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价值转化
icon
搜索文档
生态价值转化“秦岭模式”:区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
第一财经· 2025-07-16 11:08
生态价值转化模式 - 秦岭采用"本地深耕+远程辐射"双轨模式进行生态价值转化,区别于其他山脉[1] - 陕西省为产品贴上"秦岭价值"和"生态价值"标签,形成独特的"秦岭模式"[1] - 南水北调工程成为纽带,实现秦岭生态产品在本地和更广范围的价值转化[3] 经济与社会效益 - 2019至2024年陕西省涉秦岭六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 - 生态保护成果显著,陕南三市空气优良天数不低于320天/年,远超全省平均水平[3] - 汉江、丹江等南水北调水源断面水质连续五年保持Ⅱ类标准[3] 生态保护进展 - 2024年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优良等级面积占比达99.3%,生态质量指数82.22[3] - 保护模式从"治乱"攻坚转向系统性、智慧化修复[2] - 六省一市签署《加强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备忘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2] 未来发展路径 - 需构建"外部支持-内生动力"转化链,推动技术本地化和产业内生化[3] - 从"以山为本"转向"以人为本",让生态守护者成为绿色富裕者[3] - 建立"代际公平"保障体系,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示范样板[3] 政策支持 - 2024年陕西省印发《关于加强秦岭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 - 保护范围扩展至六省一市"大秦岭"协同体系[1][3]
福建明溪“拍”出特色观鸟产业
中国新闻网· 2025-07-09 09:06
生态资源禀赋 - 明溪县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属于全球九大候鸟迁徙路线之一 [3] - 已记录鸟类345种,占福建省鸟类种数的60%以上,包含鸳鸯、海南鳽、黄腹角雉等珍稀鸟种 [3] - 每年迁徙季形成数百万只候鸟"万鸟翔集"的生态奇观 [3] 观鸟产业发展模式 - 创新打造"生态+产业"模式,将观鸟经济与民宿、研学、文创等业态深度融合 [5] - 村头村蓝喉蜂虎观鸟点采用生态化设计,配备专业摄影位,2023年建成后已接待游客500余人次 [5] - 旦上村将茶产业与观鸟产业结合,建设40多间客房及五个观鸟点,周末客房供不应求 [5] 产业运营机制 - 建立"村社合一"发展机制,全县建成5大观鸟基地、31个精品观鸟点 [7] - 培育30名专业"鸟导",带动1100余人就业,涉观鸟产业村民人均增收6万元人民币 [7] - 8家观鸟旅游合作社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利益共享,吸引村民返乡创业 [7] 国际化与衍生业务 - 侨乡优势显著,1.44万海外侨胞遍布86个国家和地区,助力国际客源开拓 [7] - "鸟导"通过社交媒体分享鸟讯,2024年已接待来自26个国家的19批观鸟爱好者 [7] - 开发农副产品销售等衍生业务,如泰国观鸟团预订及向导服务 [7]
兴隆湖蝶变,成都市用法治力量推动水环境治理
新京报· 2025-06-27 18:51
兴隆湖生态治理成果 - 兴隆湖面积约6500亩,从洼地转变为集生态、灌溉、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湖区,水质从劣V类提升至全域III类、局部II类,透明度最深达4米以上 [1][4][5] - 湖区治理采用"借自然之力修复自然"理念,通过水利设施建设、水环境治理、水生态构建,形成198万平方米沉水植物构成的"水下森林" [2][4] - 治理后吸引华西医院分院、天府中学湿地教室及科技企业入驻,实现生态价值转化,成为城市新生活场景 [5] 锦江流域治理成效 - 锦江黄龙溪国考断面水质从2016年劣V类提升至III类及以上,连续60个月保持优良,鱼类种类从23种增至49种 [6][7] - 成都累计敷设截污管涵23.1公里,修复病害管网1400余公里,新建19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提升173.5万吨 [7] - 锦江流域水质优良率从2016年69%提升至100%,实现从护城河到幸福河的"第四次转型" [7][10] 成都水生态治理政策与规划 - 成都市出台《兴隆湖区域生态保护条例》等30部生态环境相关法规,2018年以来开展环保领域执法检查12次 [3][7] - 编制《锦江水生态治理总体规划2022-2035年》《天府蓝网总体建设规划》,探索"市属国有公司+区政府"流域治理新模式 [9][10] - 完成三大流域3917个排污口整治,建成天府蓝网396公里,贯通都江堰至黄龙溪绿道220公里,打造"夜游锦江"城市IP [10] 生态经济价值转化 - 兴隆湖周边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培育荧光跑道、湖畔书店等网红打卡地,带动区域人气与商业活力 [4][5] - 锦江流域通过延长通航里程、拓展滨水空间,激活生态经济与夜间经济,实现环境与商业协同发展 [10]
