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金属基复合材料
icon
搜索文档
原阳县新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
搜狐财经· 2025-11-21 13:18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原阳县新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李新亚,注册资本10万人 民币,经营范围为一般项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塑料 制品销售;密封用填料销售;合成材料销售;金属基复合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销售;货物进出口;技 术进出口(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
2025年金属复合材料行业分析报告
材料汇· 2025-11-15 23:10
行业定义与分类 - 金属复合材料是通过复合技术将不同性质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结合,形成性能优于单一组分的新材料,核心价值在于“性能可设计性”[2] - 按结构特点可分为金属基复合材料和层状金属复合材料[4] - 金属基复合材料以金属合金为基体、陶瓷或无机非金属为增强体,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和耐疲劳等优异性能[6] - 层状金属复合材料通过爆炸复合、轧制复合等技术实现基层与复层金属的冶金结合,能突破单一金属性能局限,满足特殊工况要求[7] 市场规模与增长 - 中国金属复合材料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26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2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31%,预计2027年将达610亿元[25] - 金属基复合材料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70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1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1.94%,预计2027年达212亿元[27] - 层状金属复合材料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194.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1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2.40%,预计2027年达398亿元[29] 下游应用领域需求 - 航空航天:新一代直升机、国产大飞机等技术迭代催生新材料需求,国防支出预算自2022年保持7%以上增速,2025年达1.78万亿元[17];2024-2043年中国客机交付量预计达9,336架,市场价值约1.4万亿美元[19] - 军工电子:2025年行业市场规模预计达5,012亿元,2021-202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9.33%[20] - 智能终端: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12.3亿部,同比增长5.98%;中国出货量从2022年2.6亿部增长至2024年2.9亿部,年均复合增长率5.67%[21] - 半导体设备:2024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出货金额1,171亿美元,同比增长10%;中国大陆投资同比增长35%至496亿美元,为全球最大市场[22] 竞争格局 - 全球铝基复合材料市场70%份额由美国DWA Aluminium Composites和英国Alvant占据[48] - 中国主要企业包括有研金属复合材料、湖南湘投轻材、中科复材、西安创正新材料等,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企业尚存差距[48] - 国内企业在细分领域实现突破,如湘投轻材研制出轨道交通车辆用铝基复合材料制动盘,有研复材开发出航空用铝基结构复合材料[50] - 层状金属复合材料国外厂商以美国DMC和日本旭化成为主,国内以天力复合、宝钛集团为代表的企业已占据重要地位[51][52] 技术发展与趋势 - 金属基复合材料技术核心涵盖组分设计、界面调控、坯锭制备、精密成型等全链条技术体系,质量一致性控制(批次性能波动率<3%)是核心指标[43] - 国内于2015年实现铝基复合材料航空锻件技术突破,产品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标志技术自主可控[44] - 行业向高性能化、结构功能一体化方向发展,如铝基结构复合材料目标抗拉强度达600-1000MPa[66];以石墨/铝为例的热导率可超600W/(m×K),突破纯铜极限[67] - 层状金属复合材料技术发展核心在于解决界面相容性、结合可靠性等问题,新兴技术如异步轧制、真空轧制推动在智能终端领域规模化应用[46]
25年金属复合材料行业全景图:技术突破与百亿市场机遇
材料汇· 2025-11-13 22:20
金属复合材料行业概况 - 金属复合材料通过复合技术将不同性质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结合,形成性能优于单一组分的先进材料,核心价值在于"性能可设计性",能够精准满足下游应用对轻量化、高强度、高导热、耐腐蚀等综合性能的苛刻要求[2] - 金属复合材料按结构特点可分为金属基复合材料和层状金属复合材料,其中金属基复合材料包括连续纤维增强、非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后者包括颗粒、晶须和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4] - 金属基复合材料以金属合金为基体、陶瓷或无机非金属为增强体,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和耐疲劳等优异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电子、智能终端、汽车工业等领域[6] - 层状金属复合材料通过爆炸复合、轧制复合或热压复合等技术实现基层与复层金属冶金结合,能突破单一金属性能局限,满足特殊工况使用要求,同时降低产品成本[7] 产业链分析 - 金属基复合材料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铝、镁、钛等金属及其合金、陶瓷纤维/颗粒等增强体材料、溶剂、粘结剂等辅助材料以及相关生产设备[9] - 产业链中游为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与零部件制造环节[10] - 产业链下游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电子、智能终端、汽车工业等领域[11] - 层状金属复合材料上游主要为金属冶炼和加工行业,提供钛板、钢板、锆板等原材料,下游应用于生产设备所处条件较为恶劣和苛刻的领域[14] - 金属复合材料下游应用领域主要为航空航天、军工电子、智能终端、半导体设备等领域[16] 下游应用领域需求 - 航空航天领域对材料性能要求更加注重轻量化、高强度、高模量、耐疲劳及耐高温等核心性能,金属基复合材料凭借其增强体选择、组分设计的"可设计性",已成为关键部件的优选材料[17] - 2025年中国国防支出预算增至1.78万亿元,自2022年以来每年保持7%以上的增速[17] - 2024-2043年中国各类型客机交付量预计达9,336架,市场价值约1.4万亿美元,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航空市场[19] - 