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式双臂AlphaBot(爱宝)系列机器人
搜索文档
人形机器人大单频现 “进厂打工”拥抱应用场景
证券时报· 2025-10-29 02:23
行业订单动态 - 近期多家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披露大额订单,买家以制造业企业为主,产品落地场景多为工业领域 [1] -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7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官宣斩获超亿元或千台以上订单 [2] - 10月,优必选宣布旗下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全年已获得超6.3亿元订单;智元精灵G2机器人拿下龙旗科技数亿元订单;原力无限签下2.6亿元订单;松延动力今年上半年已斩获超2000台商业化订单,合同总额预计突破1亿元 [2] - 9月,星尘智能与仙工智能达成人形机器人千台级订单战略合作,订单金额约5亿元;智平方与深圳慧智物联达成战略合作,未来三年部署逾1000台具身智能机器人,合作订单金额接近5亿元 [2] 主要应用场景 - 订单背后的买家多为制造业领域企业,其次为高校、政府单位,产品落地以工业场景为主,高校科研、文娱导览场景其次,此外还有商业销售、仓储物流、交通疏导等场景 [2] - 智元精灵G2前期将重点应用于平板产线,实现消费电子组装制造场景的批量落地 [3] - 智平方轮式双臂AlphaBot系列机器人将进入惠科全球生产基地,覆盖仓储物流、上下物料、零部件装配到质检测试等全流程 [3] - 优必选今年有多笔订单来自车企,例如东风柳汽宣布在其汽车制造工厂内部署20台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 [3] - 宇树科技的订单以B端为主,包括科研类高校、政府以及企业,企业方面涵盖传媒、公共安全以及供应链企业等 [3] 当前发展阶段与核心目标 - 人形机器人"进厂"仅是第一步,目的在于连接真实场景数据,基于数据完成技术迭代与升级 [1] - 当前人形机器人的订单大多属于"试点验证"的性质,离"商业性价比"仍有差距 [1] - 人形机器人被引入工业场景,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真实场景数据,基于数据完成技术迭代与升级 [4] - 未来三年的竞争将是"真实场景闭环"的竞争,哪家公司的机器人能在更多真实的商业场景中部署、工作,并将作业数据反哺给模型、硬件进行迭代优化,就能构筑护城河 [5] 技术路径与形态争议 - 工厂是看重机器人的"解决方案",而非"人形"这一形态,业界对机器人上半身承担核心操作终端功能争议不大,争议主要集中在下半身移动方式是双足还是轮式 [4] - 轮式机器人优势是成本低、稳定性强,但双足人形机器人因资金涌入多、产业链趋于成熟,成本下降幅度比轮式更快,目前部分双足机器人成本已与轮式接近,且稳定性提升速度极快 [5] - 足式机器人与轮式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定位不同,轮式机器人在地面平整、通过性强的工厂更有优势,其续航长、稳定性高、成本低;足式人形机器人则在通过性差的环境中更适配 [5] 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业内人士认为,以人形机器人目前的能力,尚不足以处理多种通用任务,且在量产、技术、场景等方面还有不少障碍要跨越 [6] - 国内人形机器人厂商存在品控鸿沟、量产瓶颈、人才缺口以及伦理鸿沟等四大堵点 [6] - 高性能核心零部件的规模化、一致性供给对精度、力矩、寿命要求极高,小批量试制与大规模量产之间存在巨大的品控鸿沟 [6] - 系统集成与测试的复杂度带来挑战,上千个零部件组成的动态系统,其标定、调试、整机老化测试和故障诊断体系尚未成熟,导致交付周期长、后期维护成本高 [6] - 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共性瓶颈是场景的必要性不够,导致"场景—销量—成本"的良性循环无法实现,缺乏场景也导致行业缺乏数据迭代支撑,产品迭代速度慢,无法完成商业闭环 [6] - 技术层面可靠性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在精密装配领域,灵巧手需提升精细操作能力,涵盖抓取等基础技能及识别定位能力;产线对效率要求严苛,机器人速度达标的难度极大 [7] - 特斯拉Optimus因手部技术瓶颈,可能将第三代人形机器人设计定型发布时间延期至明年 [6] - 优必选指出数据、模型适配与产线效率是人形机器人落地工厂的瓶颈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