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空间

搜索文档
海底捞才是星巴克的soulmate
36氪· 2025-09-18 17:17
星巴克中国业务的出售案,只差临门一脚了。问题是,这最后一脚,该由谁来踢? 博裕资本、凯雷集团、EQT与红杉中国成为传闻中的最终竞购方,结果预计于10月底前落定。 这四家入围的都是财务投资者,这也是遵循了麦当劳中国出售的旧例,但财务投资者真是星巴克中国最 好的接盘侠吗?恐怕也未必。本土消费巨头不仅具备资金实力,在经营经验方面可能比财务投资者更胜 一筹。 如果考虑本土消费巨头的话,除了之前传闻中的阿里、美团和腾讯,其实还有一家企业,应该抓住这次 机会,争取成为星巴克中国的接盘侠。 这家企业就是海底捞。 尽管火锅与咖啡看似毫不相关,海底捞与星巴克的商业内核却高度相似:它们本质上都不是餐饮提供 商,而是社交空间运营商。 星巴克凭借"第三空间"战略构建用户黏性,海底捞则借极致服务将就餐体验转化为年轻人的线下社交 场。可以说,在这一点上,海底捞和星巴克是一对尚未产生交集的soulmate。 高毛利、轻模式、强引流的新茶饮,恰是海底捞寻求新增长的最优解。但自建茶饮品牌的时间窗口已经 关闭。海底捞虽早有尝试,却始终困于"店中店"模式,规模难以突破。 星巴克出售为海底捞提供了一个"弯道超车"的契机:成熟的品牌认知、庞大的门店网 ...
从一杯咖啡到第三空间,星巴克如何用数智化赋能咖啡体验?
36氪· 2025-09-17 21:55
来源:36氪 把繁琐交给科技,让伙伴有更多时间服务顾客与情感联结。 科技,正在改写消费逻辑。 过去买衣服,只是更新衣柜,如今在AI推荐和虚拟试衣间的加持下,成了探索个人风格的过程;过去去银行,只是存取款,如今在移动支付与智能投顾 的作用下,变成赋予安全感的理财助手;过去买咖啡,只是提神,如今在数字化点餐和第三空间的氛围里,成为生活里的一段闲暇切片。 从买一件商品,到收获一段体验——这种消费逻辑的更迭,也让技术不再只是支撑零售体系运转的工具,而是成为品牌与消费者的连接桥梁。 简言之,技术正在把一次性的商品交易,转化为长期的关系建立。 麦肯锡的研究显示,71%的消费者期望品牌提供个性化互动,76%的消费者在缺乏个性化时会感到沮丧并更容易转向竞争对手,这说明「被理解」,已成 为品牌关系维系的前提;PwC的调研则表明,73%的消费者将「体验」列为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印证了互动与情感认同正成为消费选择的新核 心。 如果说数据让消费者获得的是「被理解」的个性化体验,那么互动则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于品牌的情感认同与参与感。 尤其是在中国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全球最大单一消费市场,需求升级与技术革新的叠加效应被无限放大。那 ...
星巴克买家将定 红杉中国、博裕资本等机构入围决赛
中国经营报· 2025-09-16 21:26
中经记者 黎竹 孙吉正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星巴克(NASDAQ:SBUX)中国业务出售已进入最终竞标阶段,交易结 果或将于10月底前敲定。 据悉,博裕资本、凯雷集团、红杉中国以及春华资本和殷拓集团(EQT)组成的财团已入围星巴克中国 的最终一轮竞购。在此之前,星巴克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倪睿安(Brian Niccol)在最新财报会议上称 已有超20家机构表达合作意向。 2025年二季度,星巴克中国营收 7.9亿美元,占总营收约 8%,贡献了北美市场以外国际业务近四成的 营收。截至发稿,对于持有股份比例以及是否进行特许经营等信息,星巴克方面尚未回应。 特许经营专家李维华表示:"如果星巴克将所有股份都出售,外界可能会解读为它对中国市场缺乏信 心,这可能导致星巴克整体品牌的估值下降。因此,保留股份有助于保持公司的估值,增强其市场吸引 力。" 蠢蠢欲动的买家 在二季度财报会上,倪睿安首次公开谈论中国业务引资进展,表示公司一直在努力寻找一家理念和价值 观一致的战略合作伙伴,目前已有20多家意向方表现出浓厚兴趣,公司正在评估各种选择。 星巴克早在2024年上半年就透露出调整中国区业务的意向。但彼时,星巴克中国的营收 ...
