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钱犯罪

搜索文档
男子利用口令红包收取漂洗毒资被判刑 最高检发布典型案例
南方都市报· 2025-06-25 14:34
毒品犯罪与洗钱犯罪案例 - 被告人叶某宾通过境外社交平台向鲍某某出售10粒国家管制类精神药品三唑仑,并要求使用第三方支付工具口令红包形式支付毒资 [3] - 叶某宾将口令红包码发送给境外施某,由施某领取后重新生成新口令红包,实现毒资收取 [3] - 叶某宾通过上家将三唑仑从境外邮寄给鲍某某,鲍某某取件时被公安机关查获 [3] -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以走私、贩卖毒品罪、洗钱罪对叶某宾提起公诉 [3] -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判处叶某宾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并处罚金二万元 [3] 犯罪手法与侦查过程 - 本案系利用移动支付工具实现毒品犯罪自洗钱的案件 [4] - 叶某宾交替使用境内外社交平台传递信息,利用他人支付账户代收和转递毒资 [4] - 检察机关引导侦查机关提取境内外平台联络记录、口令红包收付记录等电子数据 [4] - 检察机关完善叶某宾对毒赃进行"化学漂白"的证据链条 [4] 案件特点与司法应对 - 境外寄递类贩毒案件中,买卖双方利用境内外社交平台沟通犯罪意图 [4] - 犯罪分子利用口令红包等新型支付方式收取和漂洗毒资 [4] - 检察机关落实"一案双查"机制,同时办理毒品犯罪和洗钱犯罪案件 [4] - 司法机关深度拆解利用网络空间虚拟性和匿名性实行毒资"漂白"的犯罪模式 [4]
老年人险成洗钱工具人,解密陷阱后的黑色产业链丨破暗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3 16:11
经溯源,该笔资金实为上海一名诈骗受害人的涉案款项。调查人员还原了洗钱路径——犯罪团伙先将诈 骗所得资金转入李先生的账户,随后诱骗李先生"协助过账",最终通过其账户完成了资金的转移。郑鹏 飞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目前资金链治理工作已取得成效,诈骗资金转移几乎难以再通过传统 银行卡渠道实现,在这个背景下,犯罪分子在不断开发新的转移渠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郭聪聪北京报道 只需下载一款APP,即可在线申请"几十万扶贫款"? 近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有诈骗分子冒用 "乡村振兴""国家扶贫" 名义,伪装成扶贫资金发放机构,通过宣传单、短信等渠道设下陷阱。其以 "刷 流水包装账户方可放款" 等理由,诱骗受害人提供个人银行卡,实则利用这些账户协助完成赃款转移, 实现洗钱目的。 近年来,随着金融监管强化与 "断卡行动" 持续推进,传统洗钱渠道不断收窄,诈骗分子转移涉案资金 的手段加速迭代。在此背景下,老年群体因信息获取渠道相对闭塞、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薄弱,被犯罪分 子视作实施洗钱犯罪的 "新突破口"。 六旬老人险些成为洗钱工具人 近日,包头市就发生一起涉及借助老年人洗钱犯罪的典型案例。 事发当日,李先生(化 ...
49万被紧急拦截!这一骗局多地频发,专盯老年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3 16:02
诈骗手段分析 - 诈骗分子冒用"乡村振兴""国家扶贫"名义,通过宣传单、短信等渠道设下陷阱,诱骗受害人提供个人银行卡进行洗钱 [1] - 诈骗分子以"刷流水包装账户方可放款"等理由,利用受害人账户协助完成赃款转移 [1] - 诈骗分子设计虚假政府官网APP,诱导受害人下载并完成"补贴申请",要求转入"验证资金"实则用于洗钱 [3] - 诈骗分子教唆老年人应对银行核查,甚至提供详细话术并采取辱骂、倒地不起等方式对抗核查 [8] 受害群体特征 - 老年群体因信息获取渠道闭塞、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成为洗钱犯罪的新突破口 [1] - 老年人对国家政策信任度高且追求回报心理强,易被虚假信息诱导下载诈骗APP并泄露敏感信息 [4] - 部分老年人被诱导点击涉诈链接,以"激活金""手续费"等名义持续转账直至掏空账户资金 [8] 典型案例细节 - 包头市李先生被诱骗下载诈骗APP,误将49万元转入犯罪分子指定账户 [3] - 朝阳市傅某和刘某分别试图支取4.7万元和9万元"扶贫款",实为上游诈骗赃款 [6] - 赤峰市张某被承诺150万扶贫款,要求取现存入指定账户,账户冻结后反被威胁"侵占国家资金" [8] 犯罪产业链特征 - 案件呈现专业化、产业化特征,形成从信息收集、话术培训到资金转移的完整黑色产业链 [6] - 资金转移路径复杂,先转入受害人账户再诱骗"协助过账",最终完成洗钱 [4] - 传统银行卡渠道洗钱受阻后,犯罪分子加速开发新转移渠道 [4] 资金流动数据 - 单笔涉案金额达49万元 [3] - 朝阳市两起案例涉及4.7万元和9万元异常资金 [6] - 赤峰市案例中承诺发放150万扶贫款作为诱饵 [8]
