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座舱
搜索文档
理想副总裁范皓宇分享产品设计哲学|负责任地推荐阅读
理想TOP2· 2025-10-12 00:41
产品设计哲学 - 品味的本质是自我区隔和身份标榜的工具 通过消费特定风格内容完成标签化 [2] - 产品设计需平衡有趣与有用 有用是敲门砖 有趣在时间轴上展开体验 建立深度内化关系 [26][27] - 优秀产品需满足用户四个声音阶段 初见惊叹声"诶" 初用赞叹声"嗯" 深度使用感叹声"哎呦喂" 产品生命周期末端惊呼声"我操" [14][15] 产品创造方法论 - 产品创造依赖直觉和品味而非单纯数据 数据指标从定义起就带有主观性 用户真实感受是最直接反馈 [3] - 寻找真实需求是闭环验证过程 始于创造者主观假设 通过观察验证调优 最终规模化 [12] - 产品设计核心是压缩 将矛盾需求压缩在空间综合考量 处理上亿元素复杂度才能诞生优秀产品 [8] 用户关系定位 - 产品人与用户理想关系是朋友式平等沟通 可对等交流讨论 用户获得提升感而非被讨好或规训 [13] - 理解用户需认识其普遍压力焦虑情绪 在有用层面过度供给 在有趣层面极度贫瘠 [31] - 中国用户需求不变内核是对意义追求 变化源于供给过度导致消费偏好周期性摆动 审美品味持续提升 [34][35] 市场差异洞察 - 一二线用户基础需求过度满足 更需要情感慰藉和生活品质提升 下沉市场基础服务需求仍巨大 [32][33] - 大众审美品味持续提升 从功能满足升级到审美追求 体现为对产品设计品质更高要求 [36] 技术变革影响 - AI时代将颠覆Maker User Designer三角关系 使点对点个性化服务成为可能 需求端稀缺性超过供给端 [30] - AI推动组织端到端自我革命 缩短从需求到结果过程 淘汰传统流水线分工模式 [19][20] - AI时代将诞生新Agent角色 深度绑定用户 提供持续有用有趣供给 消解传统设计和制造角色 [15] 产品经理能力 - 产品经理核心能力是资源配置 包括观察收集素材和巧妙组合压缩元素 形成复杂模型导出最优解 [22][23] - 产品设计不能只讲逻辑 需融入对生活细节品味观察 纯逻辑视角会忽略用户完整生活主线 [17]
大模型方向的座舱产品经理认为理想座舱是行业绝对的标杆
理想TOP2· 2025-09-16 23:04
理想汽车座舱智能化优势 - 理想汽车在座舱智能化方面树立了行业绝对标杆 包括MindGPT-40语音大模型 Duplex全双工技术 理想同学整体交互体验 小同桌功能 任务大师 桌面大师 agent助手和思维链可视化表达等创新功能 [1][2] - 小同桌功能并非简单闲聊对话 而是具备专业产品和技术深度的交互系统 [2] - 任务大师能精细化打通整车各类软硬件信号 支持用户口语化创建和执行任务 体验细节优于竞品 [3] 产品功能与技术实现 - 理想座舱交互实现效率显著高于友商 相同功能理想仅需极短时间实现 而竞品往往需要10-20秒才能完成 [1][7] - 理想同学记忆能力在OTA8 0中得到优化 支持单指令设置工作地点等场景 相比传统多轮交互方式节省近10-20秒操作时间 [6][7] - OTA更新说明文档详细程度超越多数新势力车企 体现产品精细化程度 [6] 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从业者在座舱交互领域主要对标理想和小米 语音交互方面曾重点关注小鹏和蔚来 [4] - 小米在AI领域投入达到T0级别 小鹏和蔚来正在进行深度自我革命以维持市场地位 [5] - 多数车企存在决策链路长 资源投入不足等问题 功能落地比理想慢1-2年 且后续更新能力较弱 [5] 技术投入与商业化挑战 - AI研发投入短期内财务收益较小 用户更易为冰箱 彩电 大沙发等可见配置付费 而非隐形AI功能 [5] - NOMI等AI功能单独售价达数千元 但在当前价格战环境下商业化面临挑战 [5] - 理想需要同时维持增程路线 拓展纯电市场并保持利润 面临多重战略压力 [6] 组织能力与执行效率 - 理想产品优势源于团队能力 扁平化组织架构 资源倾斜以及决策者的前沿思路 [3] - 行业普遍存在决策拍脑袋 资源不足 执行效率低下等问题 导致持续落后于技术迭代速度 [5] - 简单接入大模型(如DeepSeek)而不优化底层交互 对用户体验提升毫无意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