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金融贷款
搜索文档
经营业绩持续提优 高质量发展彰显韧性
江南时报· 2025-10-28 22:01
核心观点 - 南京银行2025年前三季度经营指标稳健增长,核心业务板块拓展有力,整体展现出韧性十足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1] 财务业绩 - 资产总额达2.9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31%;负债总额2.7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48% [2] - 存款规模1.64万亿元,贷款规模1.41万亿元,较上年末分别增长9.65%和12.34% [2] - 实现营业收入419.49亿元,同比增长8.79%;利息净收入252.07亿元,同比增长28.5%;归母净利润180亿元,同比增长8.06% [2] - 不良贷款率0.83%,保持稳定低位;成本收入比23.27%,较上年末下降4.8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313.22%;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54%,较年初增长0.18个百分点 [2] 公司金融 - 对公贷款余额1.07万亿元,增幅超14.6%;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1.56% [3] - 科技金融贷款余额1742.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5%;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超14.4亿元;累计申请再贷款金额7.4亿元 [4] - 普惠贷款余额1561亿元,较年初增长超16.1%;服务小微实体客户20万户;"鑫转贷"业务规模突破300亿元;涉农贷款余额达1547亿元,较年初增长7.8% [4] - 绿色金融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667.7亿元,增幅超33%;绿色贷款客户超5500户,较年初新增近300户 [5] 零售金融 - 零售价值客户、财富客户、私人银行客户较年初增幅分别为18.3%、16.3%、15.4% [6] - 零售金融资产规模(AUM)9687亿元,较年初增长17.1%;个人存款余额5651.7亿元,较年初增长18.6% [6] - 个人贷款余额达3383.5亿元,较年初增长181.5亿元,增幅5.7%,同比增长11%;南银法巴消费金融公司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1% [6] 金融市场与集团协同 - 资产托管业务托管规模近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6.4% [7] - 南银理财荣获"金贝奖·2025卓越银行理财公司"等称号;鑫元基金公募资产管理规模同比增长18.8% [7] 股东信心与市场认可 - 大股东南京高科累计增持股份1.3亿股,持股比例提升至9.99%;紫金信托增持约5678万股,二者合计持股比例增加至13.51% [8] - 法国巴黎银行(QFII)增持南京银行股份1.08亿股,持股比例提升至17.14%;双方签署新一阶段《战略合作备忘录》 [8] - 公司发布2025年中期利润分配方案,每10股派送现金股利3.062元人民币,共计派发现金股利37.857亿元,占归母净利润的30% [9]
三季度绿色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7.5%|绿色金融周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7 20:59
绿色贷款市场 - 2025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43.5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5%,前三季度增加6.47万亿元 [2] - 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贷款余额19.29万亿元,前三季度增加2.65万亿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贷款余额8.32万亿元,前三季度增加6620亿元;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贷款余额5.01万亿元,前三季度增加6204亿元 [2] - 分行业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8.74万亿元,前三季度增加7568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7.91万亿元,前三季度增加9012亿元 [2] 绿色债券市场 - 2025年上半年全球GSS+债券发行总额5558亿美元,同比上升17%,其中绿色债券占比61% [3] - 2025年上半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量达483亿美元,位居全球首位,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三大发行币种,占比8% [3] - 中国农业银行2月发行600亿元人民币绿色债券,为境内发行人单笔规模最大;中国于4月首次发行总额60亿元人民币主权绿色债券 [3] 绿色金融创新试点 - 国家外汇管理局厦门市分局率先启动绿色外债业务试点,首日6家银行为8家企业办理绿色外债登记业务,金额合计1154万美元 [4] - 建设银行呼伦贝尔分行发放全国首笔肉类“碳标签”挂钩贷款1.5亿元,贷款利率在LPR基础上下浮89个基点,预计每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133.5万元 [7] - 徽商银行宿州分行向当地一家大型水泥企业发放260万元转型金融贷款,企业计划至2035年末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较2023年下降18.9% [8]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 上周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最高价55.67元/吨,最低价51.21元/吨,收盘价较上一周五上涨4.77% [5] - 上周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7,627,302吨,总成交额346,456,117.33元 [5] - 截至2025年10月24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749,024,596吨,累计成交额50,826,698,555.21元 [6] ESG与区域绿色金融发展 - 佛山市发布2025年度国内首份地区级上市公司ESG发展研究报告,系统梳理了佛山上市公司ESG治理现状、披露水平与提升路径 [9] - 呼伦贝尔市2025年6月发布《产品碳标签核算细则》,9月率先完成肉类“碳标签”认证 [7] - 安徽省作为建材行业转型金融试点省份,宿州分行联合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企业转型方案进行认证 [8]