星巴克中国借小红书改造门店;淮海路H&M重新升级开业;罗永浩:西贝的事情告一段落|品牌周报
36氪未来消费· 2025-09-14 22:05
星巴克中国与小红书合作 - 星巴克中国与小红书达成深度合作 联合推出兴趣社区空间计划 将1800家门店改造为围绕宠物 手工 骑行和跑步四大主题的社区空间[2][3] - 合作旨在应对星巴克第三空间理念在中国面临的水土不服 因外卖服务兴起和瑞幸等快取模式竞争导致交易效率和消费便利性重要性提升[4] - 此次合作是星巴克自我变革的一环 希望将单纯咖啡馆体验延伸至兴趣社区空间 深化品牌在年轻用户中的社交属性和文化认同感[4] H&M大陆首店升级 - H&M在上海淮海路重新开设中国首店为品牌体验中心H&M风格之邸 门店面积3000平方米共5层 包含H&M HOME概念店 Café 花店及抖音直播间[5] - H&M Café推出三款季节特调咖啡及周边商品 但周边产品吸引力有待市场检验[5][6] - H&M家居系列自2014年登陆大陆后主要线上销售 未开独立门店 零售总裁表示有计划开独立店但需看消费者接受程度[6] 西贝与罗永浩预制菜争议 -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表示与罗永浩的官司一定要打 尽管生意受影响 12日13日营业额各减少100万元[7][8] - 争议焦点在于预制菜定义差异 消费者认为中央厨房制作再加热即预制菜 而西贝依据官方通知称自行制作配送的净菜半成品不属预制菜[8] - 罗永浩诉求是推动预制菜行业透明化 非打击西贝 事件可能推动国家标准制定 连锁餐饮需平衡标准化效率与现做体验[8][9] 优衣库营销活动 - 优衣库在愚园路举办针织派对快闪 展出美丽奴羊毛衫 舒芙蕾针织 羊绒针织等多款秋冬季核心单品[11][12] - 针织系列包括羊绒羊毛棉质混纺等多种材质 涵盖毛衣开衫外套等款式 在秋冬畅销 可能占整体收入20%至30%[12] lululemon品牌活动 - lululemon为庆祝2025天猫超级品牌日及入驻十周年举办Scuba动态剧场活动 品牌大使及演员歌手运动员参与演出[13] - 今年秋季Scuba系列与Steady State系列将上新更多配色和款式[13] Maison Margiela代言人策略变化 - Maison Margiela宣布Miley Cyrus成为品牌历史上首位代言人 打破一向反明星传统[14][15] - 社交媒体改变年轻消费群体偏好 他们追求品牌人味儿 视代言人为品牌与消费者对话的媒介[15] 海蓝之谜科技合作 - 海蓝之谜与SALK INSTITUTE达成为期三年深度合作 研究细胞活力与抗衰老前沿课题 推动抗老科技创新[17] - 这是SALK INSTITUTE首次与护肤品牌合作 该研究所曾诞生六位诺贝尔奖得主[17] Giorgio Armani遗嘱公布 - Giorgio Armani遗嘱指示基金会将15%股份优先转让给LVMH 依视路陆逊梯卡 欧莱雅等已合作知名公司[18] - 被选股东可通过收购剩余30%至54.9%资本控制集团 品牌将走上集团化道路而非独立[18] 开云集团对PUMA股份立场 - 开云集团控股公司Artemis表示不会以当前市场价值出售PUMA的29%股份 且未参与任何交易谈判[19] - 此前彭博社称Artemis为价值9.6亿美元股份寻找买家 李宁安踏被点名[19] 杰尼亚上半年业绩 - 杰尼亚2025上半年营收下降3.4%至9.277亿欧元 但净利润同比飙升53%至4790万欧元[20] - 主品牌ZEGNA的DTC转型后利润率升至14.3%较去年同期12.8%显著改善 但大中华区营收出现双位数下滑 Thom Browne批发业务收缩导致集团营收下滑[20]
星巴克中国出售或10月底敲定 股权比例是关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07:17
