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第三空间
icon
搜索文档
估值超350亿,星巴克中国确认要卖了
东京烘焙职业人· 2025-08-04 16:33
失去定义权之后。 文 | 沈嵩男 以下文章来源于天下网商 ,作者天下网商 天下网商 . 记录互联网商业的人物和故事。 7月29日,星巴克发布了其2025财年第三季度(截至2025年6月29日)的财报。其中,三季度的咖啡门 店业务,营收89.18亿美元(未计入非咖啡门店的"其它业务收入"约5.38亿美元),略超市场预期。 增长主要由在过去的12个月里,企业在全球累计新开的1151家自营门店所带来的9.27亿美元增量收入所 驱动。其中,企业的基本盘北美市场收入69.27亿美元,同比微增1.6%,占企业咖啡门店营收比重约 73%。 聚焦中国市场,营收7.90亿美元,同比增长8%——这一营收规模,可以排在企业自2023财年以来的 TOP3。增长的背景,是同比上个财季,中国市场门店数量新增522家,同时借助外卖平台的权益让利、 官方菜单的结构性调价,用更多的门店、更低的实付价,以价换量。得益于此,星巴克止住了连续四个 季度同比下滑的同店销售额(环比修复),同比增长约2%,同店销量也略微回暖,增长6%。 截至6月份季度,星巴克在中国开有7828家门店。这是自1999年在北京开出首店以来,星巴克在中国耕 耘逾25年的成果。 ...
Quince获融资;大悦城地产拟退市;雀巢任命在华咖啡负责人
搜狐财经· 2025-08-02 11:33
-投资动态- DTC平价奢侈品牌Quince融资2亿美元 近日,美国DTC奢侈品牌Quince在最新一轮融资中筹集约2亿美元,估值超过45亿美元。本轮融资由管理马克·扎克伯格和杰克·多西等硅谷富豪的投资机构 Iconiq Capital领投,这一估值较年初的水平翻倍,表明资本市场对Quince的商业模式及增长前景的强烈信心。 Quince成立于2018年,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主打"平价的奢侈品"定位,销售包括男女服装、配饰、家居用品、旅行箱包、美妆护肤品及美食礼品在内 的直销产品。(品牌方舟) 小编评: 对于Quince而言,本轮融资预计将用于加速产品开发与国际扩张,并巩固品牌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地位。Iconiq Capital的支持也有望提升Quince在高净值 消费者和国际投资界中的认可度。 -出售动态- 近日,为了精简其欧洲业务,菲仕兰宣布将罗马尼亚业务出售给该地区食品和饮料行业的巨头Bonafarm集团。此次交易涵盖著名的Napolact乳制品品牌以 及位于克卢日-纳波卡和特尔古穆列什的相关生产设施。 菲仕兰欧洲总裁达斯汀·伍德沃德强调了公司致力于更有效地整合资源的承诺。该交易需获得罗马尼亚竞争管理 ...
