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元精灵G2
搜索文档
2025年头部企业累计订单超24亿,订单已破2万台,T链确定性或没国产人形高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1-22 17:47
美国供应链动态与特斯拉目标调整 - 特斯拉已决定停止与中国供应商合作生产其在美国制造的汽车,并替换部分中国制造的零部件[1] - 特斯拉将其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年产目标从5000台下调至2000台[1] - 美国供应链脱钩策略被证明不切实际,例如纯美国供应链制造的K-ScaleLabs成立仅18个月就宣布倒闭[1] 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订单与交付进展 - 行业已进入拼大单阶段,截至目前已有8家企业官宣斩获超亿元或千台以上订单,2025年头部企业累计订单额高达24亿元[3] - 在订单刺激下,部分国内头部企业2025年销售规划在千台量级,预计2026至2027年达到上万台的出货量目标[3] - 部分C端销售页面标注预计交付时间,如“预计2026年5月有货”、“首批2026年3月开始交付”[3] - 智元机器人最大金额订单来自中国移动,金额达7800万元共约200台,另获具身智能训练场建设订单7000万元,以及富临精工数千万元近百台订单和龙旗科技数亿元框架订单,预计2025年目标出货量达3000-5000台[6] - 优必选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累计订单金额已突破8亿元,包括近亿元全球最大单笔订单、2.5亿元采购合同、超3200万元合同及1.26亿元项目,预计2025年交付约500台[8] - 加速进化公司2025年上半年交付数百台,截至11月出货量已超700台,2026年产能有望提升至数万台[8] - 乐聚获得上亿元订单,包括8000万元北京石景山项目,全年交付量预计达千台级[9] - 越疆机器人获瑞德丰精密8050万元合同,蓝思科技承诺2025年采购1000台[9] - 星动纪元总订单额破5亿元,物流行业最大单笔订单近五千万元[11] - 傅利叶智能已交付百余台人形机器人[11] - 星尘智能与仙工智能达成千台级订单战略合作,并与金马游乐计划两年内向文旅场景提供千台级产品[11] - 智平方与惠科股份计划未来三年内部署超1000台机器人[11] - 众擎机器人未来3年将交付不少于2000台具身智能机器人[13] - 逐际动力多形态双足机器人获批量订单,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完成量产准备[13] - 京东物流宣布未来5年采购300万台机器人、100万台无人车和10万架无人机[13] - 中信建投研报认为2025年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全年行业出货量在万台量级[14] 产品价格趋势与成本控制 - 宇树科技G1售价9.9万元,Unitree R1售价仅3.99万元,打破高端机器人数十万定价惯例[15] - 加速进化公司发布BoosterK1,首批100台价格降至2.99万元[17] - 松延动力发布售价仅9998元的“小布米”,上架一小时订单破100台,两天内首批500台售罄,上半年已获超2000台商业化订单,合同总额破1亿元[17] - 通过核心部件高度自研、提高国产化率及使用复合材料实现成本控制[19] - 中信建投认为未来人形机器人整机成本可能在8万元左右甚至更低[19] - 有专家预测今年会有企业把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价格降到五万元区间[20] - 到2030年工业场景需求量预计达326.3万台,家庭与商用场景达59.3万台,市场规模有望达上千亿元[23] 应用场景与市场路径 - 数采中心、商场导购、酒店服务等商用场景成为首选试验田,完成验证后向工业制造领域纵深发展[13] - 更现实的路径是先聚焦于单一或有限的核心功能,如儿童教育娱乐、老年陪伴或家庭安防[22] - 厂商需在成本、性能、可靠性和实用性之间找到平衡点,竞争关键从价格转向价值[23]
星源智T5域控制器亮相百度大会 赋能智元精灵G2开启机器人新纪元
证券日报网· 2025-11-13 14:11
