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打车
搜索文档
记者暗访网约车乱象:故意绕路、索要返空费……
经济观察网· 2025-09-18 21:07
网约车行业运营乱象 - 深圳市网约车营运违章案件数量显著增加,2025年上半年共查处556宗,同比增长73.21% [1] - 乘客有效投诉数量高达53526件,平均每天近300件,反映出行业服务问题突出 [1] - 行业已趋于饱和,截至6月30日全市核发《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131715张,较2024年12月增加4915张 [9] 司机行为与收入状况 - 司机存在故意绕路行为,有案例显示约100公里的订单实际行驶约130公里,导致车费从预估价最高179.23元飙升至272.44元 [2][3] - 司机普遍反映平台抽佣过高及转单现象盛行,导致收入下降,促使索要返空费成为“潜规则” [3] - 行业运营数据表明,上半年全市网约车平均每天完成订单量为12.69单/车,高于去年同期的11.82单/车 [3] - 每天完成订单量≥10单的网约车有57111辆,其单车日均订单金额约456.67元,略高于去年同期的449.16元 [3] 平台政策与监管差异 - 各平台对跨城返空费的规定不一,例如滴滴平台允许司机与乘客协商返程费,但金额不得高于去程实际高速路桥费 [7][8][9] - 美团打车平台明确禁止司机私下索要跨城返空费和故意绕路行为,并承诺对违规司机进行严肃处理及退还多收费用 [4][5] - 平台客服指出,司机可能因索要返空费被拒而采取报复性绕路行为 [4] 乘客体验与费用争议 - 乘客在跨城订单中频繁遭遇司机私下索要返空费,甚至有司机在协商后单方面提高费用,例如约定10元返空费但实际收取24元,使高速费从16元变为40元 [6] - 有案例显示,乘客在滴滴平台选择一口价特惠快车后,司机通过平台消息索要返程费且未明确金额,最终在未充分协商情况下多收取31元 [7] - 返空费无法在发票中体现,给需要报销的乘客造成经济负担 [7][9] - 乘客认为平台允许收取返空费相当于对远途费同一名目双重收费,且协商过程乘客处于被动地位 [9] 法律视角与解决方案探讨 - 法律人士指出,网约车运价实行市场调节价,若平台规定允许且司乘协商一致,收取返空费合法但不合理 [10] - 当前做法缺乏统一标准,可能导致司机乘人之危漫天要价,使协商演变为强制要求 [10] - 建议平台应肩负管理责任,通过统一计价规则(如远途附加费、跨城一口价)或提高返程优先派单率来解决空驶成本,而非将矛盾转嫁司乘之间 [11] - 最直接的解决方法是管理部门出台政策法规禁止收取返空费并设置处罚条款 [11]
“催收式短信”遭吐槽,美团客服回复:已进行调整,感谢关注和提醒
新浪科技· 2025-09-17 12:36
事件背景 - 美团打车向逾期未支付车费用户发送警示短信 内容包含"平台必须严肃警示您"和"降低个人信用"等表述[1] - 短信称打车账单已逾期5天 要求用户在当日23:59前结清费用[1] - 相关话题在网络上引发争议[1] 公司回应 - 美团客服确认催款费用为乘客乘车后应付的车费[1] - 平台在乘客乘车后次日仍未支付时 会在5天内发送3次app提示和1次短信提示[1] - 5天后多次提示仍未付款会触发争议短信提醒[1] - 公司承认提醒语气存在较为生硬之处 表示已经进行调整[1] 催收流程 - 初始提示内容为"【平台记录】XX师傅已经反复关注您的账单 驾车服务辛苦不易 恳请您理解和支持"[1] - 标准提示包含司机尾号和支付引导信息[1] - 逾期5天后升级为严厉警示短信[1]
美团打车发催收式短信催缴14元欠费引争议
新浪科技· 2025-09-17 12:17
美团打车催收短信事件 - 美团打车因小额欠款发送高强度催收短信引发用户强烈不满 用户反映仅10元车费逾期5天即收到"严肃警示"短信 威胁降低个人信用[1][9] - 催收短信话术包含多重施压手段 包括"账户封锁警告"、"征信黑名单警告"、"法律诉讼预警"等 要求用户在当日23:59前支付欠款[6][10][15] - 事件并非孤立案例 大量用户在社交平台投诉类似经历 最早可追溯至几年前 且短信内容持续充满"紧迫感"[1] 用户反馈与体验 - 用户普遍对10元级别小额欠款采用高强度催收方式表示无法理解 质疑其商业合理性[9] - 部分用户表示未注意到打车订单存在 因支付入口隐蔽导致非恶意逾期[9] - 用户体验严重受损 有用户明确表示"好感全无" 认为平台将客户推远[9] 平台催收机制特征 - 催收短信采用升级式警告体系 从初始提醒逐步升级至"最后警告"、"征信黑名单"等严重警告[13][14][15] - 时间压力设置高度统一 多数要求当日23:59前完成支付 否则启动相应处罚[1][6][10] - 处罚措施包括降低平台信用分、生成失信档案、报送征信机构、账户全面封锁等[1][10][17] 业务关联与扩展 - 事件涉及美团旗下多平台协同 大众点评内嵌美团打车服务同样出现类似催收行为[3][4] - 催收渠道覆盖多平台 包括短信、美团微信小程序等 形成全渠道催收网络[15][16] - 时间跨度显示该催收模式持续存在 最新记录显示2024年仍在采用相同模式[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