股权出售进展 - 星巴克中国股权出售进入最后阶段 博裕资本、凯雷集团、EQT与红杉中国被列为最终候选方 交易预计10月底前敲定[1] - 星巴克正在评估超过20家有强烈意愿的机构 公司希望保留中国业务相当比例的股权[2] - 市场传闻星巴克可能保留30%股权 其余由多家买家分摊 每家持股低于30%[3] 运营策略调整 - 星巴克中国与小红书达成深度合作 在全国1800余家门店开展"兴趣社区空间"计划[8] - 6月10日起星巴克对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等数十款产品实施降价 大杯平均降幅5元 最低价23元[9] - 降价策略效果显著:二季度冰摇茶业绩翻番 茶拿铁持续增长 星冰乐在小红书非咖品类搜索排名第一[9] - 公司与中国东方航空开展会员体系全面合作 业务推进主动性增强[9] 财务与门店表现 - 最新财季星巴克中国营收同比增长8%至7.9亿美元(约56.25亿元) 实现连续三个季度增长[10] - 截至6月末财季在华新开门店70家 总门店数达7828家[1] - 二季度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2% 同店交易量增长6% 但同店客单价同比下降4%[12] 市场竞争态势 - 瑞幸咖啡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47.1%至123.6亿元 归母净利润增长43.6%至12.5亿元[11] - 瑞幸门店总数达26206家(自营16968家+加盟9238家) 环比增长8.8%[11] - 瑞幸直营门店同店销售增长13.4% 主要驱动因素为杯量增长[11] - 库迪咖啡门店数量超过15000家且实现盈利 幸运咖二季度新签门店同比增长164%[12] - 幸运咖7月以来加盟咨询量环比增长超300% 一线城市咨询激增 7月12日店均营业额达5732元[12] 战略考量 - 星巴克寻求合作伙伴以抓住未来开设2-3万家门店的机会[1] - 股权出售比例决定运营主导权 公司强调"保留相当比例股权"的立场[2][4] - 麦当劳中国案例显示本土控股股东带来运营灵活性:中信资本控股后门店达6820家 2024年新增917家[5] - 麦当劳中国贡献全球国际特许市场70%新店 全球超半数新店位于中国市场[5]
星巴克中国出售或10月底敲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15:01
星巴克中国股权出售进展 - 星巴克中国股权出售进入最后阶段 博裕资本、凯雷集团、EQT与红杉中国被列为最终候选方 交易预计10月底前敲定[1] - 星巴克正在评估超过20家有强烈意愿的机构 公司希望保留中国业务相当比例的股权 任何交易必须符合星巴克利益[1] - 市场传闻星巴克可能保留30%股权 其余由多家买家分摊 每家持有不到30%股权 但公司官方表态为"保留相当比例的股权"[2] 股权结构对运营的影响 - 外企在中国市场的大股东身份是核心问题 以麦当劳中国为例 中信资本入主后管理团队实现本土化 决策更加灵活高效[3] - 麦当劳中国系统门店总数达6820家 2024年新增917家门店 中国市场贡献了麦当劳全球70%的国际特许市场新店[4] - 控股股东中信资本给予麦当劳中国很大经营自主权 形成全球视野与中国市场深度结合的运营优势[4] 星巴克中国运营策略调整 - 星巴克中国与小红书APP达成深度合作 在全国范围内挑选1800余家门店开展"兴趣社区空间"计划[5] - 星巴克对三大王牌品类数十款产品实施降价 大杯平均降幅5元 最低价23元 二季度冰摇茶业绩翻番 茶拿铁持续增长[5] - 星巴克中国与中国东方航空会员体系开启全面合作 显示业务推进主动性增强 此前联名营销因总部报备流程繁琐而受限[5] - 最新财季星巴克中国营收同比增长8%至7.9亿美元(约56.25亿元人民币) 实现连续三个季度同比增长[5] 中国咖啡市场竞争格局 - 瑞幸咖啡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47.1%至123.6亿元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3.6%至12.5亿元 门店总数达26206家 环比增长8.8%[7] - 瑞幸直营门店同店销售增长达13.4% 杯量增长是主要驱动因素 在门店规模和业绩表现上都与星巴克拉开差距[7] - 库迪咖啡门店数量超过15000家且已实现盈利 幸运咖二季度新签门店同比增长164% 7月以来加盟咨询量环比增长超过300%[7][8] - 作为对比 星巴克中国二季度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2% 同店交易量同比增长6% 同店客单价同比下滑4%[8] 星巴克在华发展策略 - 星巴克首席执行官表示正在寻找合适合作伙伴以抓住未来开2万至3万家店的机会[1] - 截至6月末财季 星巴克在华门店新开70家 总数达到7828家[1] - 找到更懂中国的合作方被认为是星巴克在华扩张的关键[8]