产品发布与性能 - 星源智公司在百度世界大会2025上展示了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大小脑域控制器T5 [1] - T5域控制器集超大算力、低功耗与高性能于一体,搭载NVIDIA最新JetsonThor处理器,算力高达2070TFLOPS [1] - 该产品具备大型Transformer模型加速能力,广泛支持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等先进算法,可满足机器人在实时感知、智能决策与精准控制方面的需求 [1] 商业合作与应用 - 智元机器人与星源智公司已达成深度合作并联合参展 [1] - 搭载T5控制器的新一代工业级交互具身作业机器人智元精灵G2于今年10月份发布,并在展台同步亮相 [1] 公司背景与技术实力 - 星源智机器人公司由北京智源研究院孵化,致力于实现多模态空间智能,构建物理世界的通用具身大脑 [1] - 公司拥有世界领先的具身多模态大模型能力和空间智能能力,打造了内涵极为丰富的具身技术栈 [1] - 技术栈包括物理世界的多模态感知与数字化重建、多模态具身世界模型、机器人本体的运动控制、用于感知规划、决策、导航、操作的各类具身基础大模型、软硬一体的端侧具身系统等 [1]
小鹏IRON“脱皮证非人”、字节豪掷800多亿,人形机器人竞争太激烈啦
36氪· 2025-11-07 15:41
行业融资与市场热度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总额突破140亿元,其中中国企业融资额达84亿元,占比高达60%,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4] - 今年以来,国产机器人订单合计超30亿元,对应近2万人形机器人本体[4] - 字节跳动正以月薪12万招聘人形机器人专家,并传出今年将投入1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54.5亿元)开发AI芯片[2] - 优必选作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在港股的支持已超过600亿元[18] 主要参与者与技术进展:小鹏汽车 - 小鹏最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的步态逼真自然,其核心在于“大脑”系统,包含物理世界大模型和3颗自研的图灵芯片[6][8] - 小鹏图灵芯片于2024年8月23日流片成功,3颗芯片组成的系统总算力高达2250 TOPS,是支撑机器人“全身智能”的核心算力单元[8] - IRON机器人全身共有60个关节和200个自由度,双手具备15个自由度,可灵活操控物体[8] 主要参与者与技术进展:宇树科技 - 宇树科技发布人形机器人Unitree H2,具备走秀、跳舞、会功夫的能力,并拥有仿生人脸[8] - H2机器人身高180厘米,采用宽肩窄腰设计,全身共有31个自由度,在商业化通用型定位下实现了动作流畅性与系统可靠性的平衡[10] 主要参与者与技术进展:银河通用与智元机器人 - 银河通用的Galbot机器人已在零售场景(如北京海淀中关村的小卖部)担任售货员,其亮点在于泛化能力强,拥有一套自研的端到端具身智能大模型[12][14] - Galbot搭载的GraspVLA是全球首个端到端具身抓取基础大模型,GroceryVLA则专为零售场景优化,能在紧密货架上实现跨形态抓取[14] - 智元机器人的精灵G2是工业级交互式具身作业机器人,已应用于汽车零部件生产车间,完成安全带锁芯压紧、物料搬运等操作,并能在一小时内学会内存条插接等精密任务[14][15] - 精灵G2在物流分拣场景中可用于包裹供包上料,能适配95%以上的工厂地面,并具备在博物馆等场景进行讲解的交互能力[15][16] 主要参与者与技术进展:字节跳动 - 字节跳动在具身智能领域早有布局,其机器人团队于2023年7月归入AI Lab,并于2025年4月整体并入Seed大模型体系,成立Seed Robotics[21][24] - 公司在技术层面密集发布多项成果,包括2023年11月与清华大学联合发布的RoboFlamingo、2024年10月的GR-2模型、以及2025年7月的Seed GR-3模型和Robix模型,共同组成机器人“大脑矩阵”[21] - 在“身体”层面,字节于2025年7月推出拥有20个自由度的灵巧手ByteDexter,并通过投资宇树科技、星尘智能等企业形成完整闭环[22] 主要参与者与技术进展:阿里巴巴 - 阿里巴巴通义千问团队已成立具身智能专项小组,其多模态模型正向具备长时序推理能力的“基础智能体”演进[25] - 阿里云在2024年9月宣布与英伟达在Physical AI(物理AI)领域合作,结合“算力大脑”与“仿真肌肉”[26] - 蚂蚁集团旗下的灵波科技已推出人形机器人Robbyant-R1,具备多模态感知与交互能力,可胜任导览讲解、药品分拣等任务,并已在部分场景试点[26] 主要参与者与技术进展:京东 - 京东自2024年5月起密集投资智元机器人、千寻智能、逐际动力等多家公司,覆盖从机器人本体到大脑模型的完整产业链[27] - 