估值超350亿,星巴克中国确认要卖了
36氪· 2025-08-02 08:32
星巴克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表现 - 咖啡门店业务营收89.18亿美元(不含非咖啡门店收入5.38亿美元),略超市场预期 [2] - 全球新开1151家自营门店驱动增量收入9.27亿美元 [2] - 北美市场收入69.27亿美元(占比73%),同比微增1.6% [2] - 中国市场营收7.90亿美元(占比8%),同比增长8%,门店新增522家 [2] - 中国同店销售额止跌回升,同比增长2%,同店销量增长6% [2] 星巴克中国市场历史与现状 - 2017年全资直营后中国市场收入占比达12%,份额峰值42% [3][4] - 当前中国门店7828家(占全球20%),但收入贡献降至8% [2][4] - 市场份额从42%下滑至2024年14%,瑞幸同期营收达123.59亿元(约2.5倍星巴克中国) [4][5] - 单店年收入对比:星巴克73万元 vs 瑞幸54万元(汇率换算后) [8] 竞争格局与消费范式变迁 - 瑞幸改写行业定义:从"第三空间"转向便捷/平价/功能化 [5][10] - 星巴克通过调价(大杯平均降5元至23元)和外卖权益让利应对竞争 [8][9] - 消费锚点从"场景/品牌"转向"功能/产品",星巴克需重新定位"第三空间"价值 [10][11] 星巴克中国战略调整 - 试点"自习室"模式强化空间属性,边际成本接近零但提升品牌温度 [12][13][14] - 开放股权引入战略投资者(高瓴/凯雷/华润等20家机构),寻求数字化/本土化支持 [15][16] - 直营模式限制下沉速度,需解决O2O运营/加盟扩张/产品创新短板 [17] 市场估值与行业地位变化 - 星巴克中国估值50-60亿美元(占全球市值5%),低于营收和固定资产占比 [18] - 高端商场不再优先提供租金补贴或排他协议,面临新茶饮品牌分流压力 [18][19] - 需在消费理性化趋势下平衡"美式理念"与本土化需求(如14薪福利) [17][19]
推出自习室,星巴克中国为增长拼了
东京烘焙职业人· 2025-08-01 16:33
星巴克"星子自习室"模式分析 - 核心观点:星巴克通过推出"零门槛自习室"服务,避开与竞品的价格战,以场景创新重塑品牌形象并吸引新客群 [4][12][15] - 试点规模:广州30家门店同步试点,主要分布在学校和补习班集中的天河区、番禺区、海珠区等区域 [4] - 空间设计:与饮品区共用长桌,未设独立隔断,利用原有客座区域,配备免费电源插座、温水、WiFi及共享读书角 [5][8] - 营业时间:与门店同步,约为早上7:00至晚上9:30 [8] - 营销活动:打卡分享至社交平台可获星巴克圆珠笔等定制文具 [8] - 用户反馈: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达几千万,部分用户连续打卡一周 [10] 星巴克的市场竞争策略 - 竞争压力:瑞幸、库迪以9.9元咖啡抢占价格敏感客群,蜜雪冰城、喜茶通过"茶饮+空间"模式分流市场份额 [12] - 差异化策略:通过免费自习室避免价格战,定位为"公共学习空间解决方案提供者" [14][15] - 客群转化:试点数据显示早间时段70%新增客流会购买饮品,冰美式、星冰乐等提神单品热销 [15] - 协同效应:与"非咖场景"战略(如星冰乐降价至23元起)结合,构建全天候消费场景 [16] 线下商业空间转型趋势 - 行业案例:京东MALL、宜家、麦当劳等品牌相继试水自习室模式,开放免费学习空间 [17][19] - 趋势特征:从单一功能向"学习+社交+消费"复合空间演变,模糊传统"第三空间"与"第二空间"界限 [20] - 驱动因素:用户对氛围感学习环境的需求升级,以及品牌应对市场竞争的压力 [21] - 品牌差异化路径: - 星巴克强化"公共学习空间提供者"形象 [21] - 宜家通过儿童共享书房吸引家庭客群 [21] - 京东MALL打造"文化复合空间"中和科技感 [21] 行业影响与未来方向 - 引流工具:免费自习室成为品牌缓解价格战压力、提升用户粘性的有效手段 [22] - 转型方向:线下商业空间从"商品销售"向"体验服务"转型,可能衍生付费增值服务 [22] - 挑战:需平衡非消费客群与付费顾客的体验,避免"占座内卷"稀释品牌价值 [23]
