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耳根美式
搜索文档
贵阳成咖啡之城,每2000人有一家咖啡店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9 23:25
每2000人拥有一家咖啡店,10余位国家级冠军诞生于此,2025年迎来一位新的冲煮世界冠军——这些耀 眼的数据并非来自某座一线消费都市或以盛产咖啡而闻名的云南或海南,而是偏于西南一隅的贵阳。 2025年,贵阳因咖啡火速"出圈",打卡一杯网红咖啡成为大量游客来贵阳旅游的新选择;小红书上与贵 阳咖啡有关的话题浏览量接近2000万人次;甚至代表贵阳参加"2025年城市足球邀请赛"的球队名称,也 被命名为"贵阳咖啡队",他们打败了北海公仔饭店队、醉美泸州队、菏泽牡丹队等其他15支来自国内其 他城市的球队,夺得冠军。 跳出这些热度,值得追问的是:在缺乏产地优势、品牌积淀与资本加持的前提下,"咖啡之城"这张贵阳 文旅新名片如何能打得更响?另一方面,以盛产咖啡豆闻名的云南和海南,为何在这一轮的城市营销竞 争中败下阵来? 一杯咖啡中到底装的什么? 贵阳的成功并非偶然 对于很多咖啡师而言,贵阳目前是国内独立咖啡店的一方净土——连锁咖啡品牌还未如其他城市一样在 贵阳遍地开花,独立咖啡店在贵阳肆意生长,从咖啡店的装潢、咖啡豆选择到成品命名,都带着鲜明 的"主理人"审美特色与本地味觉记忆,如本地人每顿必吃而很多外地人"避之不及"的折 ...
网友把“咖啡之城”称号给了贵阳,云南和海南不着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9 21:36
文章核心观点 - 贵阳凭借独特的“咖啡+文化+生活”模式成功打造“咖啡之城”文旅新名片,其核心竞争力在于独立咖啡店的高密度、社群驱动的赛训文化以及将本地特色融入产品的创新能力 [1][2][5] - 行业面临客源稀释、复合型人才短缺和供应链劣势等挑战,但通过政策支持、产业联盟成立及与文旅深度结合等措施,正努力从“故事之城”向具有稳定价值链的“产业之城”转型 [3][4][5] - 贵阳案例为传统咖啡产区提供了城市文旅形象再定义和提质升级的借鉴,关键在于将地方文化通过现代化方式表达,形成独特的城市品牌隐性资产 [5][6][7] 行业发展现状 - 贵阳咖啡店密度极高,每2000人拥有一家咖啡店,基于660.25万常住人口计算,门店数量超过3300家 [1][3] - 行业由独立咖啡店主导,连锁品牌渗透率低,主理人审美特色鲜明,产品创新活跃,如“折耳根美式”成功将本地味觉记忆转化为消费吸引力 [1] - 社群驱动的赛训文化是行业技术水平的基石,咖啡店作为“半公开训练场”,主理人间高频切磋形成“高密度练习—同行竞争—赛训循环”模式 [2] 市场竞争格局 - 独立咖啡店是市场绝对主体,其生存土壤得益于低连锁度、温和租金及紧密的社群关系 [2] - 市场热度高涨,小红书平台与贵阳咖啡相关话题浏览量接近2000万人次,咖啡已成为城市重要文旅打卡项目 [1] - 行业荣誉显著,已诞生10余位国家级冠军,并在2025年诞生一位新的冲煮世界冠军 [1] 运营挑战 - 市场容量面临压力,660.25万人口的消费基数难以长期支撑高密度门店,客源被稀释,消费结构高度依赖季节性文旅经济 [3] - 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尤其在运营、品牌、新媒体、数字化和供应链领域,制约门店的商业化扩张 [3] - 供应链存在内陆区位劣势,咖啡豆依赖外省供应,导致物流时间长、成本高,且冷链与仓配效率不足影响豆品质量和规模化复制 [3] 政策与产业支持 - 2025年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陆续召开产业专题会、政企协商会,并出台《支持咖啡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 [5] - 产业组织化程度提升,贵阳市咖啡行业协会成立并吸纳41家本地品牌,贵阳咖啡产业学院在贵阳职业技术学院挂牌 [5] - 文旅融合举措密集,推出中英文双语版“贵阳咖啡地图”,联动超百家咖啡馆开展“贵阳咖啡好好嚯”打卡活动,省级层面明确给予多方位支持 [5] 未来发展方向 - 核心目标是构建能稳定创造价值的全产业链,推动“咖啡之城”从营销概念发展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5][7] - 发展路径强调独特性,并非追求上海、成都的绝对规模,而是坚持“咖啡+文化+生活”模式,沉淀城市的文旅魅力 [6] - 关键举措在于提升在地文化的现代化表达能力,将咖啡作为城市创新性与包容性的载体,实现文旅名片的提质升级 [5][6]