公司发布自有具身智能品牌JoyInside,主打高情商对话体验与多场景适配,已被数十家品牌接入[27] - 京东宣布“智能机器人产业加速计划”,未来三年将投入超百亿资源,目标扶持100个机器人品牌年成交额破10亿元[27] 主要参与者与技术进展:百度 - 百度与优必选合作,其人形机器人Walker S通过百度智能云千帆AppBuilder平台接入文心大模型,实现任务规划与执行[28] - 公司还投资了智元机器人,双方基于“灵犀”平台共建可二次开发的人形机器人底座[28] 主要参与者与技术进展:腾讯 - 腾讯早在2018年成立Robotics X实验室,先后推出多模态四足机器人、轮腿式机器人、灵巧手等原型机[29] - 2024年9月,实验室公布人居环境机器人“小五”,能在真实家庭环境中完成行走、搬运、取物等任务[29] - 2025年3月,腾讯领投智元机器人B轮融资,估值约150亿元;7月,其Robotics X实验室与越疆机器人联合发布国内首个模块化具身智能平台Tairos[31] 主要参与者与技术进展:小米 - 小米通过自研与投资构建生态,其网红机器狗“铁蛋”将成本拉至万元级,仅为波士顿动力同类产品的1/60[32] - 公司于2022年发布首代人形机器人CyberOne,二代产品集成灵巧手与强化运动控制,第三代产品已完成美术著作权登记,业内推测将主攻轻量化与成本控制[32] - 小米计划五年投资20亿元在亦庄建设仿人机器人研发与制造基地,并联合优必选等共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出“天工”机器人[34] - 公司通过旗下基金累计投资近50家具身智能企业,金额超150亿元,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系统与应用场景[34][36] 主要参与者与技术进展:车企与其他 - 除小鹏外,长安汽车与海尔共建“人车家”生态,上汽联合逐际动力成立具身智能实验室,比亚迪则与港科大共研具身智能大模型[37] - 小米通过顺为资本等机构投资了宇树科技、千寻智能、斯坦德机器人、隆深机器人、小雨智造、首形科技、法奥机器人等一系列产业链公司[36]
小鹏IRON“脱皮证非人”、字节豪掷800多亿,人形机器人竞争太激烈啦!
AI前线· 2025-11-07 14:41
行业融资与市场热度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总额突破140亿元,其中中国企业占比高达60%,融资额达84亿元,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6] - 今年以来,国产机器人订单合计超30亿元,对应近2万人形机器人本体[7] - 字节跳动正以月薪12万的高薪招聘人形机器人专家,并传出今年将豪掷1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54.5亿元)开发AI芯片[3] - 优必选作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在港股的市值已超过600亿元[26] 主要公司技术进展 - 小鹏最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步态逼真,其“大脑”具备物理世界大模型和3颗自研图灵芯片,总算力高达2250 TOPS,全身共有60个关节和200个自由度[9][11] - 宇树科技发布的Unitree H2机器人身高180厘米,全身有31个自由度,具备舞蹈、武术等动作能力,并拥有仿生人脸[12][14] - 银河通用的Galbot机器人拥有强大的泛化能力,其自研的GraspVLA是全球首个端到端具身抓取基础大模型,可在紧密货架的零售场景中自主识别并抓取商品[16][17][19] - 智元机器人的精灵G2是工业级交互式具身作业机器人,在汽车零部件生产车间完成精密操作,并能在物流分拣场景中适配95%以上的工厂地面[20][21][23] 互联网巨头布局 - 字节跳动在具身智能领域早有布局,其机器人团队于2023年7月归入AI Lab,并在两年内密集推出RoboFlamingo、GR-2、Seed GR-3、Robix等一系列模型,还推出了拥有20个自由度的灵巧手ByteDexter[28][29][30][32] - 阿里通义千问团队已成立具身智能专项小组,其多模态模型正向具备长时序推理能力的“基础智能体”演进,阿里云还与英伟达在Physical AI领域展开合作,蚂蚁集团旗下的灵波科技已推出人形机器人Robbyant-R1[33][35][36] - 京东通过投资智元机器人、千寻智能、逐际动力等多家公司覆盖完整产业链,并发布自有具身智能品牌JoyInside和“智能机器人产业加速计划”,宣布未来三年投入超百亿资源[37] - 