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泊车技术

搜索文档
都看好自动驾驶,为什么相关企业接连倒闭?
36氪· 2025-04-30 09:45
文章核心观点 - 纵目科技进入司法重整程序,其困境反映自动驾驶行业在技术、资本、商业模式方面的问题,行业需平衡技术创新与盈利造血才能发展 [1][3][17] 纵目科技情况 - 近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受理其破产审查申请,进入司法重整程序 [1] - 春节期间被曝出欠薪、社保断缴、高管离职,创始人兼CEO唐锐曾澄清未失联并寻求海外融资 [1] - 成立于2013年,法定代表人为唐锐,注册资本约9632万人民币,经营范围涉及汽车电子软硬件相关业务 [1][2] - 2015 - 2022年完成A轮至E轮融资,投资方有联想、小米集团等,当时估值超90亿元 [2] - 2021 - 2023年间净亏损分别为4.34亿元、5.88亿元和5.64亿元,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3.82亿元、4.77亿元和5.16亿元,公司毛利率常年低于15%,研发投入占比超50% [6] - 2022年研发投入占总营收比例接近70%,同期营收仅增长12% [6] - 三次冲刺上市失败,2017年新三板挂牌数月后摘牌,2022年冲击科创板上市次年撤回申请,2024年港股申请未通过审核 [6] - 执着于L4级泊车和充电机器人,错失L2+/L3级别高速NOA市场窗口,转型业务加剧现金流压力 [8][10] 自动驾驶行业困境原因 资本退潮,市场回归理性 - 过去10年全球自动驾驶融资额年均增长,纵目科技十年吸金22亿元,图森未来市值一度突破120亿美元 [3] - 技术落地缓慢与盈利无期使资本热情冷却,行业普遍“高投入、低产出”,Cruise三年亏损超50亿美元,Waymo年亏损数十亿 [4][6] - IPO折戟与融资断流导致企业入不敷出,纵目科技三次上市失败,图森未来市值蒸发99%后退市转型游戏 [6][8] - 技术瓶颈下,L4级自动驾驶落地难度远超预期,车企倾向可快速量产的L2+方案,纵目科技转型业务未能带来新增量 [8][10] 穿越寒冬不易 - 行业面临资本回归理性与融资寒冬、技术路线快速迭代压迫和主机厂争夺“灵魂”挤压效应等困境 [11] - 车企自研导致纵目科技等Tier1供应商订单锐减,技术溢价消失,中小供应商生存空间被挤压 [11][13] - 部分企业自动驾驶技术场景单一化,纵目科技押注自动泊车,Mobileye依赖EyeQ芯片后增长乏力 [13] 行业发展案例与趋势 发展案例 - 德赛西威与车企深度合作提供定制化方案,地平线通过芯片+工具链生态逆袭,华为、大疆等深耕技术构建壁垒,小鹏架构精简与供应链重塑提升效率 [13][15] - 易控智驾、踏歌智行聚焦矿山、港口细分场景,毫末智行推出低价物流配送车,华为构建“芯片 - 算法 - 云”生态突围 [15] 行业趋势 - 2030年中国自动驾驶市场规模将超5000亿美元,L3级渗透率或达70%,但行业需突破技术、重构商业模式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