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

搜索文档
守护好这片“海底雨林”(山水间的财富密码④)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5 06:49
珊瑚礁生态修复项目进展 - 广西大学海洋学院科研团队自2015年起在涠洲岛开展珊瑚礁保护与修复工作,建成2000平方米修复示范区[2] - 修复示范区在3年内使活珊瑚覆盖率从约5%提升至20%,成功遏制珊瑚礁退化趋势[2] - 2023年团队投放人工礁1520个、移植珊瑚8万多株,修复海域面积达450亩[2] 珊瑚礁退化现状与挑战 - 涠洲岛珊瑚礁受气候变化、海水升温、过度捕捞及陆源污染影响,活珊瑚覆盖率曾下降70%[1] - 珊瑚白化现象严重,当海洋温度过高时珊瑚会吐出内部藻类并呈现白色,导致生存危机[2] 珊瑚修复技术与管护措施 - 修复流程包括选种、育苗、礁体设计与投放、移植及定期管护[3] - 团队定期进行生长检测、数据采集和海洋垃圾清理,并在陆基培育耐高温珊瑚作为后备[3] - 台风季节需提前加固苗托并检查白化、掩埋或折断情况,确保珊瑚苗存活[3] 生态修复成效与生物多样性恢复 - 珊瑚礁修复后个体增长达10多倍,人工基体上出现新珊瑚个体和鱼苗[5] - 生态系统恢复使涠洲岛成为我国近海唯一大型鲸类捕食场所,鲸群规模扩大[5] - 全岛植被覆盖率超85%,负氧离子含量为内陆城市的50-100倍[5] 旅游经济与社区受益 - 2024年涠洲岛潜水旅游项目接待游客9.5万人次,收入约1710万元[6] - 1.8万名常住居民通过民宿、观光车等业态参与生态旅游产业链[6] - 珊瑚馆自2019年免费接待游客约32万人次,促进科普与旅游融合[6] 科研科普与社会参与模式 - 推行"科研+科普+旅游+社区"模式,通过珊瑚认养活动建立公众情感连接[7] - 认养者可为珊瑚命名并获生长照片,提升公众对生态保护的参与度[7] - 团队目标是在公众心中种下环保意识,强调修复需兼顾"种"与"守"[7]
制度完善→设施升级→系统修复,结硕果!多维度绘就海洋生态保护美丽画卷
央视网· 2025-06-08 16:08
海洋生态保护与监测 - 2025年世界海洋日主题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 - 2024年自然资源部在14条近海断面、1621个监测站位开展生态趋势性监测,并对136个典型生态系统和350个海岛进行调查监测 [3] - 2024年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约400千米,海上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近30% [5] 红树林与珊瑚礁保护 -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种植红树林1950亩 [10] -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000亩,正在扩大种植 [12] - 海南计划2025年新增红树林2000公顷,73%红树林已纳入保护地范围 [13] - 福建东山海域首次实施珊瑚礁系统性修复工程,采用"人工繁育+移植"技术 [15] 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 山东长岛斑海豹数量达50多只,当地建设4公顷海藻床和7公顷海藻场改善栖息地 [21][24] - 福建漳州中国鲎人工繁育基地实现鲎苗超30万尾,2025年将分批放流10万尾 [27][29] 海洋能开发利用 - 中国海洋能开发利用技术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包括潮汐能、波浪能等 [30] - 浙江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推进"潮汐机组运行自决策系统",实现全计算机控制 [32][34] - LHD兆瓦级潮流能发电站连续并网运行超8年,采用"平台式+模块化"技术路径 [36][39] - 浙江推进百兆瓦发电机组项目,推动潮流能规模化、产业化 [41] 广西海洋经济发展 - 广西海洋生产总值从2017年1377亿元增长至2024年2580 9亿元,年均增长9 4%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