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型屋
搜索文档
打造海南自贸港多彩民俗文化名片
海南日报· 2025-09-24 09:11
文章核心观点 - 强调保护、运用和传承海南民俗文化对于增强文化创新活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及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具有多重时代价值 [1] - 提出高质量传承创新民俗文化需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力量,通过内外双向发力来增强文化自信和助推旅游业发展 [6] - 建议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包括资源调查、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以抓住全岛封关运作契机 [7] 海南民俗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 民俗文化形成于独特地理环境,以海南岛为基础,融合中原传统文化、南洋文化及西方文化,历史悠久且底蕴深厚 [2] - 文化形式丰富,包括黎族先民创造的船型屋、树皮衣、纺染织绣技艺(距今约三千年)以及明清形成的琼剧、军坡节等 [2] - 民俗节庆内容多元,如冼夫人信俗、黎族苗族“三月三”、元宵换花民俗等,在群众生产生活中发挥潜移默化作用 [3] 民俗文化的时代价值与作用 - 加强民俗文化建设是密切联系群众、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及贯彻落实文化思想的重要抓手 [4] - 民俗活动如军坡节、端午龙舟赛能丰富城乡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直达基层,并助力移风易俗 [4] - 保护传承民俗文化是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自贸港的时代需求,可借全岛封关契机面向全球讲好文化故事,推动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 [5] 民俗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径与建议 - 向内增强创新活力,发展文化产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实现文化自信自强和乡村文化振兴 [6] - 向外打造民俗文旅品牌,增强文化魅力并联通东南亚,助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6] - 具体措施包括启动文化资源调查、建设遗产博物馆基地、培养多语种翻译人才、开展以东盟十国为核心的国际合作交流 [7]
山脚下,停着好多“船”(走进传统村落)
人民日报· 2025-09-06 06:22
船型屋文化遗产保护 - 白查村船型屋作为黎族传统居所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 - 船型屋采用格木麻竹骨架 红泥草根混合泥浆筑墙 茅草葵叶覆顶 需每8年大规模修缮[3][4] - 东方市通过文物普查登记实现每两年定期修缮 最大限度保留原始风貌[4] 非遗技艺传承发展 - 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传承人从5人扩至20余人 周边乡镇掌握技艺青年超200人[5] - 每年举办10余期培训班 每期3-5天 编写《船型屋营造技艺保护与传承》学习资料[5] - 搭建单间船型屋需约180片茅草 每人每日最多编织10片茅草顶[5] 旅游产业开发建设 - 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通车带动游客增长 建设白查驿站博物馆研学基地[7] - 引入黎锦藤编等手工艺品 开发民宿资源 举办山栏节三月三等传统节庆活动[7] - 2022年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2025年6月出台保护管理规划[7] 社会关注与影响力 - 白查村成为世界遗产申报提名地 与五指山初保村昌江洪水村纳入科学分区保护[7] - 吸引剧组取景拍摄 高校师生调研考察 游客专程自驾参观船型屋建筑群[6][7]
游客在海南非遗魅力中感受“心静自然凉”
海南日报· 2025-07-13 07:42
海南非遗旅游发展现状 -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通过织黎锦、鼻箫演奏、黎族婚礼等非遗活动吸引全国游客 打造"活态"民族文化博物馆 [3] - 景区内80多岁黎族阿婆符金花是少数能织出人物、景观图案的黎锦手艺人 其技艺获得游客高度赞赏 [3] - 黎族打柴舞等互动体验项目让游客特别是儿童能亲手触摸、参与 加深对文化的理解 [3] 非遗传承与创新模式 - 游客主动与非遗艺人合影 对鼻箫、牛铃等竹木器乐表现出浓厚兴趣 形成非遗传承新途径 [4] - 保亭县推出6条研学路线 包含槟榔谷的黎锦、藤编、制陶等多项非遗技艺体验 结合苗家药浴等特色项目 [5] - 陵水疍家博物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互动体验 生动展示疍民历史与渔歌文化 [6] 特色文旅项目分布 - 东方市白查村完整保存黎族船型屋建筑 成为研究黎族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重要基地 吸引学者与游客 [6] - 各地非遗项目形成"文化珍珠"集群 包括槟榔谷黎锦、船型屋漫步、疍家渔歌等差异化体验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