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话剧
icon
搜索文档
成都9月超百场演出来袭,“演艺经济”点燃消费新引擎
搜狐财经· 2025-09-07 05:13
▲面馆前排队的粉丝们 进入9月,成都粗估有超百场演出即将上演,酒店一房难求、餐饮消费猛增,"跨城追星"正成为拉动城市消费的新引擎。 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 演唱会后相关面馆营业额翻番 易烊千玺2025演唱会成都站刚刚结束,不少从外地赶来的歌迷专程赶来,一睹偶像风采。 位于成都南府街的一家面馆是易烊千玺电影《小小的我》的取景地,也成为不少粉丝的打卡地。 9月6日下午,红星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面馆门口排起长龙,不少粉丝拖着行李箱来吃面,在墙上写下给偶像的留言。 最近两天在成都,待演唱会结束后,不少外地歌迷拖着行李箱直奔易烊千玺电影《小小的我》取景面馆打卡,店内营业额翻番,长队排到门外, 周边杂货铺、打印店忙个不停;歌手演唱会确认排期后,场馆周边酒店多房型售罄,房客来自全国各地。 ▲面馆前排队的粉丝们 同时,周边杂货铺、打印店等生意也有所带动,"肯定有带动,我们店里买水的增加了。昨天成都下雨,店里的雨伞都卖光了。不仅是这条街,连带着周边 甚至是春熙路这一带。"面馆对面杂货铺老板黄女士表示,"粉丝的热情我们是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粉丝的带动力还是很大的。" 9月成都有超百场演出 ▲从南宁来的粉丝杨小花(左)和妃妃(右) ...
上半年北京市举办营业性演出超2.9万场,票房收入超23亿元
新京报· 2025-09-04 15:24
"演艺之都"建设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023年首次写入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近日,北 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艺术处副处长刘淑娴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演出市场持续活跃,今年上 半年全市举办营业性演出超2.9万场,观众超697万人次,票房收入超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 10.5%、17.8%。 天桥艺术中心正在推进"天桥一号"项目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自2015年11月20日开幕以来,日渐成为当下都市人的文化聚集地。 天桥艺术中心总占地面积1.65公顷,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拥有1600座大剧场、1000座中剧场、400座 小剧场、300座多功能剧场以及新空间剧场等各类剧场,此外还拥有古戏楼、文化内街、阅读空间、各 类型排练厅等剧院空间1万平方米,其中大剧场是北京首家大型音乐剧专业剧场。 老狼、周迅、痛仰乐队、Lenka、Sasha Alex Sloan等不少国内国际音乐人曾来此献唱。福浪 LIVEHOUSE主理人黄新介绍,自2023年3月试营业以来,福浪以"北京唯一双场地LIVEHOUSE"的独特 定位,累计举办演出500余场、公益及商业活动40余场,年引流周边区域近50万人次。 福浪LIV ...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巡礼|从剧场到Livehouse 北京演艺新空间重塑文化消费版图
北京商报· 2025-09-03 13:55
演出业态多元化 北京的演艺版图正在突破传统剧场的边界,向城市角落深度延伸。近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巡礼"主题采访活动中获悉,从繁华商圈到文创 园区,一批融合演艺、消费、社交与旅游功能的"演艺新空间"正蓬勃兴起,为城市文化消费注入全新活力。截至目前,北京市已累计培育85家此类创新空 间,并预计在年底达到100家。这些新空间,不仅重塑着观众的观演体验,也在重绘北京的文化消费地图。 演出市场的活跃是北京持续推进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成果,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艺术处副处长刘淑娴介绍,下一步还将持续丰富文化供给,巩固精品剧目荟 萃、演艺节展汇集、市场要素活跃、消费活力迸发的良好发展态势,为"演艺之都"建设注入新的动能。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育85家演艺新空间,预计至2025年底,北京累计认定演艺新空间将达到100家。这些新空间打破原有镜框 式表演,培育出开心麻花·花花世界、繁星戏剧村等一批文商旅融合的演艺新空间北京样板,为观众带来《偷心晚宴》《朱莉小姐》《大真探赵赶鹅》等一 批沉浸式戏剧作品。 今年以来,北京演出市场热力全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数据显示,1—6月,北京举办营业性演出超2. ...
