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价值转化
搜索文档
 兴产业“开山门” 湖南湘西州走出特色富民路
 中国新闻网· 2025-11-04 13:19
中新网长沙11月3日电 (记者 鲁毅)再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十八洞村入选联合国"最佳 旅游乡村",立体交通网络让"湘西好物"出山出海……2020年至2024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 区生产总值从725.1亿元增长到855.9亿元,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湘西州专场3日在长沙举行,一系列亮眼数据与发展案例的 发布,集中展示了湘西州近年来的建设成就。 随着高速成网、高铁跨境、航空高飞的立体交通格局形成,湘西州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吉首东 站开通高铁超70趟班次,湘西边城机场通航两年来已开通7条航线12个航点,今年截至目前,旅客吞吐 量达30.4万人次,同比增长145.1%。 湘西州发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优势,积极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成渝地区双城 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加强招商引资、经贸合作、市场开拓,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 五年来,湘西州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均增长15%以上,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今年前 三季度,湘西州外贸进出口增速位居湖南前列,氮化锰、微细球形铝粉产量分别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 80%和23%。 民族团结结 ...
 “美丽苏州”生态文明建设媒体采风行启动
 苏州日报· 2025-10-29 08:26
秋日的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水波潋滟、芦苇摇曳,斑嘴鸭、白鹭翩然掠过如镜的水面,一拨拨孩 子在这里生态研学。这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之肾"与"生态绿肺"。 昨天(10月28日),由新华网、中新社、央广网、新华日报、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苏州日报等中 央、省、市7家新闻媒体记者组成的采风团,走进苏州市相城区、常熟市、张家港市,通过实地走访与 深度对话,一线探寻苏州以生态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与生动故事。 一村山水一村诗 相城区黄埭镇冯梦龙村,如今是全国闻名的"网红村"。而10年前,它还只是江南水乡中一个不起 眼、环境普通的小村落。2014年,村庄以纪念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为契机,正式更名为冯梦龙村,由此迈 入生态提升与乡村振兴的新阶段。 整治12条河道,打造良荡港湿地公园,将生态公园变为村民日常休憩的"后花园"……据苏州市相城 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尹俊光介绍,冯梦龙村通过环境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带动农文旅价值 转化,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围绕冯梦龙农耕文化园,村里建起850亩林果基地,种植猕猴 桃、杨梅、梨、蓝莓等多种水果,并配套推出水果采摘节、文化旅游节等活动。 李志锋经营的蓝莓种植基地在苏州颇有名 ...
 打通生态价值转化“毛细血管”
 经济日报· 2025-10-18 06:05
 核心理念与格局 - 绿色金融是衔接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通道的核心纽带,体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理念 [1] - 绿色金融已形成多元支撑、规模领跑的格局,服务范围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拓展至绿色股权、融资租赁、信托、保险和基金等多个领域,构建起全链条金融服务网络 [1] - 截至2025年上半年,金融机构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到42.39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前列 [1]   金融机构创新实践 - 金融机构将环境效益纳入风险评估与信贷决策,推动资金向低碳环保领域倾斜 [2] - 浙江湖州构建气候生态友好型项目赋分体系,将景区环境表现与贷款利率挂钩,该模式已在浙江省推广至32个生态景区项目 [2] - 江苏银行基于企业碳账户数据推出碳均绩效贷,按碳排放强度分级定价,以市场化手段倒逼企业低碳转型 [2]   发展面临的挑战 - 生态价值量化标准尚未完全统一,成为制约绿色金融发展的首要瓶颈,绿色标准的国际接轨仍需推进 [3] - ESG治理深化不足,部分项目存在漂绿风险,环境信息披露不充分、第三方评估认证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影响市场公信力 [3] - 产品同质化与创新不足问题较为突出 [3]   机制建设与政策建议 - 构建科学统一的生态价值量化体系,涵盖碳汇、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6大类28项指标,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主流标准接轨互认 [3] - 深化碳市场建设,强化碳定价机制作用,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机制 [3] - 推动建立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分阶段披露碳排放数据、环境风险敞口及应对策略,严格防范漂绿行为 [4] - 支持金融机构发行碳中和主题基金,允许保险资金、养老金等长期资本按30%比例投资生态项目 [4] - 建议央行设立千亿元规模的绿色金融专项再贷款工具,对期限10年以上的绿色信贷给予贴息支持 [4] - 监管部门调整商业银行绿色信贷风险权重,将绿色债券纳入央行MLF质押品范围 [4] - 将绿色信贷不良率容忍度提高至5%,对绿色金融业务实行三免三减半企业所得税优惠 [4] - 地方政府建立绿色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对生态项目贷款给予不低于30%的风险分担 [4] - 建立生态价值转移支付制度,实现跨区域上下游利益公平分配 [4]