星巴克中国出售或10月底敲定:股权比例是关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14:15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贺泓源 在截至6月末的最新财季,星巴克在华门店新开70家,达到7828家。 值得关注的是,星巴克中国股权的关键问题是出售比例。这代表着,星巴克中国到底是谁在运营。 "我们正在对超过20个有强烈意愿的机构进行评估。我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与承诺不变,并希望保留中 国业务相当比例的股权。任何交易必须符合星巴克的利益。"7月末,倪睿安在财报电话会上称。 关键比例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星巴克中国股权出售的比例,市场上有着种种说法。 7月初,据多家媒体报道,星巴克已收到数份针对其中国业务的收购提议,大多数投资者均瞄准控股 权。星巴克则被指可能保留30%的股权,其余股权将由多家买家分摊,每家持有不到30%的股权。如此 态度意味着,星巴克似乎想在中国区继续占据主导运营地位。 但对此,倪睿安的表态是,"保留相当比例的股权"。 星巴克中国股权出售进入最后阶段。 9月11日,有媒体报道称,星巴克已将博裕资本、凯雷集团、EQT与红杉中国列为中国业务出售的最终 候选方。这项收购案已在最后一轮谈判阶段,将在10月底前敲定结果。 此前几天,星巴克首席执行官倪睿安(Brian Niccol)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再度透露,星巴克 ...
海底捞又开甜品站?餐饮巨头们开辟流量与人均的新战场
东京烘焙职业人· 2025-09-10 16:33
海底捞甜品站创新举措 - 海底捞在上海莲花路中庚漫游城首次推出"超级甜品站" 提供30多款甜品饮品 包括Gelato、小蛋糕、冰品饮料等 产品均价低于15元 其中巧克力可颂仅7.5元 Gelato冰淇淋仅9.9元[1][3] 火锅品牌烘焙业务战略布局 - 湊凑采用"火锅+茶憩"模式 将甜品饮品提升至与火锅同等战略地位 其大红袍珍珠奶茶具有极高知名度[6] - 蜀大侠和小龙坎等火锅品牌通过主题化包装和新奇造型的甜品吸引消费者拍照打卡 实现社交媒体免费传播并为门店引流[8] 火锅品牌跨界烘焙的底层逻辑 - 延长消费场景:通过等位时的即时消费(如Gelato)、火锅后的解辣消费(饮品冰品甜点)以及外带销售 将客单价从100元提升至120元[12][14] - 供应链优势:利用中央厨房、大宗采购和冷链配送体系 显著降低甜品出厂成本 且甜品站作为标准化模块复制 边际成本极低[16][17] - 流量获取:烘焙品类具有低客单、高复购特性 成为低成本流量入口 海底捞甜品站通过低价策略强化引流效果[19][21][22] - 品牌年轻化:烘焙甜品具有强社交属性和传播价值 能有效吸引18-35岁女性客群(占比70%)和Z世代客群(消费金额占比62%)[24][26] 烘焙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传统烘焙店面临市场分流、成本竞争和人才竞争压力 餐饮巨头通过性价比和功能性产品覆盖大众市场[27][29] - 独立烘焙店需向专业化、匠心化转型 聚焦手作、稀有食材和复杂工艺 打造巨头无法标准化复制的产品[30] - 强化第三空间体验:通过独特装修、文化活动和社区互动建立情感连接[34] - 探索复合模式:采用"烘焙+简餐"、"烘焙+精品咖啡"或"bakery+Bistro"模式 延长营业时段并增加消费场景[36] - 挖掘地域文化:利用本地特色食材和文化故事打造城市美食名片 建立独特护城河[37] 行业发展趋势 - 餐饮巨头跨界烘焙是基于商业模式高阶优势的降维竞争 推动行业从产品思维转向用户场景思维和商业模式思维[39] - 市场将形成多元化格局:餐饮巨头以性价比和便利性统治大众市场 独立精品店以专业性和体验感赢得细分客群[41]
