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均绩效贷
搜索文档
打通生态价值转化“毛细血管”
经济日报· 2025-10-18 06:05
核心理念与格局 - 绿色金融是衔接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通道的核心纽带,体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理念 [1] - 绿色金融已形成多元支撑、规模领跑的格局,服务范围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拓展至绿色股权、融资租赁、信托、保险和基金等多个领域,构建起全链条金融服务网络 [1] - 截至2025年上半年,金融机构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到42.39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前列 [1] 金融机构创新实践 - 金融机构将环境效益纳入风险评估与信贷决策,推动资金向低碳环保领域倾斜 [2] - 浙江湖州构建气候生态友好型项目赋分体系,将景区环境表现与贷款利率挂钩,该模式已在浙江省推广至32个生态景区项目 [2] - 江苏银行基于企业碳账户数据推出碳均绩效贷,按碳排放强度分级定价,以市场化手段倒逼企业低碳转型 [2] 发展面临的挑战 - 生态价值量化标准尚未完全统一,成为制约绿色金融发展的首要瓶颈,绿色标准的国际接轨仍需推进 [3] - ESG治理深化不足,部分项目存在漂绿风险,环境信息披露不充分、第三方评估认证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影响市场公信力 [3] - 产品同质化与创新不足问题较为突出 [3] 机制建设与政策建议 - 构建科学统一的生态价值量化体系,涵盖碳汇、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6大类28项指标,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主流标准接轨互认 [3] - 深化碳市场建设,强化碳定价机制作用,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机制 [3] - 推动建立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分阶段披露碳排放数据、环境风险敞口及应对策略,严格防范漂绿行为 [4] - 支持金融机构发行碳中和主题基金,允许保险资金、养老金等长期资本按30%比例投资生态项目 [4] - 建议央行设立千亿元规模的绿色金融专项再贷款工具,对期限10年以上的绿色信贷给予贴息支持 [4] - 监管部门调整商业银行绿色信贷风险权重,将绿色债券纳入央行MLF质押品范围 [4] - 将绿色信贷不良率容忍度提高至5%,对绿色金融业务实行三免三减半企业所得税优惠 [4] - 地方政府建立绿色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对生态项目贷款给予不低于30%的风险分担 [4] - 建立生态价值转移支付制度,实现跨区域上下游利益公平分配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