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价值转化

搜索文档
见证河湖蝶变·共建美丽山东丨治水兴农,潮白河畔绘就新图景
齐鲁晚报· 2025-09-13 15:42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殷婷 在潮白河湿地里,藏着705种维管植物,其中3种属于国家级重点保护;在这里栖息记录的野生动物多达710种,包括25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一条河能焕活多少可能?日照市潮白河,这条发源于日照五莲县户部乡的河流,曾经面临水质下降、生态功能退化的挑战。如今,通过系统治理与生态修 复,潮白河焕发新生,成为山东省美丽河湖建设的优秀案例。 潮白河上游治理前 近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开展的"见证河湖蝶变 共建美丽山东"媒体行活动,深度探访我省在美丽河湖保护建设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全面展现我 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风采,为全国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提供"山东样板"。 77 第二 0 V El x D B 4-577 源头治理,水质显著提升 潮白河治理从源头着手,创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由一家国企统一实施全县城乡供排水投资建设及运营管理。截至2023年底,累计投入6840万元,完成 流域内57个村庄污水治理工程,受益户数超1.14万。 同时,加强畜禽养殖监管,流域内164个规模养殖场和345个专业户均建设了粪污处理设施。通过农药化肥"双减"工程,2023年县域新增水肥一体化农 ...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刘锋:强化金融资源导流 精准施策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华财经· 2025-09-10 20:25
新华财经兰州9月10日电(可达)在9月10日举办的第八届"甘肃·祁连山论坛"——"做强产业、提振消 费:金融业'五篇大文章'的甘肃方案"分论坛上,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刘锋 以《强化金融资源导流精准施策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发言,他提出"生态价值转化成金融 产品,让资源变成融资的一个底层资产,这个水才能搞活"。 刘锋表示,甘肃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包括矿产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等,近些年相关资源的开发力 度跟产业升级力度非常大。从经济增速上看甘肃在国内领先,背后包括经济结构优化、资源优势发挥、 政策支持有力、科技创新等原因。甘肃在新材料、新能源、矿产勘探冶炼等方面的特色产业优势,应当 充分发挥出来。 刘锋提到,民营经济在甘肃的占比较高,发展需要相匹配的金融资源。在这方面地方政府可以给予更多 支持,比如为企业提供增信等等。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发挥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作用,通过资本市场 支持经济发展。近年来国家先后创设了科创板、北交所等支持科创产业发展,和甘肃的产业发展是非常 契合的。 刘锋认为,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提出非常重要,为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引。通过 创新发展特 ...
一叶兴百业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7 10:51
核心观点 - 武夷山市通过文化赋魂、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及体制创新推进"三茶"统筹发展 实现从生态资源到产业价值的转化 形成百亿级茶产业链并显著提升居民收入 [2][3][18] 文化赋魂 - 系统性保护古茶园和传统制茶技艺 传承创新"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6] - 以"万里茶道起点"为基底推进茶文化整体性保护 突出茶文化交流属性 推动茶文旅融合与产品创新 [6] - 建立"武夷茶天下"官方传播矩阵 通过短视频、数字藏品、书籍及品牌活动展示茶文化价值 [6] 科技赋能 - 通过"种质保护—生态种植—数字赋能—精深加工"全链条技术革新 将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核心竞争力 [8] - 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省级茶树种质资源圃 收集保存大红袍等名丛 成功驯化栽培八仙等优质品种 [9] - 运用5G通信、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高效绿色种植 构建覆盖数字茶园、工厂、溯源等的茶产业大数据平台 [9][12] - 政企校协同打造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 为产业提供长效技术支撑 [12] 产业强链 - 政策引导培育规模化茶企 2024年规上茶企达3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 税收超千万元茶企突破6家 [14] - 引进茶包装、茶机械等精深加工企业 合作开发茶含片、茶化妆品等衍生品 补全产业链短板 [14] - 打造"武夷岩茶"区域品牌及"武夷山大红袍"等公共品牌 建立全流程可追溯质量管控体系 [15] - 建成全国首个"茶产业数字孪生平台"覆盖14264家茶企 2023年抽检合格率达99.6% [15] 发展成效 - 茶园面积从2005年不足10万亩扩展至2024年14.8万亩 从业人员增长超10倍 [2][3] - 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50亿元 较2005年1亿余元实现百倍级增长 [2][3] -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4516元增至27189元 茶产业收入占比达49.2% [3] 体制创新 - 建立国家公园协同联动保护机制 从管理体制、规划建设等方面提供法治保障 [17] - 成立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 打破条块分割行政模式 实现跨部门政策协同 [17] - 创新"生态茶基金"和碳汇交易机制 推出"生态茶贷"等金融产品支持生态保护企业 [18]
“两山”转化还需要持续科技创新
科技日报· 2025-08-21 15:30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理念日益深 入人心,社会各界保护生态环境、践行绿色发展的行动更加自觉,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 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昔日污染河道化作景观水系带动沿岸产业升级,智能灌溉系统让农田在节水的同时丰产增收,光伏治沙 技术使荒漠上种出"阳光银行"……在"两山"转化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从粗放式增长到创新驱动,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应用,成为绿色发展的强大引擎。在工农业生产中,各种 绿色技术的应用,既通过污染控制、资源循环、能源转型等解决环境问题,又通过降本增效、产品升级 等产生更多经济效益。同时,为绿色发展而生的技术本身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可再生能源产 业——我国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已突破10亿千瓦,不仅大幅提升清洁电力供给,还催生了完整且具国际竞 争力的光伏全产业链。 在技术赋能下,生态的价值也由抽象变得可量度、可交易、可变现,成为市场化商品,产生经济效益。 以碳排放权交易为例,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了生态价值的数据量化,区块链技术解决了数据可信度 和流程透明度等。最新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运行4年以 ...