百度与优必选合作,其人形机器人Walker S通过百度智能云千帆AppBuilder平台接入文心大模型,百度还投资了智元机器人,双方基于“灵犀”平台共建机器人底座[38][39][40] - 腾讯早在2018年就成立Robotics X实验室,2024年9月公布其人居环境机器人“小五”,2025年领投智元机器人B轮融资,并与越疆机器人联合发布国内首个模块化具身智能平台Tairos[41][43] 科技公司与车企动态 - 小米通过自研与投资构建生态,其网红机器狗“铁蛋”将成本拉至万元级,并已发布两代人形机器人CyberOne,第三代产品主攻轻量化与成本控制,公司计划五年投资20亿元建设研发制造基地,并通过旗下基金累计投资近50家企业,金额超150亿元[45][46][47][50] - 除小鹏外,长安汽车与海尔共建“人车家”生态,上汽联合逐际动力成立具身智能实验室,比亚迪则与港科大共研具身智能大模型[54]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由小米机器人、优必选、京城机电等共同持股成立,小米机器人、优必选和京城机电持股均占比28.57%[53]
2025年第43周:数码家电行业周度市场观察
艾瑞咨询· 2025-11-05 08:07
AI旅行助手 - 2025年十一假期AI旅行助手崛起,通义千问、携程AI和豆包等助手在交通、住宿和景点规划上表现优异,但存在餐饮推荐不全、时间安排不合理等不足 [3] - AI助手通过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提供个性化服务,商业潜力体现在交易闭环、数据驱动推荐和内容运营上,但实现规模化变现仍需时间 [3] AI+游戏 - 生成式AI在游戏领域应用快速增长,Steam平台上相关游戏数量激增800%,预计今年新上市游戏中占比达20% [4] - 腾讯、网易等头部公司加速布局,构建技术中台与垂类模型,AI已融入游戏研发、运营全链路,推动行业向“AI原生游戏”转型 [4] - AI游戏分为增强型、辅助开发型、研究型和策略型四种,但高阶AI原生游戏仍面临内容深度不足、交互门槛高等挑战 [4] 国产手术机器人 - 国产手术机器人快速崛起,2024年国产腔镜机器人市占率达48.89%,骨科、神经外科等领域国产化率显著提升 [5] - 价格优势(国产设备较进口低30%-40%)和政策支持(医保覆盖28省市)加速替代进程,但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技术差距及同质化竞争仍是挑战 [5] - 企业通过5G远程手术、AI融合及“设备+耗材+服务”模式创新突围,如精锋医疗、天智航等品牌表现亮眼 [5] 智能卫浴 - 2025年智能马桶推动卫浴体验升级,在“以旧换新”政策、智能马桶CCC强制认证和“好房子”建设推动下,行业迎来市场扩容与结构升级 [6] - 京东数据显示智能卫浴品类同比增长超30%,恒洁、箭牌、松下等企业销量显著增长,企业聚焦健康、舒适、智能化技术 [6] - AI技术成为新热点,恒洁、九牧等企业探索AI融合应用,但行业仍面临用户认知不足、服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6] 家电国补政策 - 第四季度3000亿元中央资金全部下达,与“双11”叠加刺激消费,但家电市场增长乏力,政策边际效应递减 [7] - 2025年国补可能关停,需求透支与价格预期改变将影响空调、冰箱等品类销量,企业需转向产品价值、服务创新和技术升级 [7] AI娱乐应用 - 好莱坞经纪公司计划签约AI女演员Tilly Norwood引发行业震动,遭到好莱坞强烈反对,演员工会批评其未经授权使用演员数据训练AI [8] - 2025年全球智能陪伴市场快速发展,预计2030年规模突破1400亿美元,中国和新加坡成为关键市场 [9] AI硬件设备 - AI眼镜市场经历快速增长与高退货率的矛盾局面,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出货量同比增长54.9%,中国市场增长145.5%,但退货率高达30%-50% [11] - 两轮电动车行业经历智能化变革,AI技术融入传统车身,提升骑行体验,九号、雅迪等通过智能开锁、障碍识别、健康监测等功能推动行业升级 [15] - AI玩具结合IP与AI功能,兼具陪伴、教育和娱乐属性,跃然创新凭借奥特曼等IP授权完成2亿元融资,毛利可达50%-90% [17] AI医疗 - 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AI+医疗在精准诊疗、健康管理等场景加速落地,市场规模预计2032年达700亿美元 [16] - 