 绿意润巴陵 生态惠万家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15 15:23
 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 - 构建“保护—修复—转化”全链条生态价值实现体系,立足洞庭湖生态资源禀赋 [3] - 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推动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河道岸线生态复绿及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5] - 锚定“一核一片一屏多廊”总体修复格局,划定4个生态保护修复单元,聚焦农田、森林、水系三大重点对象进行系统保护 [9]   农业发展与产业集聚 - 君山区改造高标准农田1.91万亩,耕地总面积达44.55万亩,亩产增幅达15%,灌溉保证率超80% [5] - 培育“稻+N”特色农业,建立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25335亩,近三年累计推广173万亩,新增水产品26万吨,新增产值67亿元 [5] - 打造钱粮湖龙虾小镇、广兴洲蔬菜小镇等特色小镇,年产时鲜蔬菜30多万吨,产品远销日本、韩国 [5] - 平江县长寿镇重点打造6.82万亩稻渔共生、酱干原材料等农业基地,推动全链条发展 [12]   生态文旅与绿色经济 - 打造洞庭观鸟、江豚研学等绿色产品,将自然胜景转化为湿地碳汇、绿色银行的经济实效 [5] - 东古湖湿地生态公园建成后预计年接待游客量可达5万人次,已成为国际重要候鸟迁徙驿站,越冬候鸟超20000羽 [10] - 屈原管理区依托屈原文化品牌,年接待游客量达30万人次 [12] - 石牛寨、幕阜山打造“自然景观+休闲娱乐”模式,年旅游收入达1.2亿元 [14]   资金投入与金融支持 - 获得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不低于100亿元融资授信,专项用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及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7] - 采用“政府财政+政策性金融+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模式,2025年统筹各类改革项目资金18.22亿元 [7] - 汨罗市利用农发资金打造2个“万亩方”和3个“千亩方”示范片区,年创造旅游收入4500万元 [7]   土地整治与模式创新 - 平江县长寿镇项目预计新增耕地579.94亩、高标准农田1524.92亩 [7] - 湘阴县樟树镇预计新增耕地658.62亩,年增碳汇7181.68吨 [12] - 创新“工业资金反哺乡村”机制,推进农用地整治与乡村风貌提升 [14] - 尚山小隐、坪上书院创新“旧居复兴+赋能增值”模式,带动周边乡村经济增长20% [14]   文化赋能与产业融合 - 深挖“忧乐文化”“龙舟文化”“红色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寻根+生态体验”精品线路 [12] - 平江县长寿镇打造红色旅游沉浸体验中心,将生态保护、产业升级与文化传承结合 [12] - 湘阴县樟树镇打造“游左公故里,品一代天椒”文旅IP,建立樟树港辣椒“一椒一码”溯源体系 [12]
 新华视点丨多元特色绘就文旅发展新图景
 新华网· 2025-09-27 14:03
近年来,国内多地深挖地域特色,发挥资源优势,通过文化赋能、模式创新等方式,多维度展现文旅产业发展新态势。 这里是东北地区首个全景式金代文化体验项目——长白山·金1172情景式金代主题演艺街区。该项目总占地面积达14000平方米,创新采用"文化 +科技+演艺"的融合模式,挖掘金代与长白山的历史渊源。 项目每日常态化呈现30余场演艺活动,设置了角色扮演互动、金代市井生活体验、祈福仪式展演、长白山奇境探秘四大模块。这些模块引导游客 从"旁观者"转变为"剧中人",实现多层次沉浸式体验。 近年来,长白山将生态建设、城镇发展与文化旅游相融合,坚持山上山下、景区城区一体化联动发展,把池北区二道白河小镇精心打造成4A级景 区、"国际慢城"。游客不仅能到山上观赏神秘壮美的天池景观,在山下亦可欣赏自然美景,体验小镇"慢生活"。 近年来,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立足"南太行之巅"的独特区位,依托生态、气候、文化、药材等资源优势,坚定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 探索出一条"生态价值转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路径。 "咖旅+"的多元业态带来了普洱旅游热。2025年7月至8月,普洱市全市共接待游客1025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86.5 ...
 解码古城襄阳“绿色变奏”:执“生态笔”绘宜居城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13:43
解码古城襄阳"绿色变奏":执"生态笔"绘宜居城 据悉,襄阳将水污染防治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清单,层层压实治水责任;坚持水资源、水生 态、水治理"三水共治"理念;与周边多地建立水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治机制等,筑牢汉江流域生态安全 屏障。 中新网襄阳9月25日电 (张倩龙 李丹 赵月)举目碧空如洗,四顾绿意萦怀。漫步湖北襄阳古城,蓝天碧水 与千年城墙相映成趣,生态福祉触手可及。近年来,襄阳以生态治理重塑城市底色,以绿色动能驱动产 业升级,交出一份生态与经济双赢答卷。 穿梭于夜幕下的襄水街,灯影波光交织,古居水岸相映。初次打卡,游人很难将这古色古香的"国潮 街"与曾积雨成涝的"接水盆"联系到一起。 9月24日,湖北襄阳汉江两岸碧空如洗,风景如画。(无人机照片)张倩龙 摄 汉水清波映古城 生态环境改善,源于襄阳"铁腕治水"决心。汉江是长江最大支流,在襄阳境内全长195公里。保护汉江 流域生态环境,是襄阳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襄阳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优良天数比例71.8%,同比增加2%;PM2.5平均浓 度48.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6%。这份"蓝天成绩单"背后,是该市多维度深化大气污 ...
