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贵州酸汤米线
icon
搜索文档
九毛九20251015
2025-10-15 22:57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行业:餐饮业 [2] * 公司:九毛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及其旗下品牌,包括太二酸菜鱼、九毛九(西北菜)、怂火锅 [2] 核心观点与论据 品牌战略转型与模型调改 * 太二酸菜鱼推出新模型,重心转向鲜活食材和产品品质提升,旨在通过增加菜品丰富度、食材新鲜度和优化服务来提高顾客粘性和复购率 [2][3] * 新模型具体变化包括:增加有锅气的热炒系列以提升菜品丰富度;酸菜鱼改用活鱼到店,并增加鲜鸡、鲜牛肉等每日配送新鲜现炒系列;环境服务升级,摒弃黑白风引入新装修设计,推出真心服务 [4][5] * 新模型门店在七八月份表现优于旧模型,同店销售额差距达10个百分点,旧模型门店同店销售呈高个位数下滑,而新模型实现增长,尽管9月受不利因素影响,差距依然保持 [2][6] * 公司计划在2026年底前完成所有太二门店的新模型调改,并加快推进超过200家新模型门店落地以逐步修复整体数据 [2][3] * 九毛九品牌将向鲜活食材转型,并重新定位,聚焦某一省份菜系以增强辨识度 [2][7] * 怂火锅则收缩至华南地区作为区域性品牌经营,利用供应链优势转型鲜活食材,保持合理定价和快乐用餐氛围 [2][7] 财务表现与成本控制 * 新模型改造单店投入成本差异大,大规模改造(包括后厨前厅装修)约180万元,小规模调整(仅后厨设备)10-20万元 [2][10] * 新鲜食材导致毛利率短期内下降1-2个百分点,但预计通过规模效应、优化活鱼配送成本和提高采购议价能力,最终毛利率可维持在64% [2][10][15] * 公司计划投入超过3亿元用于门店调改,资金来源于健康的经营性净现金流,总资本开支将在今明两年内完成 [2][12] * 预计2025年下半年或2026年开始,利润率将逐步修复,得益于新模型贡献和关闭亏损门店 [2][14] * 2025年上半年已关闭68家门店,截至三季度末关闭109家,闭店节奏动态评估,以减少损失并优化运营效率 [16] * 2025年年中计提了3000万的减值,主要针对下半年闭店情况,预计明年闭店规模将缩小,相应减值金额也会小很多 [17] 运营管理与市场应对 * 公司积极应对预制菜舆论,回归门店活鱼到店模式,增加新鲜食材选择,并计划在11月底前实现所有中国大陆地区门店活鱼到店,以扭转顾客认知 [2][18][19] * 基层员工激励机制从固定工资转向与QSC、顾客反馈、大众点评评分等绩效挂钩的模式,并根据区域差异进行调整,设立不同区域创业部以适应本地化需求 [2][13] * 新模型实施后翻台率较好,客单价差异约为3元,北京、上海、广东、广州、合肥等高线城市反弹力度较大,通过口碑传播逐步带动客流回暖 [8] * 新品牌预计在11月左右落地,优先选择易于标准化且能与现有品牌协同发展的赛道,定位为品质较高但价格适中的中餐,首先在华南地区开设门店 [20] 业务板块发展动态 * 外卖业务占比波动,太二品牌2024年外卖占比约20%,2025年二季度提升至23%-24%,最高月份达25%-26%,主要得益于平台补贴,三季度平台补贴减弱,占比呈现一两个百分点的下滑趋势 [21] * 公司更重视堂食体验,大部分精力放在堂食服务和品质提升上,外卖业务视平台折扣情况参与或弱化 [21] * 零售业务(供应链外销)增长显著,2025年上半年外销食材收入达到1.3亿元,去年同期为5000万元,实现翻倍以上增长,全年目标超过2亿元 [23] * 零售业务主要增长点包括与山姆会员店合作(如贵州酸汤米线销量名列前茅),开发应季产品,并拓展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际市场及连锁食堂、儿童乐园、便利店、电商平台等渠道 [23][24][25] * 新模型推出后会员活跃度和新增会员情况有所改善,公司正通过广告宣传和改善IT系统(精准推送信息、分析消费习惯)提高会员粘性 [22] 其他重要内容 * 新模型每个单店增加3-4名员工,但目标通过营业额提升覆盖人工成本增长,将稳态阶段人工成本占比维持在21%-22% [11] * 公司通过高度标准化操作确保出品稳定和快速,以应对效率要求,同时通过活鱼到店等方式澄清非预制菜的顾客认知 [18][19]
九毛九20250618
2025-06-19 17:46