咖啡迎“变”:市场格局重塑 并购重组增多
中国经营报· 2025-09-05 19:44
全球咖啡行业重大并购交易 - 美国饮料巨头KDP以157亿欧元现金收购荷兰咖啡集团JDE Peet's 交易完成后KDP将拆分为专注北美市场的饮料公司和覆盖全球的咖啡公司[1][3] - JDE Peet's旗下拥有50多个品牌 包括皮爷咖啡母公司 交易使其整体价值在不到一年内增加50亿美元[3][4] - 欧洲投资机构JAB持有JDE Peet's 68%股份 将通过此次交易获得超123亿美元收益[4] 中国市场格局变化 - 本土咖啡品牌快速崛起 逐渐取代星巴克和Costa等外资品牌的主导地位[2] - 一线城市咖啡市场趋于饱和 上海等城市门店数量下降 市场重心转向低线城市及非核心商圈[2] - 中西部城市如成都快速增长 但县域市场营收潜力较低 五线城市甚至开设不了几家门店[2][9] 国际品牌战略调整 - 可口可乐正考虑出售英国咖啡连锁品牌Costa 近五年在中国关闭超100家门店 当前在营门店数为389家[1][4] - 星巴克证实将出售中国业务部分股权 估值从50-60亿美元升至100亿美元 超20家机构表达合作意向[1][6] - 星巴克中国保留相当比例股权 以避免品牌估值下降 目前全国门店数量达7828家 新进入17个县级市场[6][7] 企业运营策略转变 - 皮爷咖啡2024年中国市场有机销售额强劲增长 调整后EBIT有机增长23.8% 但2025年上半年仅新增10余家门店 开店速度明显放缓[4] - 咖啡品牌拓展新渠道类型 包括校园店、企业店、机场店等 星巴克在敦煌等景区开设文旅体验门店[7] - 库迪咖啡推出便利店型 采用加盟模式允许联营商自主进货 不计入服务费收费额度[8] 全球化发展态势 - 瑞幸咖啡在北美开店 将美国作为全球化布局重要战略市场[6] - 企业需要通过并购优化资产结构 60%消费品高管预计未来三年出售资产[5] - 真正的国际化品牌须具备海外市场实际运营能力 包括本地销售渠道和专业团队等[7]
“星巴克祖师爷”百亿卖身,中产咖啡的尽头是打包出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20:39
收购交易 - KDR以157亿欧元收购JDE Peet's 溢价达过去90天平均股价33% [2] - 交易完成后KDP计划分拆为两家独立上市公司 咖啡业务年净销售额预计达160亿美元 [3] - 资本市场反应分化 KDR股价两日连跌且首日下挫11.48% JDE Peet's股价单日涨超15% [4] 财务表现 - JDE Peet's 2024年销售额增长7.9% 息税前利润增长10.4% [5] - 2024年上半年销售额实现22.5%增长 调整后毛利增长放缓至2.2% [5] - 公司启动2.5亿欧元股票回购计划 截至7月25日已完成38% [5] 行业趋势 - 全球精品咖啡店市场规模增速从13.7%降至6.9% 连锁咖啡增速从14.5%放缓至7.2% [9] - 欧盟生咖啡豆进口量2023年不足330万吨 低于疫情前年均350万吨水平 [10] - 罗布斯塔豆期货价格较2023年翻倍 近一月涨幅达46.7% 阿拉比卡豆近一年涨幅超60% [10] 成本压力 - 巴西霜冻与干旱、哥伦比亚及埃塞俄比亚极端天气导致咖啡豆供应短缺 [10] - 美国对巴西咖啡豆征收50%关税 对越南咖啡征收20%关税 越南咖啡在美价格上涨24% [11] - 成本上涨挤压烘焙商与连锁咖啡利润 皮爷曾因提价遭商超下架抵制 [10] 竞争格局 - 可口可乐考虑折价出售Costa 预估售价20亿英镑较2018年收购价39亿英镑腰斩 [7] - 星巴克确认评估出售中国业务部分股权 第三财季中国营收7.9亿美元同比增长8% [7][8] - 皮爷通过多品牌战略应对竞争 例如在北京推出平价品牌Ora Coffee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