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工程

搜索文档
天府成都:古蜀印记,锦官烟云
经济观察报· 2025-08-18 09:49
古蜀文明与金沙遗址 - 金沙遗址是距今约3200年至2600年前古蜀文明的重要遗址,已出土金器、玉器、青铜器和象牙等珍贵文物数千件,其中金箔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之一 [3] - 太阳神鸟金饰是金沙遗址经典文物,圆形镂空薄片,内层12道齿状光芒象征太阳,外层4只逆时针飞鸟,反映古蜀人对天文历法的认知 [2] - 遗址内发现大型建筑区、宗教祭祀活动区、居址和墓地等功能区,与三星堆共同揭示古蜀文明 [3] 古蜀祭祀文化 - 祭祀仪式在河湖之畔举行,祭司头戴13道弧形齿饰冠冕,身穿中长服饰,佩戴权杖和腕饰,主持沉祭、堆祭和埋祭 [5] - 祭品包括金器、玉器、青铜器、象牙和卜骨,部分撒有朱砂,玉璧象征"天圆地方",用于祭祀苍天 [6] - 黄金面具用于覆盖青铜人头像,作为通神工具和娱神法器,显示崇高地位并祈求神灵庇护 [7] 李冰治水与都江堰 - 李冰设计鱼嘴分水堤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枯水期引水灌溉,洪水期分流防洪 [10] - 开凿宝瓶口控制水量流速,建造飞沙堰自动排洪排沙,采用竹笼装石筑堤技术稳固工程 [10] - 治理后成都平原从水灾频发变为"天府之国",都江堰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11] 蜀地盐业与纺织业 - 李冰在广都开凿盐井,采用井架、辘轳和吊桶提取卤水,通过大锅煮制生产食盐 [12][13] - 汉代蜀锦织造使用提花机,织工在锦江濯洗使丝绸色泽鲜艳,质地柔顺,成为重要产业 [15][16] - 诸葛亮推行政策鼓励蜀锦生产,使其成为战略物资,远销魏吴两国 [16] 文翁兴学与石室官学 - 文翁创建石室官学教授儒家经典,选拔学生到衙门实习,提供生活费用和徭役减免 [18] - 学校设有医学课程,使用经穴漆人模型讲解经络穴位,促进蜀地文化发展 [19][20] - 该模式提升百姓文化素养,改变社会风气,成为全国地方官学典范 [18][19] 成都历史变迁 - 杜甫在浣花溪畔建草堂,创作《江村》等诗作,反映蜀地田园生活的宁静与从容 [22] - 明末战乱后"湖广填川"移民政策使成都重建,街巷恢复热闹繁荣 [23]
四川成都5天4晚旅游人均花多少钱,看完这篇详细攻略,教你省钱省心!
搜狐财经· 2025-08-06 09:38
旅游消费分析 - 四川成都5天4晚自由行人均花费800-1200元人民币 [1] 行程安排 - 第一天行程包含宽窄巷子、锦里古街文化体验及春熙路商业区游览 [3] - 第二天行程涵盖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互动体验及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景点参观 [4] - 第三天行程以九寨沟自然景观为主 包含树正群海、长海、五花海等核心景点 [6] - 第四天行程包括黄龙钙化彩池群地质奇观观赏及藏羌民族文化体验活动 [7] - 第五天行程安排武侯祠三国文化景点参观及市区自由活动 [7] 旅游服务特点 - 自由行结合专业导游服务模式 提供个性化行程规划 [1] - 导游服务包含景点讲解、文化体验安排及餐饮推荐等全方位服务 [3][4][6][7] 餐饮市场 - 四川特色餐饮包含火锅(清汤/鸳鸯锅底)、担担面、龙抄手、钵钵鸡等品类 [9] - 餐饮消费注重儿童适应性 提供非辣味选项及易消化食品 [9] 旅游配套设施 - 交通方式涵盖航空、地铁、旅游大巴等多类型交通工具 [3][6] - 住宿选择以市区酒店为主 需身份证件办理入住 [9] 季节性因素 - 春季(4月)为适宜旅游季节 山区昼夜温差显著 [9] - 高海拔景区(九寨沟/黄龙)需备抗高原反应药物及氧气设备 [9] 文化资源开发 - 旅游资源融合自然景观(九寨沟/黄龙)、历史遗迹(都江堰/武侯祠)及民族文化(藏羌)三大板块 [4][6][7] - 景区设计包含互动体验项目(熊猫喂食/手工制作)增强游客参与度 [4][7]
单独去四川六天精品线路:成都一人行6日游开销估算
搜狐财经· 2025-07-30 01:14
