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拉米苏

搜索文档
家门口的“胖东来”来了,员工涨薪三成
南方都市报· 2025-06-20 07:09
行业趋势 - 大亚湾商超零售业态正迎来蓬勃发展阶段,受益于产业人口集聚与深惠同城生活圈的加速形成 [1] - 永辉超市华南品质零售战略持续推进,全国调改门店数量已达103家,预计7月底将达到150家 [1] 门店调改与商品升级 - 永辉超市惠州首家胖东来模式调改店开业,商品总数达9288支,新增商品比例超过67% [1][3] - 首次引入胖东来自有品牌商品,产品与价格全面对标胖东来,包括芒果混合果汁、精酿小麦啤酒等明星单品 [1][4] - 生鲜区显著提升无公害蔬菜及地标特色商品占比,推出"水八仙"系列蔬菜和"妈妈优选"科学组合 [2] - 水果区引入海南火山岩荔枝王、广东仙进奉等优质荔枝品种,龙泉驿水蜜桃和东魁杨梅等明星单品 [1] 服务与设施升级 - 取消强制动线,过道拓宽,中岛货架高度降至1.6米,层数精简至5-6层,提升购物体验 [5] - 母婴室配备温奶器、紫外线消毒柜、湿巾加热器等专业设备,尿布台搭配一次性隔尿垫 [5] - 肉禽柜台提供切丝、切片、绞肉等定制化处理,海鲜区可享清洗打氧及现烹服务 [6] - 休息区配备直饮水、微波炉、轮椅、婴儿车等便民设施,收银台提供免费冰袋和充电服务 [5] 员工福利与团队建设 - 员工规模从80人扩大至135人,平均薪资涨幅接近30% [7] - 员工满一年可享受10天带薪年休假,增设员工休息室、培训室、更衣室等专属空间 [7] - 提供免费员工餐,提升团队归属感与活力 [7] 市场战略与定位 - 永辉超市大亚湾万达广场店精准对接高新产业人群消费需求,打造品质商品与人性化服务 [7] - 公司将持续加码深耕华南市场,致力于打造更适合中国主流家庭的国民超市 [7]
市集要“烟火气” 不要“乌烟瘴气”
消费日报网· 2025-06-09 10:33
市集经济复兴现象 - 市集从传统商品交易场所转型为融合城市文化、社交与活力的新载体,为都市增添"烟火气"[1] - 市集以"小而美"生态深入城市肌理,通过小规模、分散化经营满足市民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1] - 市集为小微创业者、农民、手艺人等群体提供低门槛创业机会,形成"毛细血管"式经济形态[1] 市集文化价值 - 市集通过地方特色商品(如苏州双塔市集苏式小食、西安回民街羊肉泡馍)成为城市文化活态名片[2] - 市集重构人际互动方式,通过摊位交流、讨价还价等行为强化社会联结,传递城市温度[1] - 市集形成独特社交圈子和社群文化,有效避免城市商业同质化趋势[2] 市集监管挑战 - 流动摊贩食品安全问题(如安徽亳州提拉米苏中毒事件)暴露监管漏洞[2] - 夜市噪声扰民、垃圾堆积等问题引发居民投诉,存在"烟火气"变"乌烟瘴气"风险[2] - 监管需平衡"放"与"管",避免"一刀切"式取缔[3] 智慧化管理方案 - 建议配备智慧终端及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运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建立食品溯源体系[3] - 通过划定专区、分时管理(周末市集/夜间限时摊位)实现多方利益平衡[3] - 需完善水电接入、垃圾清运等配套服务,保障摊主经营条件和市民消费安全[3] 市集经济可持续发展 - 市集复兴反映现代人对"附近"和"温度"的情感需求,应成为城市经济生态有机组成部分[3] - 需在鼓励创新与规范管理间找到平衡,实现文明与暖心的双重目标[3] - 摊主需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和诚信经营,消费者应践行文明购物行为[3]
会员店供应链专家交流——零食、乳制品、保健品等分享