纪要涉及的公司 九毛九集团,旗下有太二、怂火锅、九毛九、怂冷锅串串、泰尔、赖美丽等品牌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业务调整与消费回暖**:2025年上半年九毛九推出太二新模型并关闭部分经营不善门店,第二季度边际效率有所恢复,虽第一季度主要品牌同店日销同比下滑,但环比有筑底迹象,4、5月数据改善,五一后日均销售提升,显示消费回暖[2][3] - **太二新模型调整及效果**:调整菜单结构,增加现炒菜品,活鱼到店并推出鲜切牛肉和每日鲜鸡等招牌菜品,以适应家庭客增多和消费降级趋势;新模型门店平均营收提升超30%,广州新模型门店客单价从75元提升至80元,6个点来自客单价提升,其余来自客流量增加[2][4][5] - **新模型推广计划**:已在广州推出20家新模型门店,7月底预计70家在高线城市改造完成,今年计划调改100 - 150家门店,关闭70 - 80家经营不善的内地门店,截至5月底已关闭51家,大陆地区总门店数538家[2][6] - **业务调整对品牌发展影响**:推出新模型和关闭不善经营门店对整体品牌发展策略产生积极影响,优化菜单结构、提高产品力和顾客粘性带来显著收入增长,关停低效益门店提高运营效率,有助于未来持续提升业绩并巩固市场地位[7] - **商务宴请下滑影响**:商务宴请形式下滑对公司影响有限,主要客群仍以家庭客群为主;商场客流分化,优质商场客流上升,新商场增加导致门店分流,消费者对就餐环境、服务和品质要求更高,促使餐饮公司升级优化[8] - **外卖情况**:京东外卖在4月后带来增量,九毛九品牌外卖占比从20%提升至23%,京东外卖占比最高峰达10%左右,主要采取京东平台补贴模式[2][11] - **消费券影响**:各地消费券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满减优惠政策使客单价较高的品牌受益更多,如怂品牌使用消费券比例较高,泰尔品牌使用比例显著低于怂[14] - **品质升级和鲜货占比影响**:鲜货对供应链和毛利端有影响,但新模型店营业额环比提升30%以上可覆盖成本并提高盈利率,鲜鱼、鲜肉等由供应商直运门店,新店型数量增加后相关成本将逐渐降低和优化[4][15] - **开店计划**:国内新开门店计划保守,2025年上半年太二开1家,怂开5家,九毛九无新店,主要聚焦旧店改造升级;海外市场稳扎稳打,东南亚和港澳地区翻台率和盈利率较好,北美市场不盈利,今年预计在东南亚和港澳新增个位数门店,北美新增约两家门店[4][17][18] - **预制菜业务**:与山姆合作预制菜业务进展顺利,贵州酸汤米线成爆品,今年预计零售额超1亿,还在拓展与河马、Costco等渠道的合作,6月广州南沙供应链中心投产将解决产能不足问题[1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员工激励机制**:今年公司架构和激励机制调整,划分五个大区域,给予区域经理激励,对门店经理考核多元化,员工激励更多与区域及门店经营数据挂钩[20] - **后厨改造与鱼类供应**:自养鲈鱼比例保持30%左右;菜品端堂食采用鲈鱼,外卖用黑鱼,北方地区测试活黑鱼堂食,南方新店型用活鲈鱼,旧店型用供应商鱼片[21][22][24] - **热菜SKU**:新模型中热菜SKU从24个提升到27个,未来可能逐渐增加[23] - **怂品牌调整**:暂时不精简SKU,升级菜单结构,目标一张菜单全部是鲜货,新店型推出重庆水火锅[25] - **折摊费用和租金成本**:今年折摊费用预计平稳,部分门店折旧摊销减少,新改造门店产生新费用,去年减值对冲新增影响;持续与商场谈减租降租,去年约一半九毛九门店成功减租,今年仍有租金优化空间[26] - **赖美丽品牌**:去年出售国内赖美丽烤鱼项目,仅保留新加坡一家店,今年下半年预计推出新品牌,管理层精力放在现有品牌改造升级上[28]
新方便食品遭遇“质”与“量”之争:平价化浪潮下,破局点何在?
凯度消费者指数· 2025-04-22 10:09
市场现状 - 新方便食品凭借品质、高端、多样特性在过去几年快速扩张 但当前面临消费需求收缩和外部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 [1] - 2024年新方便食品市场销售额同比下滑9% 主要受购买均价下滑影响 [3] - 品类呈现"高端退潮 平价崛起"趋势 单价20元以上的高价产品销量显著下降 平价产品占比提升 [5] 消费趋势变化 - 口味需求从"网红爆款"转向"多元细分" 地域特色产品如麻酱米线、韩式冷面等销售额同比增幅超70% [7] - 上线城市消费疲软 下线城市有孩家庭和青少年家庭成为新增长点 需求从"精致正餐代替"转向"实用简餐" [8][11] - 品牌集中度CR5不足30% 远低于传统方便面市场 消费者决策高度依赖价格而非品牌忠诚度 [12] 行业机会点 - **产品创新**:需聚焦差异化口味和独特配料 如利用口味聚类分析捕捉趋势 强化传统方便食品难以复制的竞争力 [7] - **渠道下沉**:针对上线城市中产家庭注重功能价值(减脂/解压) 对下线市场开发高性价比家庭分享装产品 [11] - **品牌建设**:当前是抢占心智空白关键期 可通过地域文化、情感共鸣等建立品牌认知 转变价格敏感型消费习惯 [13] 发展方向 - 行业正从快速扩张期进入成熟期 需平衡"质"与"量" 通过精准资源布局实现差异化竞争 [15] - 明确产品矩阵划分:上线城市保留品质+情感价值 下沉市场强化实用性和性价比 [11][15] - 建立头部品牌效应以改善市场分散格局 降低价格战对行业的负面影响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