星巴克的“自残式”改革
虎嗅APP· 2025-07-31 17:50
核心观点 - 星巴克利润暴跌5.58亿美元是CEO尼科尔主动进行的"大翻修"战略结果,旨在解决品牌根基动摇问题[2][5][6] - 公司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第三空间"体验价值下降导致溢价能力丧失,需通过彻底转型重建顾客忠诚度[3][5][9] - 转型战略包括:投入巨资重塑员工行为(如万人培训峰会)、简化菜单(砍掉30%品种节省18秒/杯)、平衡标准化与个性化体验[11][13][21] - 当前35倍市盈率反映市场已定价转型成功预期,但存在工会成本上升(可能永久增加1-1.2%人力成本)和时间差风险[30][36][39] 商业模式转型 - 从依赖品牌溢价转向通过提升客流量和体验获取可持续利润,营业利润率因此下跌680个基点[11] - 简化菜单后单杯制作时间减少18秒,培训投入旨在将员工服务转化为"肌肉记忆"式标准[11][14] - 数字化工具(3400万会员APP)提升效率但削弱人情味,需重新平衡"停留时间"策略与快速出杯需求[24][26] 行为经济学实验 - 投入数亿美元改变员工行为模式,目标是通过服务升级带动顾客复购率和客单价提升[13][14] - 培训效果存在三大不确定性:能否直接增加交易量、抵消通胀成本、维持长期服务标准[15] - 行为改造ROI难以量化,相比硬件翻新(如店铺装修)的投资回报更难预测[16][17] 规模悖论挑战 - 全球数万家门店需同时实现高效标准化(绿色围裙服务)与个性化体验,两者存在根本性冲突[20][21] - 3400万活跃会员数据是优势,但大规模统一服务标准可能导致"第三空间"灵魂流失[19][28] - 工会化趋势(全美600家门店已成立)可能永久抬高人力成本,吞噬转型利润[36][37] 资本市场预期 - 当前股价隐含2026-2027年同店销售增长2-4%、利润率回升至13.8-15.5%的乐观假设[30][32] - 主要风险包括:中国复苏不及预期、咖啡豆成本暴涨、工会谈判超预期拖延[33][35] - 市场存在做多星巴克/做空Chipotle对冲策略(估值差达十年峰值)、卖出看跌期权(80美元支撑位)、长期看涨期权(105美元行权价)等交易策略[42][43][44] 关键执行指标 - 未来6-12个月需关注:美国同店销售客流回升、绿色围裙服务试点效果、菜单简化效率数据、工会成本控制[46] - 成功标准是重建"体验护城河",失败风险在于转型拖延导致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受质疑[47]
星巴克的“自残式”改革
虎嗅· 2025-07-31 07:41
星巴克转型战略分析 核心问题与转型背景 - 公司近期利润暴跌5 58亿美元,营业利润率下降680个基点(接近7个百分点),源于CEO尼科尔主动推进的高成本品牌重塑计划[1][15] - 品牌溢价能力持续下滑,消费者对"第三空间"体验的认可度降低,不再愿意为品牌支付额外溢价[2][4] - 竞争环境恶化:精品咖啡馆、快餐品牌(麦当劳、Dunkin')及便利店(7-11)全面争夺市场份额[4] - 运营问题集中爆发:人手不足导致排队时间延长、咖啡品质不稳定、过度依赖数字化削弱人情味[4][39] 转型核心举措 - **员工行为重塑**:投入巨资开展万人规模店长峰会、咖啡师训练营,目标将服务标准转化为员工"肌肉记忆"[18][22] - **菜单优化**:砍掉30%产品品类,预计每杯咖啡节省18秒制作时间[15] - **数字化与人性化平衡**:在保留移动点单效率优势的同时,重启"停留时间"策略强化咖啡师与顾客互动[40][41] - **定价策略调整**:承诺2024年在美国市场暂停涨价,转向通过提升客流量和顾客忠诚度实现可持续利润[14][23] 规模带来的挑战 - 全球数万家门店与3400万活跃会员形成数据优势,但标准化与个性化体验难以兼顾[29][34] - 