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锅拌饭
搜索文档
“友谊之江” 再绘新景(边城见闻)
人民日报· 2025-09-23 06:41
丹东城市定位与旅游吸引力 - 丹东是中国最大边境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区面积在市区紧邻边境线的地级市中最大 [11] - 丹东是万里海疆北起点,我国约1.8万公里海岸线自丹东东港蜿蜒南延 [11] - 丹东隔鸭绿江与朝鲜新义州市相望,是沿海、沿江、沿边的三沿城市 [11] - 丹东拥有明长城东端起点虎山长城及“一步跨”等独特景致,吸引大量游客 [11][12] - 2025年上半年丹东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526.07万人次,同比增长30.55% [12] 中朝贸易与商品流通 - 中朝友谊桥是公路铁路两用桥,总长940余米,成为贸易大动脉 [13] - 丹东国际商贸城销售朝鲜货品包括酒水茶饮、护肤品、洗发水、油画、版画、明信片和纪念邮票等 [13] - 朝鲜护肤品和化妆品在丹东销量很好,尤其是“春香”牌产品有时供不应求 [13] - 朝鲜新义州化妆品厂是朝鲜首个化妆品生产基地,生产化妆品250多种,出口到很多国家 [15] - 新义州化妆品厂香皂年产量约6000吨,其中人参皂和透明香皂的海外订单最多 [15] 文化产业与人文交流 - 丹东举办邀请朝鲜国立民族艺术团演出、开设中朝民俗文化园、组织文艺团队赴朝鲜参与“平壤欢乐春节”文化活动等 [12] - 辽东学院教师曾3次到朝鲜平壤外国语大学担任中文教师,学生千余人成为发展中朝传统友谊和文化交流的生力军 [14] - 中朝文化展览馆建筑面积3.2万余平方米,是中朝合作文化产业项目,包含民俗体验区、艺术品长廊、手工艺坊、美食及商店 [18] - 丹东新区美术馆与朝鲜金坪艺术馆等机构多次举办“中朝艺术家联展”等文化交流活动 [18] - 丹东举办一系列艺术展览、文艺演出和非遗传承活动,并举办鸭绿江马拉松吸引多国运动员参赛 [19] 特色产业与地方经济 - 丹东全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2022年丹东港口岸扩大开放获批,新增对外开放岸线6.8万米、泊位22个 [19] - 2024年丹东港口岸大东港区10个泊位临时对外开放获批,实现国际船舶正常进出 [19] - 2025年丹东获批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19] - 安东老街“金珠打糕店”将传统打糕融入丹东特产草莓、蓝莓等食材,开发出新式打糕 [16][17] - 打糕制作技艺传承人连续8年举办公益课堂,走进校园传授技艺以宣传打糕文化 [17]
米村拌饭刮骨疗伤
虎嗅· 2025-04-27 07:04
公司发展现状 - 2024年以平均每天2.3家的速度新开837家门店,员工总数突破29210人,覆盖170个城市并进军新加坡市场[3] - 2024年门店总数和销售额均创历史新高,总部从沈阳迁至上海,成为拌饭品类门店规模第一品牌[3][5] - 历史门店平均经营年限仅1.9年,经营3-5年门店占比12.71%,5年以上门店仅占6.63%,闭店率不足1%但歇业门店平均经营年限2.4年[25][26][27] - 85%门店位于城市核心商圈,单店面积90-150平方米,人均客单价27元,利用商场价格洼地效应形成竞争力[30] 管理机制变革 - 2024年9月因私刷好评事件一次性开除27名店长,随后启动全面管理改革[1][2][5] - 取消实行6年的赛马制考核体系,包括ABC门店评级制度,改为总部直接帮扶模式[8][10][18] - 启动亏损门店股权回收计划,承诺补足合伙人及店长亏损并允许盈利后赎回股权[10] - 2025年定位"扎根年",计划新开店180-540家,单店装修成本下降6%,同步调整店长培养目标[13][17] 核心运营模式 - 采用独特合伙制:单店100万元投资中外部合伙人承担85%,内部团队出资2%-5%,总部以品牌和管理入股[7] - 师徒制驱动人才裂变:老店长带徒弟满一年可获得新店5%分红,形成多层级利益绑定[7] - 2023年疫情后逆势扩张,门店突破1000家,培养445名店长合伙人,全员达17000+,扩张速度远超老乡鸡(18年)和乡村基(24年)[20] 市场竞争态势 - 中式快餐赛道竞争加剧,面临朴大叔(门店800+)、海底捞子品牌苗师兄拌饭等对手南北夹击[30] - 南方市场遭遇口味适应难题,朝鲜族重酱风格与南方清淡需求冲突,需进行菜品改良[29] - 竞品采用社区档口+外卖轻资产模式,客单价低至15-18元,在三四线城市快速铺开[30] 业绩目标规划 - 2025年单店日均来客数目标390-420人,预计单店单月营业额增长13200-33000元,全年新增营业额或达8000万元[16] - 计划培养新店长1000人、小区经理20人、大区经理5人,增加年收入20万+/50万+/100万+员工数量[17] - 大区总冠军考核指标为堂食复购率、日均来客数和人员流失率,优胜者可轮值2026年营运COO[18] 内部管理挑战 - 快速扩张导致管理链条拉长,总部难获一线真实反馈,出现80多家门店亏损情况[3][9] - 严苛考核制度引发店长超负荷工作(日均16小时)、人力压缩、应付考核等问题[8][9] - 草根出身管理者能力不足暴露,需提升食安管控、服务体验和跨区域管理能力[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