 走,一起参观“大熊猫老家”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5 08:08
 大熊猫保护与种群状况 -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基地大熊猫种群数量达387只,保护繁育重点从数量转向质量[3] - 我国野生大熊猫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1100只恢复至约1900只,显示种群稳步壮大[3] -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栖息着1227只野生大熊猫,占园内种群总数的91.6%[7]   栖息地保护与生态修复 -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面积1.93万平方公里,占国家公园总面积88%,科学划定1.32万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与0.61万平方公里一般控制区[7] - 2024年累计开展巡护7.54万人次,里程超9.45万公里,现场记录大熊猫活动55次,发现痕迹点2005处[7] - 累计修复栖息地近33.14万亩,黄土梁、泥巴山等7条生态廊道持续建设,雅安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国家示范工程[7]   科技应用与科研支撑 - 大熊猫国家公园布设3871台红外相机构建监测网络,2024年捕获野生大熊猫影像3870余次[8] - 全国首次利用"猫脸识别"技术实现36种野生动物AI识别,26台视频监控和300台红外设备接入国家公园感知系统[8] - 建立大熊猫"DNA身份证",世界最大野化训练基地在大相岭建成,累计实施371个科研项目,全国首个"大熊猫学院"2025年将扩招本硕博学生111名[8]   社区共建与生态价值转化 - 大熊猫国家公园内成立81个社区共建共管委员会,2024年3000余名居民担任生态管护员[8] - 雅安市发展村自2017年国家公园试点后常住人口和农家乐民宿数量翻一番,人均纯收入翻两番[4] - 雅安投资10亿元建设"貊貊家园"综合体,提档升级70家民宿成立"熊猫民宿联盟",宝兴穆坪、荥经龙苍沟、天全喇叭河等入口社区纳入全国十大重点入口社区[4]   国际交流与合作 - 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在四川成都举行,主题为"守护自然瑰宝、共绘和合之美",新西兰、比利时、荷兰等国驻华使节参与实地考察[2] - 比利时驻华使馆农业参赞表示比中开展大熊猫合作多年,期待未来取得更多进展[3] - 荷兰驻华使馆农业参赞肯定当地居民从生态保护中受益并成为山林卫士的转变[5]
 中国威士忌,何以千岛湖
 杭州日报· 2025-09-24 10:02
千岛湖威士忌国际嘉年华。 环湖翠峦叠嶂间,6座威士忌酒厂轮廓隐现,一股"金色浪潮"正澎湃涌动——除本土企业千岛湖威 谷酒庄这一技改项目外,淳安自2022年以来先后引进5个威士忌项目,总投资约42亿元,预计全面达产 后年产能超2万吨。 威士忌被誉为"时间的艺术",按国标需在橡木桶中陈酿至少3年。"酒体窖藏6年以上才趋于稳定, 风味也更富层次。"周雪松表示,这段等待如同"黑夜中的坚守"。因此,不少酒厂在打磨工艺的同时, 积极探索商业模式创新。隐象规划打造86亩工旅艺综合体,游客可参观酿造全流程、品鉴原酒,并体验 主题餐饮与住宿;淳岸酒业也将生产线设计为观光动线,增强互动体验。 这一创新得益于淳安推行的"工业+商服"混合用地模式。该政策突破传统工业用地功能限制,允许 在同一地块兼容生产与文旅业态,为企业节省约30%用地成本,助力实现"从蒸馏器到餐桌"的一站式体 验。 "天下第一秀水"千岛湖。 刚刚过去的周末,千岛湖畔酒香四溢、人声鼎沸。为期三日的第二届千岛湖威士忌国际嘉年华圆满 落幕,来自国内外的30余个威士忌品牌携上百款酒品与爱好者共飨。 千岛湖,这片以"天下第一秀水"闻名的生态高地,正悄然蜕变为中国威士忌版图上 ...
