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茅台Dirty
icon
搜索文档
贵阳的咖啡主理人密度比上海都高了?
虎嗅· 2025-07-30 08:45
咖啡行业竞争格局 - 上海曾以9553家咖啡馆连续三年位居全球城市首位,但近期被贵阳超越[2] - 贵阳咖啡店密度达每万人5家,本土品牌达1248家,超过3000家咖啡馆中占比超40%[10][39] - 贵阳拥有两位数以上咖啡大赛冠军,国际赛事裁判资源丰富,形成"冠军集群"效应[10] 产品差异化特征 - 贵阳咖啡主打本地化创新:折耳根美式、茅台Dirty、刺梨冷萃等"黔味特调"形成鲜明特色[12] - 上海咖啡强调主理人文化,注重豆子产地故事与混合语言店名,客单价达70-80元[7][8] - 贵阳咖啡店提供"i人友好"服务:冲煮指南卡片、饮品介绍牌等辅助消费者理解[23] 消费行为差异 - 上海84.2%咖啡消费来自上班族,写字楼区域消费占比59.2%,日均消费量达200万杯[28][29] - 贵阳咖啡消费场景以社交为主,注重"第三空间"体验,与本地小吃搭配形成生活方式[34][36] - 上海消费者追求拍照打卡,贵阳游客则更关注探索特色风味,形成"特种兵式"消费现象[30][16][21] 市场发展历程 - 贵阳2012年前已布局精品咖啡,早于全国市场转型,"悦读时光"等本土品牌率先起势[38] - 贵阳消费力强劲:90年代出租车起步价达8元,2000年代已接受30元高价饮品[41] - 本地文化推动咖啡渗透:少数民族文化影响与"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形成消费基础[40][42] 行业生态特点 - 贵阳咖啡行业形成互助生态:举办训练营、分享会,同行推荐客户成为常态[24] - 上海咖啡主理人呈现集群效应,黄浦区形成高密度分布,带动行业"潮文化"[9] - 两地均面临挑战:上海同质化竞争,贵阳存在冠军店体验与宣传落差问题[22]
“这里的咖啡主理人密度比上海还高?” 跑到悬崖上喝美式兑茅台的贵州人给一线牛马看傻了
36氪· 2025-07-29 16:54
著名咖市上海曾凭借553家咖啡馆的体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城市首位,但最近被二线城市贵阳"反杀"。官方数据显示,这座常住人口约600万的西南山 城,坐拥3000多家咖啡馆,以每万人5家的密度,碾压上海(每万人2.85家)。 贵阳不仅赢在店多,还有冠军多。 上海人要喝爱喝能喝咖啡从来不是新鲜事。 但上海人都不信,上海,竟然在喝咖啡上败了? 最近贵阳选手彭近洋捧回2025世界咖啡冲煮大赛的冠军奖杯,同款"冠军咖啡"在这个西南小城如今已经火到一杯难求,不少游客游客排队一小时只为喝一 杯"冠军味"。 是的,游客而非本地人,看着家门口满堆满堆的人,贵阳人也纳闷:"谁在排队?在排什么?到底哪个贵阳人会为喝咖啡排队啊。" 到山卡拉里喝咖啡,这届"信徒"有各自的执念 在上海喝不好咖啡,是要被开除沪籍的。 上海咖啡的精髓在于主理人,主理人本人学历和知识阅历多少并不是重点,关键在于要对中英法三种语音的混合造词能力有深刻学习,学习成果主要展现 在店名上,越是拗口越叫懂得上海咖啡。 这份你不懂上海咖啡的感觉会在入店以后达到峰值,主理人会从豆子产地开始讲起,到庄园、发酵工艺和处理工艺一路输出,最后一一杯看起来平平无奇 但要价七八十元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