2025-06-04 23:25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食品饮料行业、保健品行业、烘焙行业、乳制品行业 - **公司**:友友鸭掌、清甜时光、甘源、恰恰、西麦罗微、五方斋、朝日唯品、新希望、欧德宝、Frankie TT Cotto、康比特、周黑鸭、山姆会员店、Costco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品牌品类和产品创新对业绩有积极影响**:友友鸭掌三月至五月销售额从 2700 万元增长至 2800 万元,清甜时光四月试卖 220 万元,五月达 695 万元,新推出的双拼掌中宝预计 7 月 3 号出数据[1][2] 2. **部分品牌销售情况及面临问题** - 友友鸭掌销售额稳步增长,三月至五月分别为 2700 万元、2730 万元和 2800 万元,显示市场需求和增长潜力[1][4] - 清甜时光四月试卖 220 万元,五月因原材料供应恢复至 695 万元,供应链稳定性是关键风险[1][4] - 蛋黄鹌鹑蛋五月销售额因季节性和负面新闻降至 1500 万元,此前三四月均为 1700 万元,面临市场波动风险[1][4] - 周黑鸭经典蘸料包四月销售额 185 万元,五月增长至 340 万元,新品市场接受度高,但可能蚕食现有产品份额[1][6] - 提拉米苏销量稳定在 950 万至 1000 万元,但因保质期短,区域分散生产,供应链管理复杂[1][7] 3. **山姆会员店各品类销售增速** - 保健品在山姆渠道增速放缓,2024 - 2025 年增速预计为 5% - 8%,低于酒水、电器等品类[3][9] - 酒水、电器、干货等类别增幅最大[9] 4. **山姆渠道食品类 SKU 情况** - 食品类 SKU 总数约 1200 款,包括米面粮油 450 款、坚果干货 265 款、冷冻食品 135 款、休闲食品 183 款[10] - 休闲食品 SKU 数量约占总体 4000 个 SKU 中的 5%,销售额占比可能更高[11] 5. **SKU 相关机制** - SKU 替换依据预包装食品细分排名,如乳制品预制菜排名前十优先替换,还会按具体类别细分排名[12] - 新品上新机制包括会员反馈、市场调研和供应商约谈,新品保护期为三个月到半年,试卖好则全渠道推广,每年按销售数据淘汰表现不佳的 SKU[14] 6. **山姆会员店策略优势** - 采用单渠道试卖策略,降低风险,确保产品符合市场需求[19] - 通过大数据支持新品研发,利用 500 万会员体量收集意见,市调员进行市场调研,发掘潜在爆款[20] - 实施中式化战略,五大区发掘传统美食,提升本土化采购能力,迎合中国消费者口味并带来收益,而 Costco 缺乏类似策略[21][22]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部分品牌具体销售数据** - 甘源翡翠豆三月销量 790 万,四五月份均保持在 680 万左右;甘源自由品牌 MM 果仁三月销量 1800 万,四月降至 1700 万,五月回升至 1850 万[4] - 恰恰瓜子三个月销售额分别是 2000 万、2030 万和 2050 万;核桃仁 MM 从 3 月 610 万降到 4 月 480 万,再微升到 5 月 490 万;意式坚果从 3、4 月 370 万微升到 5 月 380 万[4] - 西麦罗微从 3 月至 5 月销售额从 280 万逐步爬坡到 330 万;五方斋季节性商品总销量约 500 万,黑金枣和灰枣销售额逐步上升[4] 2. **乳制品新产品市场表现** - 朝日唯品芭乐风味分销产品 3 月至 5 月销量分别为 270、295 和 312 - 新希望乳制品替代欧德宝德国进口纯牛奶,3 月至 5 月销量分别为 680、700 和 721 - Frankie TT Cotto 牛肉干新品和康比特益生菌电解质粉处于单渠道售卖阶段,7 月底出数据[5] 3. **烘焙产品销售情况** - 提拉米苏 3 月销售额 948 万元,4、5 月在 950 万至 1000 万元之间;可颂甜甜圈销售额在 350 万至 360 万元之间[7] - 瑞士卷 3 月销售额 1800 万元,4 月 1820 万元,5 月增长至 1860 万元;原味麻薯销售额从 3 月 1200 万元增长到 5 月 1300 万元[7] - 黑松露风味牛柳意面三个月内从 320 万元增加到 360 万元[7][8] 4. **休闲食品细分和排名** - 休闲食品分为预制菜和熟食,预制菜又分预包装预制菜和节庆类大盆菜等 - 月销达 3000 万的零食产品通常位列前三,坚果类产品月销可达 4000 万至 5000 万,比某些乳制品稍高[13]
“地摊提拉米苏让上百人上吐下泻”,网红摆摊生意吓退了多少打工人?