贵阳咖啡摘冠后,贵州菜为何能站稳北上广?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8-03 13:50
贵阳咖啡产业崛起 - 贵阳成为中国咖啡店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常住人口约600万拥有3000多家咖啡馆,平均每2000人一家,本土品牌占比达1248家(41.6%)[12] - 咖啡文化积淀深厚,2005年已出现精品咖啡萌芽,形成注重慢品与技艺的特色,与上海商务风格形成差异化[13] - 市场"内卷"催生高品质创新,推出折耳根美式、木姜子特调等本土化产品,2025年彭近洋获世界咖啡冲煮大赛冠军,累计培养十余位全国冠军[15] 贵州菜全国化扩张 - 新派贵州菜品牌(山石榴/山迈山等)在一线城市快速扩张,节假日排队达3小时,2025年贵州省商务厅拨款1000万元专项扶持[20][29] - 风味体系以"辣酸鲜"为核心,包含酸汤/糟辣/发酵等层次,92.5%山地地形保留原生态饮食文化[22][27] - 高端化转型成功,通过"中餐西作"融合工业风与民族元素,契合年轻人差异化体验需求[24] 产业驱动因素 - 消费习惯支撑:2023年调查显示贵阳人"愿意花钱取悦自己"排名全国第二,咖啡馆成为生活方式载体[16] - 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咖啡馆与文旅/非遗融合,将其升级为城市体验节点[32] - 地理文化优势:老巷弄提供理想开店场景,市民慢节奏生活催生美食探索文化[18][28] 发展现状与挑战 - 云贵菜品牌规模化不足,99%品牌门店数≤5家,仅0.01%超100家[34] - 面临创新与特色平衡难题,部分消费者认为高端化后失去"实惠"标签,存在同质化风险[36]
贵阳的咖啡主理人密度比上海都高了?
虎嗅· 2025-07-30 08:45
咖啡行业竞争格局 - 上海曾以9553家咖啡馆连续三年位居全球城市首位,但近期被贵阳超越[2] - 贵阳咖啡店密度达每万人5家,本土品牌达1248家,超过3000家咖啡馆中占比超40%[10][39] - 贵阳拥有两位数以上咖啡大赛冠军,国际赛事裁判资源丰富,形成"冠军集群"效应[10] 产品差异化特征 - 贵阳咖啡主打本地化创新:折耳根美式、茅台Dirty、刺梨冷萃等"黔味特调"形成鲜明特色[12] - 上海咖啡强调主理人文化,注重豆子产地故事与混合语言店名,客单价达70-80元[7][8] - 贵阳咖啡店提供"i人友好"服务:冲煮指南卡片、饮品介绍牌等辅助消费者理解[23] 消费行为差异 - 上海84.2%咖啡消费来自上班族,写字楼区域消费占比59.2%,日均消费量达200万杯[28][29] - 贵阳咖啡消费场景以社交为主,注重"第三空间"体验,与本地小吃搭配形成生活方式[34][36] - 上海消费者追求拍照打卡,贵阳游客则更关注探索特色风味,形成"特种兵式"消费现象[30][16][21] 市场发展历程 - 贵阳2012年前已布局精品咖啡,早于全国市场转型,"悦读时光"等本土品牌率先起势[38] - 贵阳消费力强劲:90年代出租车起步价达8元,2000年代已接受30元高价饮品[41] - 本地文化推动咖啡渗透:少数民族文化影响与"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形成消费基础[40][42] 行业生态特点 - 贵阳咖啡行业形成互助生态:举办训练营、分享会,同行推荐客户成为常态[24] - 上海咖啡主理人呈现集群效应,黄浦区形成高密度分布,带动行业"潮文化"[9] - 两地均面临挑战:上海同质化竞争,贵阳存在冠军店体验与宣传落差问题[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