数字化工具提升效率却削弱人情味,需在"高效流水线"与"温暖咖啡馆"间寻找平衡点[36][42] - 工会化风险:全美600家门店已成立工会,潜在永久性增加1%-1 2%人力成本并降低排班灵活性[52][55] 市场预期与估值 - 当前市盈率35倍,高于麦当劳(26倍)但低于Chipotle(46倍),反映市场对转型成功的乐观预期[45] - 关键复苏指标:同店销售额需恢复2%-4%增长,营业利润率目标13 8%-15 5%[45] - 时间风险:若2026-2027年未达预期,当前估值可能崩塌,存在约10美元下跌空间[49][57] 投资者策略观察 - **对冲策略**:做多星巴克/做空Chipotle,押注两者46倍 vs 35倍的估值差距收敛[59][61] - **期权策略**:卖出80美元看跌期权收取权利金,或买入2027年105美元看涨期权博取30%上涨空间[62][65] - 核心跟踪指标:同店销售额、菜单精简效果、工会谈判进展及"绿色围裙服务"试点数据[70]
哈根达斯还是不够贵
创业邦· 2025-07-30 18:10
哈根达斯中国市场表现 - 2025财年三季度母公司通用磨坊净销售额同比下滑5%,中国门店客流量出现两位数百分比下滑[10] - 过去一年全国范围内关停81家门店,门店总数被DQ(1695家)和蜜雪冰城等品牌超越[6][7] - 2017年中国市场贡献母公司冰淇淋业务50%收入,但2025年出售传闻反映经营压力[4][5] 品牌定位与历史策略 - 中国双球定价9.89美元为全球最高,较美国(7.06美元)溢价40%[14][16] - 巅峰时期中国门店占全球44%(400/900家),年均销售增速23%[15] - 早期通过商场LV/Gucci相邻选址、专属冰柜隔离平价产品维持高端形象[19][20] - 1997年推出冰淇淋月饼占营收28%,开创礼品场景商业化先例[19] 竞争环境变化 - 新式茶饮将价格带提升至30元,与哈根达斯目标客群重叠[29][33] - 喜茶等品牌抢占购物中心黄金位置,导致哈根达斯多地门店被迫迁至负一层[35] - 2022年后茶饮大众化(喜茶降至15-25元,奈雪推出9元产品)加剧价格压力[37][38] 战略调整与供应链挑战 - 2022年成立哈根事业部整合餐饮/零售/电商渠道,重点拓展商超和美团盒马[35] - 冰淇淋线上渗透率仅20%,冷链需保持-18℃至-25℃,渠道成本比常温商品高5-8%[35][47] - 2024年推出9.9元咖啡引流,但核心冰淇淋产品降价空间有限[46][49] 行业对比与案例参考 - 星巴克2025年首次降价(平均降5元),瑞幸已在门店数和营收上反超[41][42] - Gelato以30-60元高价实现10%增速,2024年市场规模达120亿元[52] - 1996年星冰乐上市未满月即超越哈根达斯销量,显示替代品威胁历史重演[27]
哈根达斯还是不够贵
36氪· 2025-07-30 17:11
核心观点 - 哈根达斯在中国市场面临严峻挑战,包括门店关闭、客流量下滑和市场份额被挤压 [4][5][7] - 新式茶饮品牌的崛起对哈根达斯形成直接竞争,导致其高端定位受到冲击 [19][24][25] - 哈根达斯尝试通过渠道转型和产品降价应对困境,但受限于供应链特性难以实现规模扩张 [25][36][37] 市场表现 - 2025财年三季度母公司通用磨坊净销售额同比下滑5%,中国门店客流量出现两位数百分比下滑 [7] - 过去五年冰淇淋业务收入从8.2亿美元下滑至7.2亿美元,北美市场销售额三年下滑近10亿瑞士法郎 [9] - 2023年在中国关停81家门店,而竞争对手DQ门店总数已达1695家 [5] 品牌定位与历史 - 中国市场双球冰淇淋定价9.89美元为全球最高,较美国7.06美元溢价40% [11][12] - 1990年代进入中国时定位高端,全球900家门店中有400家在中国,年均销售额增长率达23% [11] - 通过奢华门店设计、高端商场选址和专属冰柜维持品牌形象,曾被称为"买得起的奢侈品" [12][16][17] 竞争环境 - 新式茶饮将价格带降至15-25元区间,与哈根达斯形成直接竞争 [24][28] - 购物中心黄金位置被喜茶等品牌取代,多地门店被迫搬迁至负一层 [25] - 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也被瑞幸超越,反映出高端定位在大众化趋势下的困境 [33][34] 转型尝试 - 2022年成立哈根事业部,整合餐饮、零售、电商渠道,重点发力商超和便利店 [25] - 推出9.9元咖啡引流,冰淇淋产品采取组合优惠促销 [36][39] - 尝试学习星巴克打造"第三空间",但效果有限 [21][25] 行业特性 - 冰淇淋供应链具有冷链成本高、保鲜期短、损耗率高等特点 [37] - 线上销售渗透率仅20%左右,渠道建设相对薄弱 [25] - 意大利Gelato以30-60元高价实现10%增速,显示超高端市场仍有机会 [41]
敏捷创新释放核心业务潜力 星巴克中国2025财年第三财季收入同比增长8%
证券日报网· 2025-07-30 15:17
7月30日,星巴克中国发布2025财年第三财季(2025年4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财报。在"重回星巴 克"(Back to Starbucks)的全球战略指引下,星巴克中国正通过聚焦核心业务、敏捷创新及多维度协同, 交出一份稳健增长的答卷。 第三财季,星巴克中国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至7.9亿美元,连续三个财季实现同比增长;同店销售额同 比增长2%,同店交易量和同店客单价均取得环比增长;经营利润率环比持续增长,保持两位数的水 平。财报显示,同店销售额的增长得益于持续的产品创新与精准营销、快速响应线上需求以及过去两年 新开门店的高质量销售表现。 截至第三财季末,星巴克中国门店总数达7828家,季度内新开70家门店,新进入17个县级市场。值得关 注的是,新店保持高效盈利水平,两年内开业的新门店持续贡献高于均值的同店销售,为长期增长注入 活力。 星巴克始终将门店视为"第三空间",强调与本地文化的深度结合。第三财季,星巴克在"文旅+咖啡"领 域持续发力,开出张掖、敦煌、九寨沟等景区门店;上海乐高乐园度假区的爱琴海缤纷里门店以童趣设 计打造"最有童趣的门店",为消费者提供独特的空间体验,强化品牌差异化优势。 星巴 ...
哈根达斯还是不够贵
虎嗅· 2025-07-29 21:17
哈根达斯中国市场表现 - 2017年哈根达斯中国贡献母公司通用磨坊冰淇淋业务50%收入[1] - 2025年传闻出售中国门店但被母公司否认[2] - 2025财年三季度通用磨坊净销售额同比下滑5% 中国门店客流量出现两位数百分比下滑[6] - 过去一年全国关停81家门店[3] 市场竞争格局 - DQ中国门店总数达1695家持续扩张[4] - 蜜雪冰城以2元低价产品抢占市场[4] - 新式茶饮将产品定价提升至30元区间与哈根达斯形成直接竞争[24] - 意大利Gelato品类2024年以10%增速突破120亿元市场规模 平均售价30-50元[48] 品牌定位与历史 - 中国双球定价9.89美元为全球最高 较美国7.06美元溢价40%[9][11] - 1990年代进入中国时定位"买得起的奢侈品" 全球900家门店中400家在中国[10][11] - 1997年推出月饼产品线 曾贡献中国市场28%营收[13] - 采用专属冰柜与高端商场选址策略维持品牌调性[14][15] 经营策略调整 - 2015年尝试转型"第三空间" 增加咖啡品类[21][23] - 2022年成立哈根事业部整合多渠道 重点发展商超和即时零售[29] - 2024年推出9.9元咖啡引流 但冰淇淋产品降价空间有限[42][46] - 供应链面临-18℃至-25℃冷链成本压力 损耗率高于普通饮品[43][44] 行业趋势影响 - 新式茶饮通过数字化工具和季节适应性实现更高坪效[26] - 喜茶/奈雪等品牌在购物中心黄金位置取代哈根达斯[27][33] - 2022年后茶饮品牌集体降价至15-25元区间 与哈根达斯价格带重叠[32][35] - 星巴克2025年首次降价 反映"第三空间"模式与大众化趋势冲突[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