广州发布首批20条“迎全运·森呼吸 羊城绿色康养径”
中国新闻网· 2025-06-21 13:27
森林康养产业发展 - 广州发布首批20条"迎全运·森呼吸羊城绿色康养径",涵盖自然疗愈、五感体验、中医药文化、睡眠管理等特色功能 [1] - 康养径需满足三项生态指标:空气负离子浓度≥1200个/立方厘米、空气质量达二级以上标准、声环境质量达二类以上标准 [1] - 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将打造从化温泉总部和增城高滩森林温泉康养两大集聚区,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温泉疗护等多元业态 [1] 产业融合模式创新 - 广州市12家单位结成首批6支"森林+医疗"队伍,推动森林康养与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合 [1] - 行业探索"森林+温泉""森林+中医药""森林+运动"等融合发展模式,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促进生态价值转化 [2] 学术与政策支持 - 国际学术交流会聚焦森林疗养增进国民健康、园艺疗法、中医药文化等前沿议题,9位专家分享理论与实践案例 [2] - 地方政府将森林康养定位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抓手,计划通过生态价值转化助推乡村振兴和健康城市建设 [2]
立足山地特色开辟发展新路
经济日报· 2025-06-19 04:18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 贵州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生态价值转化、数字技术赋能、清洁能源开发、乡村生态富民为四大抓手,探索山地特色绿色发展新路 [1] - 通过系统化构建核算、交易、产业和补偿四大环节,创新生态价值转化机制,包括GEP核算方案、省级生态产品交易中心、特色产业体系和跨省流域横向补偿机制 [1] - 打造"山地特色农业+生态工业+文旅融合"的特色产业体系,将生态优势直接嵌入价值创造过程 [1] 数字技术赋能绿色治理 - 作为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构建"数据监测—智能决策—产业转型"的技术赋能体系 [2] - 依托流域智慧监测平台,通过水质传感器、无人机巡航及卫星遥感技术实现动态监测,提高污染溯源效率 [2] - 创新打造"天眼监控—云端分析—网格处置"全链条治理范式,提升流域治理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2] 清洁能源开发与供给体系 - 针对喀斯特地貌与石漠化地区的地理限制,攻克柔性光伏组件适应性安装、复杂地形风机基础稳固等关键技术瓶颈 [2] - 规划建设以大型水电基地为核心、水风光储多能深度融合的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 [2] - 通过区域智慧能源协调平台,实现多种能源的互补互济与联合优化调度,构建智慧能源供给体系 [2] 乡村生态富民与产业融合 - 创新"生态+体育+文旅"融合业态,通过"村BA"等乡村体育IP带动生态康养、农文旅体融合等产业发展 [3] - 立足林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林地增值、农户增收 [3] - 建立生态护林员制度,让农户在保护生态中获得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3] 未来发展规划 - 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的全域生态治理系统,实现从碎片化监测到整体性智治的跨越 [3] - 探索"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从试点探索到制度建构 [3] - 打造"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循环经济体系,在新能源、大数据等领域培育区域绿色产业集群 [3]
阜新实施“双十行动”助推高质量发展
辽宁日报· 2025-06-12 09:35