东软集团推出“添翼2.0”解决方案,通过数据治理和多模态应用,实现90%以上的诊断准确率,并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实践中显著提升效率 [16] 机器人行业 - 机器人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Figure AI推出新一代家务机器人,优必选、特斯联等企业通过联盟或开放平台整合资源,推动硬件与AI技术结合 [12] - 智元机器人发布新一代工业级交互式具身作业机器人智元精灵G2,具备26个自由度,支持多模态交互,已获龙齿科技、均胜集团数亿元订单 [21] - 云迹科技登陆港交所,成为“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第一股”,首日股价大涨49%,市值约100亿港元,2024年以6.3%市占率居国内第一 [23] 科技巨头动态 - OpenAI通过巨额订单与英伟达、AMD、Oracle等科技巨头合作,推动全球AI基建建设,形成闭环价值链,带动企业市值飙升 [20] - 台积电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331亿美元,环比增长10.1%,毛利率达59.5%,资本开支上调至400-420亿美元,7nm以下先进制程占比74% [28] - 字节跳动进军锂电产业,利用AI算法加速研发,与中科院合作缩短材料筛选周期,其业务需求推动自研电池降本30% [31] - 滴滴自动驾驶获得20亿元D轮融资,融资总额超100亿元,资金将用于AI研发和L4自动驾驶落地,采用“技术自研+整车合作+商业运营”模式 [32] 汽车行业智能化 - 奔驰2024年交付量同比下降7%,2025年上半年跌幅扩大至14%,与字节跳动深化合作,在新款纯电CLA车型中搭载“豆包”大模型 [24] - 赛力斯与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签署具身智能合作协议,聚焦汽车产业数智化升级,结合AI技术与场景应用,推动智能机器人发展 [25] 个人动态与投资 -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以4815.7亿元身家成为中国首富,持续押注AI,2024年投入达800亿元,推动大模型和AGI研究 [26] - 软银集团计划借款50亿美元用于投资OpenAI,并斥资53.73亿美元收购ABB机器人业务,以推进其“物理AI”战略 [27]
智元机器人真机强化学习技术投入验证性应用
证券日报· 2025-11-04 23:39
合作与技术落地 - 智元机器人与龙旗科技合作的验证性生产线成功落地真机强化学习技术 [1] - 智元精灵G2机器人已在消费电子验证性生产线上完成取料、送加工、放置产品等工序 [1] - 公司即将推出针对该生产线其他工序的应用案例,并正与多家企业进行洽谈 [1] 技术核心与优势 - 真机强化学习方案使机器人可在真实产线中自主学习并持续优化,新技能训练与稳定部署仅需数十分钟 [2] - 该方案在换线或流线调整时只需最小硬件改动,能显著提升柔性并压缩部署时间与成本 [2] - 测试数据显示该方案效率可实现指数级提升,并保持工业级稳定性与100%任务完成率 [2] - 真机强化学习技术是首次从学术论文走向工业应用 [2] 行业应用与前景 - 消费电子行业产品更新换代快,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学习功能可适配不同的生产要求,减轻生产线切换压力 [3] - 公司计划将解决方案打造成通用模板,从消费电子逐步扩展至汽车、家电、医疗等工业制造领域 [3] - 中信证券认为2025年将成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量产元年 [2] 战略合作与未来规划 - 智元机器人与龙旗科技达成深度战略合作,龙旗科技为全球智能产品ODM头部企业 [2] - 双方将基于本次成果持续推进技术迭代,推动真机强化学习在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更多精密制造场景的应用 [3] - 龙旗科技董事长认为该技术为构建新一代AI智造体系、巩固行业竞争优势提供了重要支撑 [3]
真的不是科幻!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啦!就是有点“小贵”……
证券时报网· 2025-10-29 11:10