绿标委发布绿债与绿金目录衔接机制安排|绿色金融周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3 18:48
绿色金融标准与政策 - 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发布《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与《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的衔接安排 明确存续期债券适用21版目录 新发行或变更项目适用25版目录 [2] - 目录衔接机制的发布被视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的细化落地 有助于统一标准体系和成熟项目评估框架 释放绿色债券市场更高质量的发展潜力 [2] 绿色债券市场动态 - 截至2025年上半年 全国境内贴标绿色债券存续1,142只 规模达19,250.54亿元 投向绿债1,323只 规模21,864.74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约17%和13% [3] - 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主要投向清洁能源、绿色基础设施升级、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 [3] - 2025年贴标绿色债券预计年均减排二氧化碳约1.41亿吨 节能1,506万吨标准煤 节水6,374万吨 生态减排效益显著 [3] - 绿色债券正由清洁能源领域向城市基础设施、产业低碳改造等更广领域延伸 生态与经济协同效益增强 [3] 全国碳市场交易情况 - 上周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最高价59.30元/吨 最低价57.90元/吨 收盘价较前一周上涨0.45% [4] - 上周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1,221,263吨 总成交额67,860,590.40元 其中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721,263吨 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500,000吨 [4][5] - 2025年1月1日至10月10日 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99,320,065吨 成交额6,865,222,847.22元 [6] - 截至2025年10月10日 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729,588,729吨 累计成交额49,897,949,950.73元 [6] 地方绿色金融创新实践 - 江苏省首单有色行业转型金融银团贷款落地 工商银行泰州分行向格林美(江苏)钴业发放6157万元贷款 引入绩效激励机制 企业根据碳减排绩效可享受利率优惠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碳排放量降低不低于3% [7][8] - 福建省首笔商业保理ESG挂钩贷款落地 厦门国贸集团下属金海峡保理与兴业银行合作 贷款利率与授信主体ESG表现挂钩 以粤港澳大湾区钢铁企业废钢采购应收账款为底层资产 [8] - 天津滨海农商银行落地京津冀首笔“转型金融+碳足迹”双认证贷款 为天津渤化化工发展有限公司发放5000万元贷款 通过碳足迹挂钩利率机制 以产品碳减排成效决定利率优惠 [8][9] - 兴业银行天津分行发放天津市首笔500万元“气候贷” 用于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将企业气候风险评估结果与贷款利率挂钩 [10]
天津经开区:增“绿”聚“能”全方位低碳转型
中国化工报· 2025-09-15 11:27
在"双碳"战略实施进程中,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天津经开区)近期传来捷报——成功入选国家发 展改革委碳达峰试点名单,成为天津市首个获此殊荣的园区。这是继获评首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示范 区50强后,天津经开区在绿色发展领域斩获的又一殊荣。 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经开区之一,天津经开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从在国内经开区中 率先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到系统推进产业、能源、管理、基础设施等全方位低碳转型,形成了一系列 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模式,现已成为全国绿色认证数量最多的工业园区。 确立"1+N+X"减碳思路 早在2009年,天津经开区就启动低碳经济研究,成为全国最早探索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开发区。2020 年国家提出"双碳"目标后,天津经开区低碳发展进入战略升级期,确立了"1+N+X"的减碳思路,即1份 指导性方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碳达峰实施方案》;"N"个若干重点领域的协同减碳行动,包括制造 业低碳发展、能源低碳转型、城市更新碳达峰、绿色低碳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助力碳达峰、深度参与国 际合作、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七大领域;"X"指打造若干重点项目,支撑实现减碳目标。绿色低碳和经济 发展相辅相成,从而实 ...