抗战中的文艺 方寸之间的精神战场
央视网· 2025-08-30 13:34
央视网消息:抗日战争时期,烽火连天,山河喋血,舞台成为另一个不见硝烟却同样激烈的战场。 从延安窑洞到城市街头,从田间地头到国际舞台,戏剧——这门古老的艺术化身为刺向侵略者的利剑, 点燃民族觉醒的精神火炬。歌剧、话剧、秧歌剧,艺术家们以最贴近人民的表达方式,发出时代的怒 吼,凝聚不屈的力量。今天(8月30日),让我们走进那段峥嵘岁月,聆听方寸舞台上的民族强音。 ...
文化执法护航演出市场繁荣
搜狐财经· 2025-08-18 22:06
演出市场繁荣 - 大连市通过海来阿木演唱会、开心麻花剧场演出及《老酒馆》沉浸式戏剧等活动推动夏季演出市场繁荣,形成"文化味"与"烟火气"交织的消费生态 [4] - 刀郎、时代少年团、孙楠等艺人演唱会密集举办,朗朗钢琴演奏会、话剧、马戏及脱口秀等多样化演出为市民提供视听盛宴 [9] - 啤酒节演出活动丰富多彩,进一步强化文旅消费新生态的构建 [9] 监管与服务措施 - 文化执法队通过召开旅游旺季部署会议提前研判演出活动安全与秩序,实施"事前指导、事中监管、事后总结"全链条监管模式 [6][9] - 对大型演出场次派遣执法人员全程护航,对小型剧场演出加强抽查力度,重点检查违规内容及演出报批一致性 [9] - 开展网络巡查491次,出动执法人员348人次,累计监管91场演出活动,保障意识形态安全 [12] 文旅产业协同发展 - 以大型演唱会带动中小型演出活动,打造"跟着演唱会游大连"城市IP,通过"票根福利"促进游客留驻体验 [6] - 执法队协助演出举办单位对接行政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并通过现场政策讲解与风险提示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12] - 通过监管服务吸引更多演艺项目落地,推动"以演带游、以游促消"的文旅消费生态持续发展 [4][6]
上半年剧场类演出票房收入超54亿元
人民日报· 2025-08-07 06:18
行业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剧场类演出总场次达16 05万场 票房收入54 02亿元 观众人数2055 01万人次 [1] - 票房收入前200名的剧场类演出IP在2025年场次 票房 观众人数较2024年均有显著提升 [1] - 口碑效应成为剧场类演出产品扩展观演人群的关键因素 [1] 品类分析 - 话剧保持演出品类优势地位 场次同比增长16% 票房同比增长3% [1] - 脱口秀因专业剧场演出场次激增 演出场次同比增长54 1% 票房同比增长134 9% 成为剧场类演出第二大品类 [1] - 音乐剧市场持续增长 票房同比增长15 1% [1] - 舞蹈演出市场整体趋稳 票房实现小幅增长 [1]
2025年上半年剧场类演出16.05万场 票房收入54.02亿元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05 11:29
演出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专业剧场、小剧场新空间等剧场类演出16.05万场,票房收入54.02亿元,观众人数2055.01万人次 [1] - 票房收入前200的剧场类演出IP场次、票房、观众人数较2024年同比均有显著提升 [1] 话剧品类表现 - 话剧保持所有演出品类中的优势地位,场次同比增长16%,票房同比增长3% [1] 脱口秀品类表现 - 脱口秀在专业剧场演出场次激增,带动整体票房显著增长,演出场次同比增长54.1%,票房同比增长134.9%,成为剧场类演出第二大品类 [1] 舞蹈演出市场表现 - 舞蹈演出市场整体趋稳,票房小幅增长 [1] - 精品舞剧《只此青绿》《红楼梦》《天工开物》《孔雀》等保持较高热度,带动传统文化破圈传播效果显著 [1] 音乐剧市场表现 - 音乐剧市场增长持续,票房同比增长15.1% [1]
2025年上半年剧场类演出16.05万场
人民日报· 2025-08-05 03:07