行业订单动态 - 近期有7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官宣获得超亿元或千台以上订单,包括优必选、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等 [2] - 优必选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全年已获得超6.3亿元订单 [2] - 智元精灵G2机器人拿下龙旗科技数亿元订单,原力无限签下2.6亿元订单,松延动力上半年斩获超2000台商业化订单,合同总额预计突破1亿元 [2] - 星尘智能与仙工智能达成千台级订单合作,金额约5亿元;智平方与深圳慧智物联达成合作,未来三年部署逾1000台机器人,订单金额接近5亿元 [2] - 订单买家以制造业企业为主,其次为高校和政府单位 [2] 主要应用场景 - 产品落地场景以工业领域为主,例如智元精灵G2将应用于平板产线,实现消费电子组装制造场景的批量落地 [3] - 智平方机器人将进入惠科全球生产基地,覆盖仓储物流、上下物料、零部件装配到质检测试等全流程 [3] - 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在汽车制造工厂内部署 [3] - 宇树科技的买家包括科研类高校、政府以及传媒、公共安全及供应链企业等 [3] - 其他应用场景还包括高校科研、文娱导览、商业销售、仓储物流、交通疏导等 [2] 当前发展阶段与核心目标 - 人形机器人“进厂”仅是第一步,核心目的在于连接真实场景数据,基于数据完成技术迭代与升级 [1][4] - 行业认为人形机器人进入工业场景是B端先行的必经阶段,最终想象空间在于进入家庭 [4] - 工厂看重的是机器人的“解决方案”,而非“人形”形态本身 [4] - 未来三年的竞争将是“真实场景闭环”的竞争,关键在于机器人能否在真实商业场景中部署工作并将数据反哺迭代 [5] - 当前订单大多属于“试点验证”性质,离“商业性价比”仍有差距 [1][7] 技术路径与形态争议 - 业界对机器人上半身承担核心操作终端功能争议不大,争议主要集中在下半身移动方式是双足还是轮式 [4] - 轮式机器人优势在于成本低、稳定性强,但双足机器人因资金涌入和产业链成熟,成本下降幅度更快,部分双足机器人成本已与轮式接近且稳定性快速提升 [5] - 足式机器人在通过性差的环境中更适配,而轮式机器人在地面平整、通过性强的工厂更有优势 [5] 行业面临的挑战与瓶颈 - 行业存在品控鸿沟、量产瓶颈、人才缺口以及伦理鸿沟四大堵点 [6] - 高性能核心零部件的规模化、一致性供给存在挑战,小批量试制与大规模量产之间存在品控鸿沟 [6] - 系统集成与测试复杂度高,上千个零部件组成的动态系统其标定、调试、测试体系尚未成熟,导致交付周期长、维护成本高 [6] - 共性瓶颈是应用场景必要性不够,导致“场景—销量—成本”的良性循环无法实现,缺乏数据迭代支撑 [6] - 技术层面可靠性不足,例如在精密装配领域,灵巧手的精细操作能力和产线效率达标难度极大 [6][7] - 行业存在“技术突破前夜的正常泡沫”,风险在于部分企业可能无法跨越“工程化死亡谷” [7]
人形机器人大单频现 “进厂打工”拥抱应用场景
证券时报· 2025-10-29 02:23
行业订单动态 - 近期多家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披露大额订单,买家以制造业企业为主,产品落地场景多为工业领域 [1] -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7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官宣斩获超亿元或千台以上订单 [2] - 10月,优必选宣布旗下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全年已获得超6.3亿元订单;智元精灵G2机器人拿下龙旗科技数亿元订单;原力无限签下2.6亿元订单;松延动力今年上半年已斩获超2000台商业化订单,合同总额预计突破1亿元 [2] - 9月,星尘智能与仙工智能达成人形机器人千台级订单战略合作,订单金额约5亿元;智平方与深圳慧智物联达成战略合作,未来三年部署逾1000台具身智能机器人,合作订单金额接近5亿元 [2] 主要应用场景 - 订单背后的买家多为制造业领域企业,其次为高校、政府单位,产品落地以工业场景为主,高校科研、文娱导览场景其次,此外还有商业销售、仓储物流、交通疏导等场景 [2] - 智元精灵G2前期将重点应用于平板产线,实现消费电子组装制造场景的批量落地 [3] - 智平方轮式双臂AlphaBot系列机器人将进入惠科全球生产基地,覆盖仓储物流、上下物料、零部件装配到质检测试等全流程 [3] - 优必选今年有多笔订单来自车企,例如东风柳汽宣布在其汽车制造工厂内部署20台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 [3] - 宇树科技的订单以B端为主,包括科研类高校、政府以及企业,企业方面涵盖传媒、公共安全以及供应链企业等 [3] 当前发展阶段与核心目标 - 人形机器人"进厂"仅是第一步,目的在于连接真实场景数据,基于数据完成技术迭代与升级 [1] - 当前人形机器人的订单大多属于"试点验证"的性质,离"商业性价比"仍有差距 [1] - 人形机器人被引入工业场景,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真实场景数据,基于数据完成技术迭代与升级 [4] - 未来三年的竞争将是"真实场景闭环"的竞争,哪家公司的机器人能在更多真实的商业场景中部署、工作,并将作业数据反哺给模型、硬件进行迭代优化,就能构筑护城河 [5] 技术路径与形态争议 - 工厂是看重机器人的"解决方案",而非"人形"这一形态,业界对机器人上半身承担核心操作终端功能争议不大,争议主要集中在下半身移动方式是双足还是轮式 [4] - 轮式机器人优势是成本低、稳定性强,但双足人形机器人因资金涌入多、产业链趋于成熟,成本下降幅度比轮式更快,目前部分双足机器人成本已与轮式接近,且稳定性提升速度极快 [5] - 足式机器人与轮式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定位不同,轮式机器人在地面平整、通过性强的工厂更有优势,其续航长、稳定性高、成本低;足式人形机器人则在通过性差的环境中更适配 [5] 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业内人士认为,以人形机器人目前的能力,尚不足以处理多种通用任务,且在量产、技术、场景等方面还有不少障碍要跨越 [6] - 国内人形机器人厂商存在品控鸿沟、量产瓶颈、人才缺口以及伦理鸿沟等四大堵点 [6] - 高性能核心零部件的规模化、一致性供给对精度、力矩、寿命要求极高,小批量试制与大规模量产之间存在巨大的品控鸿沟 [6] - 系统集成与测试的复杂度带来挑战,上千个零部件组成的动态系统,其标定、调试、整机老化测试和故障诊断体系尚未成熟,导致交付周期长、后期维护成本高 [6] - 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共性瓶颈是场景的必要性不够,导致"场景—销量—成本"的良性循环无法实现,缺乏场景也导致行业缺乏数据迭代支撑,产品迭代速度慢,无法完成商业闭环 [6] - 技术层面可靠性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在精密装配领域,灵巧手需提升精细操作能力,涵盖抓取等基础技能及识别定位能力;产线对效率要求严苛,机器人速度达标的难度极大 [7] - 特斯拉Optimus因手部技术瓶颈,可能将第三代人形机器人设计定型发布时间延期至明年 [6] - 优必选指出数据、模型适配与产线效率是人形机器人落地工厂的瓶颈 [6]
具身智能落地第一件事,做什么?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27 17:00
全球具身智能发展格局 - 具身智能作为能思考、能感知、能行动的智能系统,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焦点 [1] - 美国凭借基础模型与算法创新优势,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支持体系,英伟达、英特尔、特斯拉等巨头以及Figure AI(估值390亿美元)、Skild AI、Physical Intelligence等新兴创企在感知-决策-执行闭环技术上取得突破 [1] - 中国依托全球最完整的机器人供应链体系,成为具身智能核心玩家,2025年前7个月发生投融资事件108起,公开融资规模超过271亿元,数量和金额均超2024年全年 [3] - 阿里、京东、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北汽、上汽等汽车巨头,美的、奇瑞、小米、亿嘉和、领益智造等制造企业先后切入具身智能赛道,推动产品商业化场景落地 [3] 产业发展的政策驱动 - 美国通过《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计划》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计划》等政策,试图确保其在具身智能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5] - 中国将具身智能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列为重点培育的未来产业之一,认作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技术引擎 [5] - 202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为技术迭代提供政策保障 [5] 技术路径与形态演进 - 行业形成两条明确产业路径:以场景需求为导向的实用主义设计,以及以"大小脑"作为评估作业能力的重要指标 [6] - 行业共识从"人形机器人是终极目标"转向"形态服务于功能"的多元视角,轮足式机器人凭借作业实用性开始与双足人形机器人并驾齐驱 [8] - 智元机器人指出未来机器人将依据场景分化为轮式、小尺寸人形、大尺寸人形等形态,长期并存且各有独特价值 [8] - 轮足具身智能通过"轮式移动平台+灵巧操作单元"组合,规避双足行走算法复杂性与成本压力,双腿BOM成本仅为双足机器人的十分之一,续航时间突破5小时,远超双足形态不足2小时的局限 [10] 商业化应用与订单进展 - 各类具身智能已可自主实现车身检测、物料分选、关节组装等工业制造作业,以及咖啡制作、药品拣选、超市开柜等商业结构化环境高效作业 [11] - 智元机器人新一代工业级交互式具身作业机器人智元精灵G2获得龙旗科技、均胜集团两个数亿元级别订单 [11] - 银河通用Galbot、星尘智能S1等产品进驻零售药房,完成药品抓取、货架补货等任务,验证商业价值 [11] - 双足具身智能借助遥操作在原料搬运、零件装配等工业场景及家庭场景中表现更好,也更容易拿到订单 [13] 核心技术:"大小脑"架构与双模式 - 2025年具身智能发展主线明确指向技术作业能力升级,核心突破口聚焦于"大小脑"智能决策系统迭代 [15] - "大脑"作为智能决策核心,依托多模态大模型实现环境理解与任务拆解,是全自主运行基础 [15] - "小脑"作为运动执行中枢,通过高精度控制算法与硬件协同完成动作落地,是遥操作基础 [15] - "全自主运行"与"远程遥操作"相结合的双模式架构成为平衡技术成熟度与商业应用需求的务实选择,为高风险作业提供安全冗余,并构建持续进化的数据飞轮 [17] - 双模式架构使"大脑"多模态融合能力与"小脑"技能可扩展性形成互补,让机器人摆脱场景专用局限 [19] 行业生态与未来展望 - 专家指出具身智能机器人从实验室迈向现实世界需经过大规模、多任务真实评测,以检验产品泛化与稳定性 [21] - 2025年第二届中关村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大赛全面升级,覆盖工业、家庭、安全等核心场景,设立模型能力挑战赛、场景应用赛、学术前沿与产业生态赛三大赛道 [22] - 赛事主办方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设计完备的基金对接、人才服务、空间入驻等配套政策,搭建"人才、技术、产品、资本"对接平台,推动产业化应用转化 [24] - 未来十年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将在轮式和足式两条路径上并行发展,从B端工业、商业场景逐步向康养、安防等领域渗透 [13]
工程机械持续回暖,智元发布精灵G2机器人 | 投研报告
中国能源网· 2025-10-27 09:53
工程机械行业销售数据 - 9月挖掘机销量为19858台,同比增长25.4% [1][2] - 挖掘机内销9249台,同比增长21.5%,出口10609台,同比增长29.0% [1][2] - 9月装载机销量10530台,同比增长30.50%,内销5051台增长25.58%,出口5479台增长35.30% [1][2] - 9月汽车起重机销量1561台,同比增长21.90%,增速转正,行业呈现全面回暖态势 [1][2]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展 - 智元发布新一代工业级交互式具身作业机器人精灵G2,具备多模态语音交互功能,适应多元场景复杂需求 [2] - 智元机器人同日开启与均胜电子签订的过亿元采购合同的首批交付商用,实现商业化落地 [2] 重点公司业绩与前景 - 日联科技上半年新签订单同比增长近一倍,收入同比增长38.34%,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8% [2] - 康斯特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2.24%、30.66%、36.2% [3][4] - 新锐股份上半年收入增长28.97%,剔除收购影响后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3.81%,扣非净利润增长26.80% [5] - 康斯特MEMS传感器正逐步导入生产,未来成长空间可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