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里脊肉夹饼
icon
搜索文档
「月入10万」的摆摊主播,一半都凉了
36氪· 2025-05-07 08:08
直播摆摊行业现状 - 直播摆摊已成为结合短视频经济的新兴创业模式,摊主通过手机支架和打光灯实现线上线下同步经营[4][5] - 行业呈现"强强联合"特征,投入少、门槛低、灵活度高的特点吸引大量创业者,社交平台相关话题播放量超40亿[7][12][13] - 典型成功案例包括大四女生15天赚1万、二胎宝妈日入1000元等,形成"月入XX+"的暴利叙事模板[20][29] 商业模式分析 - 采用"一号三吃"策略:线下销售+线上打赏+橱窗带货形成流量闭环,部分账号通过收徒模式发展加盟商收取学费[31][34] - 内容生产公式化,包括"大厂失业+名校毕业"等人设故事和"滋啦声ASMR"等沉浸式元素[27][28] - 大锅卤菜等热门品类单账号播放量达16亿,通过标注联系方式实现知识付费转化[13][41] 行业乱象与风险 - 存在MCN剧本刷单现象,部分直播间在线人数和成交额数据造假,线下排队顾客中演员占比可达90%[43][44][45] - 培训骗局频发,如6800元烤肠培训班仅提供2毛/根的货源信息,进阶课程包装成《温度场域赋能》等概念收割二次付费[52][53][60] - 维权困难,质疑声音会被刷屏清除,机构以"个人操作问题"为由拒绝退费[56][57][62] 用户行为特征 - 沉浸式摆摊视频具有解压特性,备料至售卖的全程记录能吸引特定受众,排队场景增强消费冲动[14][15][17] - 潜在创业者存在FOMO心理(错失恐惧症),容易被"日入5825"等标题冲击,忽视实际经营复杂度[29][38] - 失败案例显示部分从业者实际收入低于群演工资,最终自行消化滞销商品[45][68] 细分市场发展 - 餐饮类占比最高,延伸出算命摊、职业规划摊等非实物形态,塔罗牌占卜等抽象摊位实现零成本运营[76][77][79] - 内容同质化严重,"烤肠+直播"等组合缺乏创新,90%账号在运营3个月后仅剩亲友观众[80][81] - 成功案例多具备差异化定位,如胡师傅大锅卤菜单话题获得16亿播放,但复制难度极高[13][26]
“月入10万”的摆摊主播,一半都凉了
36氪· 2025-04-30 15:38
直播摆摊行业分析 行业现状与商业模式 - 直播摆摊已成为新兴创业模式,结合线下摆摊与线上直播,形成"一号三吃"的盈利模式(线下销售+线上打赏+账号带货)[3][20][24] - 典型业态包括餐饮(卤菜/煎饼/烤肠)、算命摊、职业规划摊等,抖音平台仅大锅卤菜相关视频播放量超40亿次[9][41] - 成功案例宣传效应显著:大四女生15天赚1万、二胎宝妈日入1000元、年存80万县城买房等故事广泛传播[14] 流量运营方法论 - 内容制作强调沉浸式体验,通过备料制作全流程拍摄、ASMR音效、排队场景等增强用户粘性[10][18] - 账号运营采用标准化公式:如"月入XX+大厂失业+名校毕业"等标签组合,爆炸性标题如"出摊1小时收入5825元"吸引关注[19][22] - 衍生培训市场兴起,收费项目包括摆摊秘籍(2980元)、话术模板(6800元培训费)、同城引流课程等[24][28][30] 行业乱象与风险 - 部分案例存在数据造假:线上人数购买、成交额PS、线下雇演员排队等现象普遍[26] - 培训骗局频发,典型套路为低价供应原材料(2毛/根淀粉肠)+无效话术模板+拒绝退费[28][29] - 出现套娃式盈利模式:学员维权无果后转为招收新学徒(如5000元配方转手2800元教学)[33][35] 用户行为特征 - 内容消费呈现解压需求,用户偏爱"街头版经营游戏"的烟火气体验[11][13] - 创业者存在从众心理,76%失败案例因盲目跟风且无法持续运营3个月[44] - 平台算法助推形成信息茧房,用户从观看摆摊视频到接触培训内容仅需3-5次推送[16][32] 行业发展趋势 - 轻资产创业受追捧,摆摊因投入少(启动成本可低于1000元)、门槛低成为灵活就业选择[7][43] - 内容同质化严重,新入局者需寻找差异化组合(如"塔罗牌+直播"创新业态)[41][44] - 监管缺口待补,需建立培训资质审核与直播数据真实性验证机制[26][36]
月入10万?大锅卤菜也开始收割了
投中网· 2025-04-09 10:27
大锅卤菜现象分析 - 社交媒体上关于摆摊暴富的传闻频出,大锅卤菜成为热点话题,微博相关话题总播放量达45亿次[4] - 安徽胡师傅凭借大锅卤菜迅速走红,抖音粉丝超74万,直播观看人数一度超过10万人[4] - 大锅卤菜品种丰富,荤素搭配,价格从3元到50元不等,生意火爆时需限购50元/人[4] 商业模式揭秘 - 表面是卖卤菜,实则是打造个人IP,最终目的是售卖高价培训课程,收费3980元并承诺三天速成[6][7] - 通过安排"演员"排队、制造火爆假象吸引学员,但实际市场已被同质化竞争淹没[10][11] - 类似套路曾出现在提拉米苏、地摊牛排等项目中,本质都是通过培训费和设备销售获利[14] 行业乱象揭露 - 首批学徒大多经营失败,河北夫妇日销售额仅50-300元,远低于预期[8][9] - 多个"胡师傅"账号同时运营,内容高度相似,疑似团队化运作收割学员[12] - 超过六成新开门店依赖短视频引流,但平均存活周期仅8个月[20] 成功要素分析 - 视觉冲击力和短视频放大效应是关键,大锅展示方式比传统柜台更具吸引力[14] - 需警惕"风口效应",网红餐饮往往昙花一现,产品力才是长期生存基础[14][18] - 真正的商机在于产品打磨和用户体验,而非流量泡沫[21][22] 行业建议 - 创业者应聚焦产品选择、选址规划和成本控制,避免盲目跟风网红项目[21] - 餐饮业护城河在于产品本身,短视频只能带来短期关注[21] - 需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而非依赖精心设计的营销套路[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