经济发展与投资 - 阜新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4%,限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7% [1] - 投资5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31个、竣工项目38个,形成"接续有力、压茬推进"良性发展 [2] - 三一风电智能制造、特变电工电气设备制造、国核投资碳纤维复合材料等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开工,填补风机核心部件、兆瓦级光伏逆变器、风电叶片和飞行汽车用碳纤维等领域空白 [2] 政策支持与产业升级 - 在全省率先出台市级支持新型工业化66条惠企政策,惠及企业466户次 [2] - 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依托风光资源推动新能源高质量跃升发展 [3] - 加快建设绿色绿电智能算力中心,同步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3] 农业与生态治理 - 实施农业单产提升工程115万亩、保护性耕作918.3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50亿斤以上,连续两年创历史新高 [2] - 推进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完成15.8万亩营造林和13万亩退化草原修复任务,治理沙化耕地60万亩次 [3] - 发展林下经济、沙地旅游,探索生态价值转化 [3] 区域发展战略 - 锚定打造"两市四区"、实现"双千双百"目标,启动"双十行动"包括十项攻坚和十项突破 [1] - 依托资源、产业、存量优势,推动解决项目审批、施工等方面难点堵点问题 [3] - 推进辽宁千里阻沙带阜新段322公里工程、柳河绿色生态廊道建设 [3]
海州“点绿成金”释放发展新动能
新华日报· 2025-05-26 16:47
生态修复与文旅融合 - 连云港市海州区通过生态修复工程将废弃矿山、黑臭河道、煤灰滩涂转化为文旅热点,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1] - 刘志洲山体育公园投入2.2亿元进行生态修复,覆土60万立方米,栽植苗木8万余株,植被覆盖率超90%,从废弃采石场变为城市"天然氧吧" [2] - 盐河巷通过河道清淤、生态护坡等工程,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打造夜间消费集聚区,2024年游客量突破360万人次,营收达2.7亿元,夜间经济占比70% [4] - 月牙岛湿地公园从粉煤灰滩涂修复为251种鸟类栖息地,吸引日均千余名游客,周边民宿、餐饮年均增长率达30% [5][6] 产业转型与消费升级 - 刘志洲山体育公园举办全国风筝精英赛、全民健身嘉年华等10余场品牌活动,成为赛事经济标杆 [3] - 盐河巷依托千年盐运河文化形成"河岸赏景、古巷就餐、河内游船"的夜间文旅闭环,带动逾千人就业 [4] - 月牙岛湿地公园通过观鸟平台、生态步道等设施,吸引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周边农家乐旺季日均营业额突破万元 [6] 文化赋能与品牌建设 - 刘志洲山体育公园挖掘宋金战场遗址、汉代石刻等文化元素融入设计,获评全省盘活存量资产典型案例,凤屏湖入选水利部幸福河湖名录 [2] - 盐河巷结合非遗展演、3D水幕电影等打造"十佳夜市"品牌,形成文旅消费新地标 [4] - 月牙岛湿地公园以珍稀鸟类观测为特色,成为生态旅游示范项目 [5][6]
来西博会加个好友吧!雅安“拍了拍”你
四川日报· 2025-05-26 10:06
雅安经济发展概况 - 雅安经济总量2024年突破千亿元,一季度增速跑赢全省平均,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14] - 西博会期间集中签约47个项目,涉及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等领域 [14] - 构建"一区一地引领、两轴三圈联动"区域发展新格局,划分雨名经核心经济圈、天芦宝荥生态经济圈、石汉特色产业经济圈 [24] 数字经济产业 - 中国·雅安大数据产业园算力平台获评国家绿色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计划从4万个提升至5万个,算力可满足2000多种应用场景 [16] - 四川汉唐云信息科技为无人便利店、智能驾驶、低空经济等领域提供AI基座服务 [20] - 经开区数字产业招引高新技术企业,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98亿元 [24] 特色农业与食品加工 - 雅茶集团推出冷泡百香果藏茶、玫瑰藏茶等创新产品,炽小茶开发陈皮藏茶等年轻化茶饮 [19] - 天全鱼子酱和荥经鱼子酱通过精深加工拓展国际市场,带动冷水鱼产业链 [19] - "以竹代塑"项目年产10万吨竹纤维和2万吨竹纤维产品,芦山县开发抹竹粉用于烘焙茶饮 [19] 先进制造业 - 四川建安工业微型新能源汽车电驱桥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20] - 厦门钨业、雅化锂业、金汇能新材料等企业代表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 [20] - 圣善纺织、华智等企业构成现代轻纺产业集群 [20] 文旅产业 - 雅安推出大熊猫溯源之旅、熊猫新村民宿、《熊猫归来》史诗剧等文旅项目 [21] - 中国·雅安318自驾大本营、蒙顶山、牛背山等景点解锁文旅融合新场景 [21] - 森林覆盖率69%全省第一,大熊猫国家公园面积全国最大,被誉为"动植物基因库" [17] 营商环境与招商政策 - 实施重点项目"点长+专员"机制,解决项目卡点问题并进行绩效考评 [23] - 天全县通过产业集群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保障生产要素 [22] - 叠加国省奖补政策鼓励企业创新,从法律、金融等多维度支持民营经济 [23][24]
中经评论:水清岸绿,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
中国经济网· 2025-05-26 10:03
政策发布 - 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旨在推进水生态环境系统保护 [1] - 美丽河湖定义为符合"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愿景,实现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保护和人水和谐 [1] - 2021年启动美丽河湖建设以来,已筛选出深圳茅洲河、厦门筼筜湖、浙江千岛湖等94个优秀案例 [1] 经济价值 - 深圳茅洲河治理释放15平方公里滨水空间,吸引180多家科技企业进驻 [2] - 厦门筼筜湖通过生态治理完善城市功能,实现生态景观与防汛固堤的有机统一 [2] - 浙江绍兴、金华等地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机制,将生态收益反哺水生态改善工作 [2] 治理策略 - 强调跨区域协作治理,提出到2027年实现跨省重点河湖生态流量有效保障 [3] - 鼓励因地制宜将小微水体纳入保护范围,实施分类施策 [3] - 方案重点解决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问题,与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相呼应 [5]
荥经:奋力打造全国生态价值转化样板区
四川日报· 2025-05-26 06:17
生态资源与产业布局 - 雅安市荥经县林地面积1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0.3%,居全省第一[7] - 围绕打造全国生态价值转化样板区目标,入选第二批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7] - 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分布31只大熊猫,其中野生28只、野化放归3只[8] - 采用"NPL"园地共建模式,结合森林康养、乡村振兴、竹产业示范园区建设[8] - 2025年规划"一环五区"布局,构建百里熊猫绿道[9] 冷水鱼产业发展 - 荥经县五宪冷水鱼现代农业园区引进全球最大鱼子酱生产商鲟龙科技,总投资5亿元[10] - 2024年9月产出首罐本土鱼子酱,养殖区可实现蓄水养鱼2000余吨,年产鱼子酱10余吨[10] - 规划"一带五线"产业布局,打造天府冷水鱼产业集群核心区[11] - 未来规划建设鲟游湾项目,预计综合产值超100亿元[11] 林下经济与森林资源开发 - 采用"337工作法"推动林权改革,实施七大行动转化生态价值[12] - 编制《森林粮库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和《森林四库总体规划》[13] - 四川川雅老坛食品公司方竹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2024年产值4000多万元[13] - 黄柏成林面积16.8万亩,其中10万亩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发展[14] - 2024年森林经营面积60万亩,林业综合产值13.9亿元[15] 产业融合模式 - 企业引领+基地建设+农户模式连接产销两端,带动农民增收[13][14] - 方竹与黄柏混交立体种植,实现生态空间高效利用[14] - 大熊猫国家公园区域外林地盘活行动,引导农民参与资源管护[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