36氪· 2025-05-26 16:42
食品安全事件 - 安徽亳州蒙城县"如花提拉米苏"流动摊贩导致上百名消费者出现高烧、剧烈腹泻、呕吐、脱水等症状,部分需住院治疗[1] - 涉事店主抖音账号"如花·提拉米苏王国"粉丝过万,现已设为私密状态[2] - 消费者组成上百人的维权群"提拉米苏中奖协商群",店主在群中致歉并建议就医[2] 产品与经营模式 - 涉事提拉米苏售价25元/份,以"独家配方、真材实料、用心制作"为卖点[2] - 流动摊贩形式缺乏冷藏设备,奶油、乳酪易变质,资质存疑[4] - 提拉米苏制作门槛低,原料成本可控,预制和批发供应链成熟[4] - 摊主开设摆摊教学课程,授课费2900元/人[12] 行业趋势 - 地摊甜品成为热门品类,如水果麻糍日销售额可达千元[7] - 地摊提拉米苏价格介于高端餐厅与普通地摊食品之间[11] - 年轻人将摆摊视为就业替代选择,受"月入3万"案例吸引[11] - "教你摆摊赚大钱"内容泛滥,但实际存在加盟骗局风险[15] 产品风险分析 - 生鸡蛋可能滋生沙门氏菌,冷藏不当加剧风险[3] - 装饰花瓣可能存在农药残留或本身不可食用[4] - 麻糍类产品口感偏腻影响复购率,小料增加库存压力[17] - 大锅卤菜品类存活率不足30%[17]
「月入10万」的摆摊主播,一半都凉了
36氪· 2025-05-07 08:08
直播摆摊行业现状 - 直播摆摊已成为结合短视频经济的新兴创业模式,摊主通过手机支架和打光灯实现线上线下同步经营[4][5] - 行业呈现"强强联合"特征,投入少、门槛低、灵活度高的特点吸引大量创业者,社交平台相关话题播放量超40亿[7][12][13] - 典型成功案例包括大四女生15天赚1万、二胎宝妈日入1000元等,形成"月入XX+"的暴利叙事模板[20][29] 商业模式分析 - 采用"一号三吃"策略:线下销售+线上打赏+橱窗带货形成流量闭环,部分账号通过收徒模式发展加盟商收取学费[31][34] - 内容生产公式化,包括"大厂失业+名校毕业"等人设故事和"滋啦声ASMR"等沉浸式元素[27][28] - 大锅卤菜等热门品类单账号播放量达16亿,通过标注联系方式实现知识付费转化[13][41] 行业乱象与风险 - 存在MCN剧本刷单现象,部分直播间在线人数和成交额数据造假,线下排队顾客中演员占比可达90%[43][44][45] - 培训骗局频发,如6800元烤肠培训班仅提供2毛/根的货源信息,进阶课程包装成《温度场域赋能》等概念收割二次付费[52][53][60] - 维权困难,质疑声音会被刷屏清除,机构以"个人操作问题"为由拒绝退费[56][57][62] 用户行为特征 - 沉浸式摆摊视频具有解压特性,备料至售卖的全程记录能吸引特定受众,排队场景增强消费冲动[14][15][17] - 潜在创业者存在FOMO心理(错失恐惧症),容易被"日入5825"等标题冲击,忽视实际经营复杂度[29][38] - 失败案例显示部分从业者实际收入低于群演工资,最终自行消化滞销商品[45][68] 细分市场发展 - 餐饮类占比最高,延伸出算命摊、职业规划摊等非实物形态,塔罗牌占卜等抽象摊位实现零成本运营[76][77][79] - 内容同质化严重,"烤肠+直播"等组合缺乏创新,90%账号在运营3个月后仅剩亲友观众[80][81] - 成功案例多具备差异化定位,如胡师傅大锅卤菜单话题获得16亿播放,但复制难度极高[13][26]
山姆瑞士卷,有了新对手
36氪· 2025-04-10 07:55