上千公里游憩空间孕育“新”业态、凝聚“新”活力 深圳:“山海连城”到“价值连城”
深圳商报· 2025-08-19 15:22
公园经济与政策发展 - 深圳公园数量突破1320个 构建全国领先公园矩阵 [2] - 2025年公园条例出台 允许通过竞争方式选择经营者提供餐饮零售等配套服务 推动艺术书吧禅意茶室等新业态落地 [2] - 2025粤港澳大湾区花园大赛10天吸引128.3万人次参观 带动周边商圈销售额同比增长40% [2] - 2035年规划建成各类公园1500个以上 实现居民5分钟可达绿色开敞空间 [2] - "五园连通"已率先实现 通过打造公园群贯通城市与公园慢行系统 [3] 骑行产业规划建设 - 2035年规划建成超1000公里休闲骑行网络 构建"1+3+N"体系:1条200公里滨海骑行道 3个百公里级山海骑行大环 N个20公里以上特色骑行环 [4] - 全市已贯通骑行道100余公里 计划引入社会资本建设运营40处以上服务驿站和休闲健身场所 [4][5] - 正与环法赛事团队接洽引入国际顶级赛事 今年将举办滨海公路自行车公开赛和十五届全运会自由式小轮车比赛 [5] 远足径体系与户外经济 - 420公里"三径三线"远足径体系基本贯通 鲲鹏径获评2024年全国十大登山户外运动特色目的地 [6][7] - 正申报全国首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 重点发展徒步越野水上运动低空运动三类优势项目 [7] - 推进大鹏半岛马峦山—梧桐山等4个重点区域建设 2025年年底目标建成超1000公里远足径 [7]
江西九江:金融发力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金融时报· 2025-08-15 10:33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金融支持 -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2016年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生态优先导向,九江作为重要节点城市拥有152公里长江岸线,既是生态功能区也是工业基地 [1] - 九江金融系统将长江生态修复列为首要任务,与产业转型、生态价值转换并列为三大核心工作,推动出台《九江市金融支持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3] - 截至2025年6月末,九江绿色贷款余额达990.15亿元,同比增长23.25%,新增绿色贷款占比达54.4% [4]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金融创新 - 湖口县江豚湾项目获农业发展银行10.6亿元贷款,采用未来收益权质押模式,江豚数量从800只增至1249只,配套科普馆两年接待23万人,年均收入1.64亿元 [2] - 全国首单生物多样性挂钩银团贷款5亿元落地九江,利率与鄱阳湖保护目标挂钩,最高可为企业年降成本25万元 [11] 水环境治理与金融工具应用 - 九江金融系统累计投入193.7亿元信贷资金治水,通过银团贷款和项目库机制降低风险,入湖污染削减率超80%,长江干流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 [6][7] - 工商银行在滨江改造项目中采用"一项目一策",通过特许经营、收益权质押破解公益项目融资难题 [7] 工业转型与绿色金融实践 - 湖口县工业园区开展转型金融试点,九江银行推出"碳效贷"5.35亿元,利率较普通贷款低1个百分点以上,与企业碳减排表现挂钩 [9] - 交通银行18亿元银团贷款支持心连心化工清洁改造,其甲醇项目获全国节能双十佳奖,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9] 生态价值市场化机制突破 - 九江首创排污权抵押贷款400万元,通过排污权交易试点将环境容量使用权市场化 [10] - 金融系统通过量化生态价值标的(如排污权、生物多样性指标)建立"资金流入—环境改善—价值提升"循环机制 [12] 零碳能源与产业升级 - 彭泽县棉船岛风电项目年发电2.44亿度,节约标煤9.6万吨,减少CO₂排放24万吨,获工商银行6亿元联合授信支持,成为长江首个"零碳岛" [8] - 转型金融推动高碳行业绿色升级,银行通过价格杠杆引导企业实现"节能降本"与"低碳发展"双赢 [13]
学习手记|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环境优势——读懂“两山”理念的科学路径
新华社· 2025-08-15 08:18
"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 手记 三 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环境优势 对此,习近平同志作出批示,明确指出"菌草是我省之优势",要求"扬长避短","要做自己'拿手'的"。 在《之江新语》中,习近平同志写道:"这'两座山'要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一种生态文化,体现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中,体现出不同地方 发展导向的不同、生产力布局的不同、政绩考核的不同、财政政策的不同。" "两山"理念的科学路径 读懂 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 山。" 9年时间,冰天雪地在新的发展思路中逐渐变为资源优势,由竞争短板锻为发展长板。源起于浙江安吉的"两山"理念,让龙江大地的"冷冰 雪"透着热乎劲儿,在冰天雪地中写下因地制宜的实践篇章。 202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开幕式欢迎宴会上致辞时说:"来到哈尔滨,我们真切感受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因势利导,理论一旦与具体实际结合,就迸发出巨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早在1988年8月,习近平同志深入福建福鼎考察调研,指出,"抓山也能致富,把山 ...