演出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剧场类演出总场次达16.05万场,票房收入54.02亿元,观众人数2055.01万人次[1] - 票房收入前200的剧场类演出IP在2025年场次、票房、观众人数较2024年同比均有显著提升[1] 话剧品类表现 - 话剧保持所有演出品类中的优势地位,2025年上半年场次同比增长16%,票房同比增长3%[1] 脱口秀品类表现 - 脱口秀成为剧场类演出第二大品类,2025年上半年演出场次同比增长54.1%,票房同比增长134.9%[1] - 专业剧场演出场次激增是脱口秀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1] 舞蹈演出品类表现 - 舞蹈演出市场整体趋稳,2025年上半年票房实现小幅增长[1] - 精品舞剧《只此青绿》《红楼梦》《天工开物》《孔雀》等保持较高热度,带动传统文化破圈传播[1] 音乐剧品类表现 - 音乐剧市场持续增长,2025年上半年票房同比增长15.1%[1]
脱口秀增速领跑 上半年剧场演出消费超54亿
北京商报· 2025-08-04 15:57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剧场演出总票房收入达54.02亿元,总演出场次16.05万场[1] - 话剧品类稳居票房榜首,音乐剧、舞剧等艺术门类同步增长[1] - 社交媒体互动与口碑传播成为行业增长新引擎[1] 细分品类表现 - 脱口秀演出场次同比增长54.1%,票房同比增长134.9%,成为仅次于话剧的第二大品类[3] - 话剧演出场次同比增长16%,票房同比增长3%[3] - 音乐剧票房同比增长15.1%,原创作品与国际经典剧目共同推动市场热度[4] - 舞剧精品剧目持续引领市场,推动传统文化破圈传播[4] 消费者特征 - 剧场演出购票观众中女性占比达68.8%,较2024年同期微增0.7%[3] - 女性观众在音乐剧、舞剧、沉浸式戏剧及儿童剧中的比例普遍超过平均水平[3] - 脱口秀社交属性显著,成为年轻人娱乐刚需[3] 市场推广方式变革 - 社交媒体"种草"、剧评分享及线上互动成为影响观众购票决策的关键因素[4] - 线上线下的联动增强观众参与感,例如通过抖音挑战赛、微博话题互动转化线上流量为线下票房[4] - 消费者通过小红书、B站等平台进行演出测评参考,降低购买低质演出的风险[4] 内容质量要求 - 观众对演出品质要求不断提高,粗制滥造作品难以生存[4] - 优质作品需要结合沉浸式体验与交互式一体化设计[3] - 行业需在保持艺术水准的同时探索商业化路径,最终回归内容本身[5]
上半年剧场类演出票房超54亿元 脱口秀收入增长135%
上海证券报· 2025-08-04 13:32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剧场类演出16.05万场 票房收入54.02亿元 观众2055.01万人次[1] - 票房收入前200的剧场类演出IP场次、票房及观众人数较2024年同比显著提升[1] 消费群体特征 - 剧场演出购票观众女性占比68.8% 较去年提升0.7个百分点[3] - 音乐剧、舞剧、沉浸式演出、话剧及儿童剧女性占比超过均值[3] 细分品类表现 - 话剧场次同比增长16% 票房同比增长3% 《出马》《戏台》《太白金星有点烦》受市场追捧[3] - 脱口秀场次同比增长54.1% 票房同比增长134.9% 成为剧场类演出第二大品类[3] - 音乐剧票房同比增长15.1% 原创剧目《锦衣卫之刀与花》《赵氏孤儿》引发观演热潮[3] - 国际经典剧目《巴黎圣母院》《日落大道》《芝加哥》通过多场次巡演获得市场关注[3] - 舞蹈演出票房小幅增长 《只此青绿》《红楼梦》《天工开物》《孔雀》保持高热度[3] 消费趋势特征 - 跨城观演比例达30.8% 体现在音乐剧《SIX》以上海为唯一驻场演出地的案例中[3] - 社交媒体"种草"、剧评分享及多维线上互动对剧场项目推广起到关键作用[4] - 消费者对艺术呈现、审美要求和消费需求均呈现上行状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