烘焙工厂行业概况 - 一批主打"全场9块9"的烘焙工厂正在席卷县城,提供5.8元的提拉米苏、8.8元的菠萝泡芙等低价产品,成为县城青年的新选择 [3] - 2024年开始烘焙工厂在社交媒体声量攀升,2025年初虽回落但仍远超2023年水平 [3] - 目前市场上有不少于10家品牌开设超级糕工厂,部分采用连锁加盟模式快速扩张,如十豆川超级糕工厂已在47家门店 [9][10] 商业模式分类 - 第一类是连锁加盟门店(超级糕工厂),采用多巴胺亮色设计和卡通IP吸引顾客,主打"全场9块9"策略 [8][12][13] - 第二类是代工厂直营店,原为TO B代工企业(如百卡弗、盒马供应商),现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大牌平替"产品 [15][16] - 代工厂模式通过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门店仅需1-2人运营 [37][39] 产品与运营特点 - SKU丰富度显著高于2元面包店,涵盖西式烘焙、中式糕点等200+品类,填补低线市场空白 [20] - 热销产品分为两类:网红单品(脏脏包、奥利奥挖挖杯)和经典基础款(菠萝包、北海道吐司) [24][25] - 通过抖音/大众点评设置1.99元蛋挞、9.9元榴莲千层等引流产品 [27] 成本控制机制 - 代工厂模式节省中间环节和人工成本,产品为冷冻成品直接销售 [36][38] - 加盟店采用中央工厂+门店简单加工模式,选址集中在县城/社区等低租金地段 [40][42] - 传统烘焙店毛利率60%但净利率仅9%,主要受租金、人工、原料损耗拖累 [29] 行业问题与挑战 - 部分加盟店存在篡改生产日期行为,315期间被曝光食品安全问题 [45] - 消费者反馈产品有香精味、奶油变质等问题,复购率存疑 [43][46] - 产品质量与供应链管理成为模式可持续性的关键考验 [47]
月入10万?大锅卤菜也开始收割了
投中网· 2025-04-09 10:27
大锅卤菜现象分析 - 社交媒体上关于摆摊暴富的传闻频出,大锅卤菜成为热点话题,微博相关话题总播放量达45亿次[4] - 安徽胡师傅凭借大锅卤菜迅速走红,抖音粉丝超74万,直播观看人数一度超过10万人[4] - 大锅卤菜品种丰富,荤素搭配,价格从3元到50元不等,生意火爆时需限购50元/人[4] 商业模式揭秘 - 表面是卖卤菜,实则是打造个人IP,最终目的是售卖高价培训课程,收费3980元并承诺三天速成[6][7] - 通过安排"演员"排队、制造火爆假象吸引学员,但实际市场已被同质化竞争淹没[10][11] - 类似套路曾出现在提拉米苏、地摊牛排等项目中,本质都是通过培训费和设备销售获利[14] 行业乱象揭露 - 首批学徒大多经营失败,河北夫妇日销售额仅50-300元,远低于预期[8][9] - 多个"胡师傅"账号同时运营,内容高度相似,疑似团队化运作收割学员[12] - 超过六成新开门店依赖短视频引流,但平均存活周期仅8个月[20] 成功要素分析 - 视觉冲击力和短视频放大效应是关键,大锅展示方式比传统柜台更具吸引力[14] - 需警惕"风口效应",网红餐饮往往昙花一现,产品力才是长期生存基础[14][18] - 真正的商机在于产品打磨和用户体验,而非流量泡沫[21][22] 行业建议 - 创业者应聚焦产品选择、选址规划和成本控制,避免盲目跟风网红项目[21] - 餐饮业护城河在于产品本身,短视频只能带来短期关注[21] - 需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而非依赖精心设计的营销套路[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