湖州在“两山”实践中焕然一新
中国环境报· 2025-08-14 09:40
俯瞰湖州市区全景。 盛夏的太湖南岸,山林湖泊绿得饱满。大自然化身顶级艺术家,在翠碧青苍中演绎万物生灵的美丽生活—— 碧波荡漾的太湖清水,连年愈加清澈,游人邂逅美景;郁郁葱葱的湿地公园,水下森林闹,生态得到修复;绿海翻波的丰润山林,碳汇喜丰收,村民笑 得甜美。 浙江省湖州市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绿色发展先行地。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唯一的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国家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之一,全国首个实现国家生态县区全覆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和区县全覆盖的地级 市,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之一…… 这些年,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的美丽画卷在湖州城乡铺展开来。 南浔古镇水乡风情。 湖州仁皇阁。 由量到质,山绿了水清了日子甜了 位于安吉县天荒坪镇的余村,群山环抱,翠竹婆娑。然而,20世纪八九十年代,余村却是当地有名的工业村、污染村。 "那个时候的山灰蒙蒙的,看不到绿色,水像酱油汤一样。家里不能开窗,一开窗就是一层灰。"村民李志荣仍然记得那段日子。竹林黄了,竹笋小了, 空气差了,各种环境问题纷至沓来。 改革开放初期, ...
浙江安吉如何奏响山水富民乐章?
新华社· 2025-08-11 16:02
白茶产业发展 - 安吉白茶品牌价值突破50亿元 从零星试种发展而来[1] - 黄杜村通过茶叶种植彻底改写村庄命运 从穷山村变为致富村[1] - 茶旅融合模式显著 游客在非采茶季仍大量涌入万亩茶园[1][2] 竹产业发展 - 安吉拥有百万亩翠竹资源 以竹子为载体探索生态价值实现路径[3] - 峰晖竹木制品公司产品涵盖近2000种品类 去年产值达1.3亿元[3] - 全县推广竹制品替代塑料 300多家村咖使用竹浆纸吸管 累计减少一次性塑料消耗500余万套[3] 区域经济发展 - 安吉地区生产总值近20年翻近三番[3]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倍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倍[3] - 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9缩小至1.53[3] 青年返乡创业 - 2022年以来累计吸引青年入乡近4.3万人 每年新增常住人口约1万人[3] - 落地青创项目861个 涌现乡村咖啡 乡村音乐等新业态[4] - 青年返乡开设茶咖简餐 茶礼竹艺文创等复合型小店 年创收达十几万元[4] 旅游产业升级 - 2024年安吉村民旅游收入占直接收入比重超20%[4] - 打造长三角露营天堂 县域村咖聚集地等旅游新IP[4] - 青年入乡加速旅游人才集聚和业态更新 提升村民生活品质[4]
“两山”理念重塑美丽中国
新华网· 2025-08-09 10:21
"两山"理念实践成果 - 浙江省控以上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从41.9%升至98.6%,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61微克/立方米降至26微克/立方米[8] - 浙江实施五轮"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0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4万家[3][10] - 浙江以全国1%土地创造6.7%GDP,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45缩小至1.83[11]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丽水生态产品交易中心累计成交3137宗生态产品,金额达131.01亿元[3][14] - 浙江GEP核算标准覆盖30余市县,建成126条超10亿元"土特产"全产业链,总产值3216亿元[13][14] - "蓝色循环"项目吸引62300人次参与,首笔2200吨碳汇以10万元成交[3][15] 绿色产业发展 - 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0万辆,占全球65%[4][23] - 2025年一季度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7675万千瓦,占新增装机90%[4][23] - 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促成交易1989项,金额49.26亿元[15]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 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87.9%,PM2.5浓度十年下降57%[21] - 建立中央环保督察等30余项生态环境制度,修订法规100余件[24] - 中国国际湿地城市达22个,全球最多[26] 全球环境治理贡献 - 中国光伏风电装机连续10年全球第一,贡献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量超45%[27][28] - 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为世界提供80%光伏组件和70%风电装备[28] - "中非绿色技术公园"项目为非洲荒漠化防治提供模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