大学生买游戏卡,银行卡即被冻结!引出17亿元大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1 23:11
礼品卡洗钱现象 - 礼品卡因其匿名性和流通便利性成为跨境洗钱的"隐形通道",国家反诈中心已发布相关警示[1] - 2024年9月上海警方破获全国首例利用礼品卡非法汇兑案,涉案20亿元[1] - 2025年2月连云港警方摧毁一涉案17亿元的礼品卡洗钱团伙[1][3] 洗钱运作模式 - 形成"外币-礼品卡-人民币"的非法汇兑通道,包含上游资金吸入、地下钱庄汇兑、吸粉引流卖卡、平台资金结算等完整链条[3] - 境外犯罪集团以黑市价收购外币,与境内卡商勾结将外汇转换为国际通用礼品卡,再以8-9折低价通过社交平台抛售[5] - 犯罪团伙采用"小额多笔、分散交易"策略,每笔控制在数千元以内,通过数百个账号形成资金网络[8] 典型案例分析 - 2024年9月上海案件涉案20亿元,获利1500余万元,犯罪团伙注册多家网络科技公司关联数个网店,三个月销售额超1亿元[7] - 2025年2月连云港案件中,大学生因优惠购买礼品卡导致银行卡被冻结,揭示出典型洗钱手法[3] 跨境电商平台漏洞 - 2024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达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占外贸比重6%[8] - 平台身份验证机制存在漏洞,不法分子利用宽带猫池技术(可模拟160多个城市IP)、临时邮箱和深度伪造技术绕过验证[8] - 平台账户生命周期管理缺失,仅开户时验证身份,忽视后续信息更新和风险评估,导致"沉睡账户"被利用[8] 礼品卡应用场景扩展 - 礼品卡不仅用于游戏充值、海淘购物,还渗透到企业福利、会员积分等领域[9] - 犯罪团伙开发自动化系统批量生成虚假交易记录,将非法资金伪装成正常礼品卡销售款[9]
洗不白的钱,逃不掉的罪
天天基金网· 2025-05-22 18:25
洗钱犯罪概述 - 洗钱犯罪的根本动因是将非法所得合法化,与毒品犯罪、有组织犯罪、金融犯罪、腐败犯罪等上游犯罪紧密相关[4][5] - 被洗的钱都是上游犯罪的所得及其收益,通过洗钱手段切断与原始犯罪活动的联系[4][5] - 洗钱行为严重危害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应依法惩处[5] 洗钱犯罪手段 - 传统手段包括通过虚假商业交易(如洗衣店)将赃款混入合法收入[4] - 现代手段包括通过地下钱庄跨境转移资金、利用亲友账户转移赃款等[6] - 典型案例显示洗钱金额可达580万元[6] - 通过购置房产等方式将犯罪所得转变为其他形式财产[13] 反洗钱监管政策 - 2021年刑法修正案(十一)扩大洗钱犯罪主体范围,将"自洗钱"纳入打击范围[2][15] - 2024年两高联合发布司法解释,明确法律适用标准[2][15] - 2022年11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治理洗钱违法犯罪三年行动[11] - 2023年三部门联合印发加强反洗钱协作配合意见[11] 检察机关工作成效 - 2024年检察机关起诉洗钱犯罪3032人,是2019年的20余倍[7] - 建立"一案双查"机制,在上游犯罪案件中同步审查洗钱线索[7] - 多地检察机关出台工作机制加强反洗钱内部合力[7] - 发布典型案例加强办案指导,统一执法司法标准[15] 洗钱犯罪典型案例 - 莉莉案:通过地下钱庄和亲友账户转移580万元毒资[6] - 阿梅案:碍于亲情提供银行卡用于黑社会性质组织资金流转[10] - 红叶案:通过购置房产转移非法集资款40余亿元[13][14] 反洗钱工作挑战 - 洗钱罪主观要素认定是查处难点,需证明犯罪嫌疑人明知或应知资金性质[14] - 检察机关通过引导侦查和自行补充侦查完善证据体系[15] - 各部门建立协作机制提升打击洗钱犯罪实战能力[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