五大行动点燃发展引擎江苏金融“五篇大文章”落子有声
新华日报· 2025-09-12 07:21
核心观点 - 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发布行动方案 明确金融支持五大重点领域发展目标及实施路径 提出21条具体举措 旨在提升融资可得性和服务适配度 健全管理机制和考核体系 [1][2] 政策框架与目标 - 制定2027年发展目标 要求金融五大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提升重大战略和薄弱环节融资可得性 完善江苏特色管理机制和考核体系 [1] - 开展五大专项行动 包括科技金融创新发展 绿色金融提质增效 普惠金融增量扩面 养老金融护航发展 数字金融赋能提升 [2] - 推出21条具体措施 涉及财政代偿补偿支持 创新药品报销 抗量子密码技术应用等 增强金融支持力度和专业化水平 [2] 科技金融专项措施 - 强化股贷债保联动 重点支持首贷信用贷及中长期贷款 构建概念验证至信贷服务全链条支持机制 [3] - 提升科技企业金融产品适配性 加大投贷联动推广 用好并购贷款试点政策 组建科技金融联盟 [3] - 优化并购贷款条件 贷款占交易价款比例上限由60%提高到80% 贷款期限由7年延长到10年 支持科技企业产业整合 [3] 绿色转型与普惠金融 - 创新转型金融产品 引入贷款利率激励机制 企业转型效果达良好可下调20个基点 已投放转型贷款超20亿元 [4] - 建立转型融资主体库 推动企业入库并公示 接受社会监督 [4] - 建设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中心 禁止一刀切信贷政策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支持 [4][5] 平台建设与成效 - 开发人才金融 绿色金融 蓝色金融 乡村振兴金融等子板块 设立普惠金融风险补偿基金专板 [5] - 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注册用户超201万户 入驻金融机构536家 发布金融产品3271项 [5] - 累计帮助48.53万户中小微企业获得授信6.49万亿元 [5]
一个深耕本土的增长样本:浙商银行“深耕浙江”战略观察
钛媒体APP· 2025-09-10 13:58
核心战略与定位 - 浙商银行自2022年起确立并坚定执行"深耕浙江"首要战略 将总部设在浙江的区位优势转化为业务竞争力 [2][3] - 该战略将银行的商业目标与区域金融赋能深度绑定 旨在服务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2][3] 区域业务表现 - 截至2025年6月末 浙江省内存款总额突破6102亿元 省内融资服务总量达1.12万亿元 [2] - 2025年上半年新增省内融资投放985亿元 超2024年全年增量 [2] - 过去三年浙江省内业务营收较2021年增长25.5% 持续压降存款付息率 [4] - 省内民营经济贷款达2834亿元 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48% [5] 政府与企业合作 - 实现与浙江全部11个地级市政府战略合作全覆盖 区县合作覆盖率近60% [4] - 近三年省内公司授信客户数量增长66% 对省市属国企及浙商百强企业基本实现合作全覆盖 [4] - 优质上市公司合作率较三年前提升20个百分点 [4] 普惠金融与零售业务 - 三年内普惠小微客户数量增长31% 新增普惠小微贷款445亿元 增量保持股份制同业第一 [5] - 省内私人银行客户超7000户 零售价值客户(月日均AUM20万以上)达26.4万户 占全行近半数 [5] 科技创新金融服务 - 服务科技型企业超3.46万户 融资余额超4400亿元 服务高层次人才超4100户 [7] - 浙江省内服务科技型企业超1.3万户 融资余额超1200亿元 服务高层次人才超1800户 [7] - 首批发行科技创新债券50亿元 [7] 产业生态赋能 - 推出"'10+N'小微园区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覆盖企业全周期需求 [7] - 与万洋集团合作覆盖全国133个产业园 累计服务超2000户企业 发放贷款逾180亿元 [8] - 创新设计与企业"碳强度"挂钩的转型金融贷款 通过利率优惠激励企业绿色改造 [8] 战略升级计划 - 启动新一轮"深耕浙江"三年行动(2025-2027年) 聚焦科技金融和支持新型工业化 [3] - 制定新增融资总量、客群基础、存款规模"三个倍增"目标 [5] - 出台《支持浙江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十五条举措》 在更高维度助力制造业发展 [5]
金融见证千里江山的绿色蝶变
金融时报· 2025-08-15 09:24
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 截至2023年6月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达42.39万亿元人民币 较年初增长14.4% [2] - 试点地区截至2025年5月末落地转型贷款约550亿元人民币 [6] - 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激励银行业支持碳减排项目 [7] 金融机构实践案例 - 建设银行广西分行投放28亿元绿色贷款支持河池有色金属企业循环水处理系统 工业用水回用率达95.79% [2] - 农业银行浙江分行通过"转型金融贷"向铝业企业提供1.3亿元贷款 预计使碳排放强度较2024年下降15%以上 [4] - 天津银行向荣程钢铁集团投放1亿元转型金融贷款 系该行首笔转型金融业务 [5] - 上海银行获得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 用于支持能源中心低碳转型项目 [7] 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 - 中国银行作为联席全球协调人协助财政部发行60亿元人民币绿色主权债券 系中国首次发行人民币绿色主权债券 [3] - 民生银行在武汉推出全国首个个人碳普惠减排量抵扣贷款利息闭环 碳减排量按1000克=2元标准兑换利息红包 [8] - 武汉市"武碳江湖"平台涵盖绿色出行/垃圾分类/低碳用电等11类低碳场景 [8] 政策与标准建设 - 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制定钢铁/煤电/建材/农业四大行业转型金融标准 已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 [5] - 转型金融债券及贷款等工具获多家银行推广应用 [6]