 金融活水点绿成金
 经济日报· 2025-09-24 06:10
 绿色金融发展模式 - 绿色金融是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的重要推动力 金融机构通过优化产品和服务将资源精准导向节能环保 生态修复等绿色领域 支持企业转型升级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赢 [1] - 浙江安吉余村通过整合周边24个村形成"大余村"发展格局 由浙江安吉余村建设控股集团统一规划经营 提升融资能力 风险控制和产业运营水平 金融支持对生态价值转化至关重要 [1]   融资工具创新 - 兴业银行通过银团贷款模式为浙江安吉余村建设控股集团提供10亿元贷款 期限18年 银团贷款有助于分散风险 降低信贷压力 提高金融稳定性 并提供灵活提还款安排 [2] - 除银行贷款外 集团正谋划运用PPN(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 CMBS(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及公司债等方式融资 [2]   绿色金融业务规模 - 截至今年6月末 兴业银行杭州分行绿色融资余额2219亿元 绿色贷款余额1399亿元 [3] - 业务结构中 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规模最大达814亿元 占比58% 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产业213亿元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产业155亿元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73亿元 [3]   产业绿色转型案例 - 华峰集团利用废旧矿泉水瓶 旧衣服生产再生纤维 为国际运动品牌提供低碳运动鞋面 厂区日消耗塑料瓶六七百吨(约300万-350万个瓶子) [4] - 兴业银行莆田分行为华峰集团子公司福建赛隆科技"年产5万吨绿色纤维技改项目"开启绿色审批通道 一周内完成尽职调查并落地贷款 [4] - 后续支持集团福建赛纤新材料"年产12万吨循环再生绿色功能性新材料"项目 覆盖13个子公司 提供项目贷款 流动资金贷款等多元化信贷业务 [5]   区域产业金融支持 - 兴业银行莆田分行近三年为129家规模以上鞋服企业及上下游客户提供融资超140亿元 依托"鞋产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支持莆田鞋产业转型 [5] - 落地福建省首笔超亿元转型金融主体贷款 助力水泥企业降低能耗 并支持新能源 绿色交通等领域发展 [5]   生态价值量化机制 - 兴业银行湖州分行将贷款利率与气候生态友好型项目评分挂钩 从气象灾害风险等级 气候可行性论证等五方面建立赋分标准 [6] - 评估得分大于8分可下调利率 小于5分则调升利率 已为莫干山旅游文化提升工程项目发放贷款2.45亿元 [7]   金融产品创新 - 兴业银行与天合光能签署ESG挂钩贷款协议 落地全国首单多指标挂钩贷款 [8] - 天津银行推出"企业绿码"挂钩贷款 利率随绿码等级提升而降低 [8] - 威海银行创新开发"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CCER开发挂钩"贷款 对林业生态价值进行科学量化 [8]
 肇庆广宁入选全国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百强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1 20:41
 核心观点 - 广宁县凭借绿色发展模式和特色竹产业驱动经济增长 成功入选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和投资潜力百强县[1]   经济表现与排名 - 广宁县首次入选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和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 分别位列第93位和第97位[1] - 近三年GDP年均增速5%以上 2024年GDP突破200亿元[3]   产业发展方向 - 产业发展主导方向为现代农业与食品加工、康养旅游与休闲竞技、绿色能源与新型储能、循环经济与新型材料[3] - 竹产业采用“主攻二产、带动一产、促进三产”发展思路 结合“三区一基地”规划建设[3] - 2024年竹产业集群产值达45亿元 近三年年均增速超16%[3] - 2025年上半年竹产业综合产值34.4亿元 增长40% 预计年底突破60亿元 2027年冲刺百亿目标[3] - 全县拥有竹企370多家 近4万名从业者[3]   生态旅游发展 - 深入挖掘竹文化内涵 发展“竹林+”生态旅游新业态[4] - 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3A级旅游景区3个、精品线路12条[4] - 三年来接待游客近1400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超60亿元[4]   绿色能源与投资 - 累计引进绿色能源重点项目21个 总投资255.6亿元 构建“水风光储气氢”多能互补的现代能源体系[6] - 国家能源重点项目肇庆浪江抽水蓄能电站总投资86.7亿元 已完成投资超29亿元 2026年首台机组投产[6] - 项目投运后年发电量13.5亿千瓦时 年均产值超9.5亿元[6]   生态环境质量 - 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超99.2% 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14 位列肇庆市第二[3] - 绥江广宁段水质长期稳定在Ⅱ类标准 县镇两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及省级水功能区花山水库水质达标率均为100%[3] - 森林覆盖率达82.17%[1]   机制创新与融资 - 深化EOD模式赋能 吸引广东省首个政策性金融支持EOD项目“碧水—竹海—文旅”项目落户 获农发行30亿元贷款授信[6] - 一期EOD项目总投资10亿元 首批7亿元已成功获批[6] - 探索林业碳汇交易 完成13个镇107个村林业碳汇碳普惠核证33.66万吨[6] - 以成交价36.5元/吨售出14.58万吨碳普惠核证减排量 为村集体带来532万元经济收益[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