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诈骗APP
icon
搜索文档
如果赚钱的人认知高,为啥被骗的普遍还挺有钱?
虎嗅APP· 2025-06-27 08:11
社会分层与赚钱逻辑 - 社会分为三层结构:最底层出售纯时间(如快递分拣)、中间层出售手艺加时间(如程序员、医生)、最上层承担高风险获取高收益(如企业家)[2][3] - 三层呈套圈关系,下层仅卖时间,中层叠加手艺,上层整合风险、手艺和时间[4] - 基层工作失误仅影响收入,上层决策失误可能导致倾家荡产或生命危险[5] 赚钱的核心驱动因素 - 99%普通人通过出售手艺或时间赚钱,而非依赖认知提升[1] - 财富奖励的是"卖出去"的能力,如高中毕业房产销售年售3亿二手房、大专柜姐月提成十几万[10] - 冒险是财富重要来源,例如出海业务因风险未被充分竞争仍存机会[11] 认知与手艺的辩证关系 - 认知提升若不能反哺手艺则无效,时政类知识对非从业者实为情绪消费[6] - 高认知人群可能因缺乏手艺或运气而贫困,低认知但掌握"一招鲜"者反而更易致富[8] - 认知价值在于建立常识感(如识别股市泡沫)和选择赛道,但无法弥补技能短板[12] 成功要素优先级 - 运气是首要因素,多数成功者承认运气主导[13] - 手艺是关键支撑,专家即在极小领域试错殆尽的人[14] - 认知排第三,自媒体博主本质仍靠手艺和营销而非纯认知变现[15] 高净值人群受骗原因 - 财富积累多依赖特定领域运气或技能,易形成路径依赖和过度自信[16] - 习惯高风险操作导致低估诈骗威胁,直至遭遇重大损失[16] 普通人破局方法论 - 极度渴望加持续行动(如无偿投入)是达成目标的前提[18] - 重复可提升手艺与成功概率(3%概率事件重复百次成功率95%)[18] - 认知用于避坑、手艺穿越周期、胆识捕捉机遇构成三重破局路径[18]
49万被紧急拦截!这一骗局多地频发,专盯老年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3 16:02
诈骗手段分析 - 诈骗分子冒用"乡村振兴""国家扶贫"名义,通过宣传单、短信等渠道设下陷阱,诱骗受害人提供个人银行卡进行洗钱 [1] - 诈骗分子以"刷流水包装账户方可放款"等理由,利用受害人账户协助完成赃款转移 [1] - 诈骗分子设计虚假政府官网APP,诱导受害人下载并完成"补贴申请",要求转入"验证资金"实则用于洗钱 [3] - 诈骗分子教唆老年人应对银行核查,甚至提供详细话术并采取辱骂、倒地不起等方式对抗核查 [8] 受害群体特征 - 老年群体因信息获取渠道闭塞、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成为洗钱犯罪的新突破口 [1] - 老年人对国家政策信任度高且追求回报心理强,易被虚假信息诱导下载诈骗APP并泄露敏感信息 [4] - 部分老年人被诱导点击涉诈链接,以"激活金""手续费"等名义持续转账直至掏空账户资金 [8] 典型案例细节 - 包头市李先生被诱骗下载诈骗APP,误将49万元转入犯罪分子指定账户 [3] - 朝阳市傅某和刘某分别试图支取4.7万元和9万元"扶贫款",实为上游诈骗赃款 [6] - 赤峰市张某被承诺150万扶贫款,要求取现存入指定账户,账户冻结后反被威胁"侵占国家资金" [8] 犯罪产业链特征 - 案件呈现专业化、产业化特征,形成从信息收集、话术培训到资金转移的完整黑色产业链 [6] - 资金转移路径复杂,先转入受害人账户再诱骗"协助过账",最终完成洗钱 [4] - 传统银行卡渠道洗钱受阻后,犯罪分子加速开发新转移渠道 [4] 资金流动数据 - 单笔涉案金额达49万元 [3] - 朝阳市两起案例涉及4.7万元和9万元异常资金 [6] - 赤峰市案例中承诺发放150万扶贫款作为诱饵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