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远程X7M醇氢电动搅拌车
icon
搜索文档
【快讯】每日快讯(2025年9月23日)
乘联分会· 2025-09-23 16:39
国内政策与行业标准 - 五部门联合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明确未来两年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目标设定在4%左右 并围绕汽车等行业升级需求研究提高产品和应用标准[7] - 市场监管总局修订发布《汽车租赁服务规范》国家标准 增加对汽车租赁网络平台的相关要求 采用技术手段防止恶意低价竞争和虚假广告等行为 新标准将于11月1日实施[8] - 郑州航空港区发布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措施 对年度销售收入首次达到5000万元 1亿元 5亿元 10亿元及以上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分别给予25万元 50万元 150万元 500万元一次性奖励[9] 企业合作与战略投资 - 东风汽车与华为联合创新实验室正式揭牌 重点围绕车载软件研发平台 辅助智能驾驶 AI泛场景应用等方面加强合作[10] - 一汽股份收购卓驭科技35.80%股权 交易完成后一汽股份将持有35.80%股权 New Territory持有34.85%股权 双方共同控制卓驭科技[11] - 宁德时代与西藏米林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围绕新能源项目配储 水电产业配套 零碳产业等领域达成深度合作[12] - 采埃孚与张家港经开区签署投资协议 重点聚焦后轮转向与线控转向两大核心产品 后轮转向年产能将从40万件提升到60万件 线控转向系统年产能提升至38万件[14] 自动驾驶与海外拓展 - 文远知行与Grab合作在新加坡推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Ai.R项目 这是新加坡首次在居民区开展自动驾驶接驳服务[13] 国际贸易与市场动态 - 土耳其对部分进口汽车征收额外关税 传统燃油车和油电混动车型征收25%关税且每辆不低于6000美元 插电混动车型征收30%关税且每辆不低于7000美元 纯电动汽车征收30%关税且每辆不低于8500美元[15] - 韩国9月前20天汽车出口额同比增长14.9%至34.2亿美元[16] 电动化战略调整 - 保时捷重新调整电动平台研发计划时间表 原定2030年代推出的电动平台将延期 现有纯电动车型系列将持续更新 产品矩阵将新增内燃机车型[17] 充电基础设施进展 - 特斯拉在加州坎贝尔市开工建设全球首个V4超级充电站 配备16个V4充电桩并首次安装V4充电柜[18] 商用车行业动态 - 深圳坪山深国际坪深重卡超充站开启运营 实现电动重卡"充电五分钟 行驶百公里"补能演示 标志着电动重卡超充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关键一步[19] - 2025二手商用车产业发展论坛在十堰召开 探讨二手商用车产业未来发展路径与创新模式[20] - 斯堪尼亚在中国市场构建完整商业生态闭环 通过江苏如皋生产基地实现研发 制造 销售和服务全价值链打通[21] - 远程新能源商用车X7M醇氢电动搅拌车及醇氢电动系统斩获工程机械行业双料大奖[23]
液态新能源突破: 醇氢科技超2亿美元融资破局商用车零碳转型
中金在线· 2025-07-22 14:35
醇氢科技融资与技术进展 - 公司完成第三轮融资超2亿美元 资金将重点投向技术研发及生态体系完善[1] - 公司以液态阳光醇氢电动技术为核心 构建甲醇生产、动力系统开发、车辆制造及加注网络的全链条业务[1] - 公司聚焦醇氢技术创新与产业化 助力零碳甲醇商用车规模化应用[1] 零碳甲醇技术优势 - 甲醇凭借常温常压液态属性 成为解决商用车零碳转型痛点的关键突破口 占交通领域石油消耗70%的商用车转型需求迫切[2] - 甲醇可由二氧化碳加氢制备 实现全生命周期零碳排放闭环 契合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国情[2] - 公司攻克甲醇燃料腐蚀、溶胀、低温冷启动等技术难题 累计行驶230亿公里运营数据显示技术适应零下30℃极寒至高温高湿复杂工况[2] 经济性与生态布局 - 醇氢电动技术燃料成本较传统燃油车降低32%-52% 能耗成本与纯电动车持平 整车采购成本更具竞争力[3] - 相较氢燃料电池车 醇氢技术燃料费用节省约50% 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优势突出[3] - 公司构建"甲醇制备-甲醇加注-醇电汽车"三位一体闭环生态 推进"甲醇三步走"战略[3] 中国市场与生态协同 - 中国商用车领域拥有全球最大货运量与车队规模 涵盖干线物流、城市配送等复杂场景 支撑技术迭代[4] - 公司整合西部煤炭与风光资源 将绿电转化为零碳甲醇并通过管网输往东部 解决"西能东送"运输难题[4] - 远程X7M醇氢电动搅拌车年运输30万方混凝土仅需15台 较纯电车型减少6台采购 节省成本超400万元[4] 航运与非道路应用 - 液态甲醇安全储运优势突出 国际航运巨头马士基已订购多艘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5] - 公司布局船舶动力领域 首艘醇氢电动新能源船舶打造中 目标服务内河航运[6] - 醇氢电动动力系统在非道路领域显著降低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PM排放 适应海拔3000米动力不衰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