旅游产品定价 - 四川6天5晚跟团游价格直降25% [1] - 本地团人均价格区间为600-1200元 [2] - 费用包含住宿、餐饮、交通及景点门票全包服务 [2] 行程内容设计 - 首日行程涵盖宽窄巷子文化街区及锦里古街民俗体验 [3][5] - 第二日包含都江堰水利工程与青城山道教文化双景点 [6] - 第三至五日深度游览九寨沟长海/五花海及黄龙彩池核心景区 [8][12] - 行程安排藏式酒店住宿及藏族篝火晚会文化体验项目 [9][11] 服务资源配置 - 配备金牌导游提供全程讲解及摄影活动组织服务 [2][10] - 提供成都至九寨沟/黄龙景区长途交通接驳服务 [8][12] - 包含3次正餐特色餐饮安排(川菜/火锅/藏餐) [5][9] 目的地资源特征 - 九寨沟景区拥有海拔最高湖面最宽的长海景点 [8] - 黄龙景区以彩池/雪山/峡谷/森林四绝景观著称 [12] - 都江堰为世界现存唯一无坝引水水利工程 [6] 运营保障措施 - 提供行前价格明细确认及行程合理性审核服务 [19][20] - 高海拔景区配备抗高原反应药物准备建议 [21] - 根据季节差异提供防晒/保暖装备携带指南 [22]
曾经跃然纸上 此刻映入眼帘(文化中国行·感知文化里的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6-24 06:10
课本游兴起 - "课本游"悄然兴起 许多人打卡课本里的古迹 体验从纸上到眼前的奇妙变化 [8] - 暑假来临前 人们走进熟悉的古迹 实地寻溯中华文化 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8] 良渚古城遗址 -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南城墙遗址用120万立方米夯土堆出 充满先人智慧 [9] - 莫角山演出再现5000多年前先民生活片段 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 [9] - 公众考古活动吸引数千名志愿者 通过考古体验和研学课程与5000多年文明史相逢 [12] - 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范例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2] - 浙江上山遗址的炭化"万年米"见证世界稻作文化起源 桥头遗址发现9000年前的米酒 [12] 都江堰水利工程 - 都江堰水利工程通过火烧水浇法开凿玉垒山 形成宝瓶口引水通道 历时8年 [13] - 工程解决岷江水患 实现江水自动分流、排沙和控制流量 至今灌溉1000多万亩农田 [13][16] - "深淘滩 低作堰"等治水理念传承至今 具有现实价值和启发意义 [13] - 是活态文化遗产 惠及上千万人 展现历史文脉延续 [16] 玉门关遗址 - 玉门关是汉代边郡关隘和防御体系代表 文明交流互鉴的地理标志 [17] - 遗址出土1200余枚汉简 涵盖诏书、律令、书信等 展现当时经济社会发展 [18] -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 吸引中外游客 讲述中国故事 展示丝路文明 [18] - 历史上丝路商旅不绝 中原与西域物资在此交汇 佛教等文化经此传播 [18]
全国第一大灌区 如何应对持续扩容带来的挑战
四川日报· 2025-04-27 15:05
都江堰灌区发展现状 - 都江堰灌区灌溉面积2025年将达1164.7万亩,覆盖8市41县(市、区),首次实现向川南经济区供水[1][2] - 灌区以占全省5%的土地贡献25%的粮食产量和48%的GDP,惠及3000万人口[3][4] - 灌区面积历史变化:汉代70万亩→宋代150万亩→清代300万亩→1949年280万亩→上世纪50-70年代600万亩→2021年1130.6万亩→2025年1164.7万亩[1][3][4] 用水供需矛盾 - 2024年都江堰渠首引水105亿立方米,全灌区供水76亿立方米(农业51%/39亿立方米,生活29%/22亿立方米,生态18%/14亿立方米,工业0.9%/6900万立方米)[5][8] - 岷江上游年均来水量从上世纪30年代174亿立方米降至90年代132.6亿立方米,70%水量已被引入灌区[5][6] - 预计2035年灌区年供水缺口达25亿立方米[8] 解决方案 - 节流措施:通过节水改造年增节水能力5.34亿立方米,2023年获"节水型示范灌区"称号[10] - 开源措施:引大济岷工程2035年计划引水15.39亿立方米,2050年达18.09亿立方米,2024年开工建设[11] - 灌区内水库补充水源(如黑龙滩、鲁班、三岔水库)[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