为高碳行业转型“增绿添金”
金融时报· 2025-08-11 09:15
转型金融作用与定位 - 转型金融连接传统产业与绿色发展 破解高碳行业资金困境和技术瓶颈 为钢铁 水泥 化工等行业绿色升级提供保障 [1] - 邮储银行落实国家双碳目标 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和服务模式支持高碳行业转型 首批3笔标志性业务已落地 [1] 航空业转型案例 - 邮储银行上海分行为吉祥航空发放2.9亿元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 以客运航空机队吨公里二氧化碳排放数值作为绩效指标 给予优惠利率激励减排 [2] - 贷款资金专项用于采购燃油效率更高机型 优化运行环节降低飞行能耗 应用可持续航空燃料 预计2025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6万吨 [2] - 第三方机构在存续期间监测绩效 未达标将上调利率 [2] 焦化行业转型案例 - 邮储银行山西省分行为金鼎钢铁集团煤焦化发放1亿元转型金融贷款 系银行业首笔焦化行业主体转型流贷业务 [3] - 企业焦炭产能724万吨 拥有国内最先进炼焦装置 邮储银行选取单位产品能耗强度作为利率挂钩指标引导降碳 [3] - 贷款支持焦炉煤气综合利用 智能化数字化改造 环保技术改造 预计2025年减少6055吨二氧化碳排放 [4] 水泥行业转型案例 - 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为池州海螺水泥发放3000万元转型金融贷款 系邮储银行水泥行业首单转型金融业务 [5] - 企业位于国家级湿地保护区 系特大型熟料生产基地 转型面临生产技术 资金 生态保护等多重压力 [6] - 4亿元授信支持生产能效升级 治污技术革新和节能工艺研发 通过全封闭式生产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降低碳排放强度 [6] 邮储银行转型金融战略 - 采用国家标准加地方标准多元模式 为不同行业 地区和发展阶段企业打造专属转型服务 [7] - 持续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流向碳减排关键领域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7]
在助企纾困实践中 书写基层央行答卷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5
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银行兴安盟分行以金融助企纾困为主线 通过机制建设 平台搭建 服务创新和优化 将金融资源精准导向市场主体 在政策落地 银企对接 首贷突破及就业保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1] 机制建设 - 开展5次一对一政策辅导 打通货币政策传导中梗阻 构建政策传导链条 [2] - 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和非法人金融机构再贴现双破零 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1.59亿元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农牧产业主体节约利息支出超300万元 [2] - 建立县域金融政策传导和金融服务网络 实现辖内6个旗县市服务全覆盖 [2] - 与13个部门建立协调机制 制定实施方案和落实举措 通过任务认领与定期调度推动政策落地 [2] 银企对接 - 搭建政银企对接服务体系 转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对接 [3] -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 走访16家民营小微企业 现场协调解决8项融资诉求 指导发放贷款2780万元 [3] - 联合6部门召开5次对接会和协调会 采用信贷产品宣介加企业需求发布加现场洽谈签约模式 [3] - 指导金融机构为17家民营小微企业量身定制融资方案 获得1.62亿元贷款支持 [3] 产品创新 - 中国银行乌兰浩特分行为京科发电发放2000万元煤耗利率挂钩贷 系煤电行业转型金融标准试用后首笔转型金融贷款 [4] - 建设银行兴安分行为乌兰浩特中蒙制药发放2000万元科技兴蒙贷 系全盟首笔该类信用贷款 [4] - 推动创新服务多点开花 推出养老易贷 取水贷 农畜贷等产品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并激活地区经济新动能 [4] 就业支持 - 将创业担保贷款作为稳岗扩岗重要抓手 面向小微企业 大学生 退役军人 新市民等重点群体优化金融服务 [5] - 蒙商银行突泉支行3日内为瑞翔肥业发放35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 支持农资储备并稳定12户农户就业 [6] - 邮储银行兴安盟分行与就业服务中心深化政银协同 提升金融稳就业保民生的含金量 [6] - 2025年上半年金融机构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641万元 贷款余额达1.68亿元 构建企业发展-岗位增加-群众增收良性循环 [6]
广东累计发放转型金融贷款33.6亿元
快讯· 2025-07-21 16:41
从提供转型金融服务的主体看,既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又有广东本地中小法人金融 机构;从金融服务品种看,既有项目贷款,又有流动资金贷款和票据融资。(智通财经记者 曾令俊) 7月21日,智通财经记者从2025年上半年广东省金融运行形势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截至目前,广东金 融机构累计发放符合转型金融标准的转型贷款共39笔,发放贷款金额33.6亿元,覆盖水泥、玻璃、陶 瓷、钢铁、铝业、化工、水上运输等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