.95亿份和3.78亿元,份额增加404.69%,规模增加747.72% [1] 持仓情况 - 前十大重仓股包括药明生物(11.47%)、百济神州(10.87%)、信达生物(9.60%)、康方生物(8.56%)、中国生物制药(8.13%)等 [2] - 其他重仓股包括石药集团(6.05%)、翰森制药(4.54%)、三生制药(3.49%)、再鼎医药(2.73%) [2]
近三日获1.8亿元资金净流入,港股创新药ETF(159567)回调跌超2%,盘中溢价明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6 10:22
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截至发稿下跌0 79%,港股医药板块回调,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987018 SZ)一度跌超3% [1] - 成分股表现分化:东阳光长江药业上涨超2%,康哲药业下跌0 17%,乐普生物-B下跌1 04%,复星医药下跌1 23% [1] - 港股创新药ETF(159567)下跌超2%,成交额超7亿元,实时溢价率为0 7% [1] 资金流向 - 港股创新药ETF昨日净流入7611 89万元,连续3个交易日累计净流入1 8亿元 [1] - 该ETF最新流通份额为15 93亿份,流通规模达24 66亿元 [1] 行业动态 - 阿斯利康1类新药AZD6234注射液在中国获批临床,拟用于肥胖成年人中长期体重管理,该药为每周一次皮下注射的长效胰淀素受体激动剂 [2] - AZD6234正在国际范围内进行2b期临床研究,拟开发为肠促胰岛素不耐受肥胖患者的替代治疗方案 [2] 机构观点 - 天风证券认为中国创新药在新机制、新靶点赛道已部分领先,外资企业存量品种仍占国内大部分市场 [2] - 政策支持和产品力提升将推动中国创新药在本土市场持续实现国产替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