军工电子设备小型化、高功率、精密化发展趋势显著,2025年我国军工电子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5,012亿元,2021-202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33%[20] - 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2.3亿部,同比增长5.98%,2022至2024年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从2.6亿部增长至2.9亿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67%[21] - 2024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出货金额达到1,171亿美元,同比增长10%,中国大陆投资同比增长35%,达到496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市场[22] 市场规模 - 我国金属复合材料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264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42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31%,到2027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610亿元[25] - 我国金属基复合材料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70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1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94%,到2027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212亿元[27] - 我国层状金属复合材料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194.3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31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40%,到2027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398亿元[29] 技术水平及特点 - 金属基复合材料是典型的多材料、多工艺、多学科交叉的高端新材料,核心技术涵盖复合材料组分设计、复杂界面效应调控、增强体分布控制、坯锭制备工艺、精密成型工艺、质量一致性保障等全链条技术体系[43] - 材料技术水平主要体现在关键性能指标如强度、韧性、疲劳等力学性能和导热、热膨胀、导电等物理性能,以及材料质量一致性控制水平(如批次性能波动率<3%)[43] - 国内于2015年完成技术突破,所研制材料强度和疲劳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在我国重点型号装备上获得应用,标志着我国金属基复合材料技术实现自主可控[44] - 层状金属复合材料发展核心在于解决界面相容性、结合可靠性及残余应力控制等关键技术问题,行业正朝着精密化、低成本化方向迭代[46] 竞争格局 -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全球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国际巨头主导、本土企业加速追赶的特点,美国DWA Aluminium Composites和英国Alvant合计占据全球铝基复合材料市场70%份额[48] - 我国铝基复合材料行业主要企业包括有研金属复合材料(北京)股份公司、湖南湘投轻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科复材(滨州)新材料有限公司、西安创正新材料有限公司等[48] - 国内企业持续研发投入,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逐步攻克技术难题,并在某些细分市场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进口替代[49] - 层状金属复合材料国外生产厂商主要以美国DMC和日本旭化成等企业为主,国内以天力复合、宝钛集团为代表的企业已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51][52] 主要企业 - 全球金属基复合材料行业呈现欧美企业主导高端市场、中国企业在细分领域快速追赶的双轨竞争格局,美欧企业凭借先发技术优势、标准认证体系及供应链主导权构筑市场准入壁垒[54] - 美国DWA Aluminium Composites和英国Alvant凭借液态金属浸渗和搅拌铸造技术,合计占据全球铝基复合材料市场70%份额,主导航空航天与汽车轻量化领域[56] - 湖南湘投轻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全球率先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出城轨列车和新能源乘用车用铝基复合材料制动盘[59] - 西安天力金属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层状金属复合材料行业龙头,2024年营业总收入完成5.23亿元,其中钛金属复合材料占70.84%[61] - 银邦金属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营业总收入达53.52亿元,其中金属复合材料业务收入52.75亿元,占营业总收入的98.56%[63] 未来发展态势 - 金属复合材料行业将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实现多市场多层次突破,从技术追赶到产业化引领的跨越[65] - 金属基复合材料向高性能化、结构功能一体化方向发展,未来需要从组分设计、制备工艺研究全面提升材料性能[66] - 以石墨、金刚石等为增强体的铝基复合材料热导率可达到600W/(m×K)以上,突破传统导热金属的极限,未来将持续朝结构功能一体化方向发展[67][68] - 下游应用场景不断开拓,从最初的航空航天等领域不断向军工电子、智能终端、半导体设备等领域渗透,市场需求日益扩大[69] 金刚石铜复合材料行业分析 - 金刚石铜复合材料具有高热导率(550-1000 W/m·K)、热匹配性优等核心优势,适用于电子、汽车、航空等细分场景[71] - 2024年全球金刚石铜市场规模为1.6-1.9亿美元(成品),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至3.5-3.8亿美元(成品),2025-2031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12%[73] - 2024年中国金刚石铜市场规模为12-15亿元(成品),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至50亿元(成品),2025-2031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8%[73] - 细分场景中,电子领域受AI芯片驱动,汽车领域受800V平台渗透率提升和SiC模块需求激增驱动,航空领域受军工信息化和相控阵雷达装机量年增15%驱动[73]
利润造假1个亿、被罚700万元,东尼电子认罚并向广大投资者致歉
华夏时报· 2025-11-13 17:15
公司处罚与违法事实 - 浙江证监局对东尼电子及6名责任人合计罚款1570万元,其中公司被罚700万元 [2] - 公司存在两项违法事实:重大合同进展披露不及时及定期报告存在虚假记载 [3] - 2022年年度报告虚增利润总额3877.59万元,占当期披露金额绝对值的38.63% [4] - 2023年半年度报告虚增利润总额7227.79万元,占当期披露金额绝对值的70.95% [4] - 利润虚增合计超过1.1亿元 [4] 财务造假具体手段 - 将应确认为研发费用的不良晶体确认为存货,累计少确认研发费用5681.49万元 [4] - 未将关联方代垫资金采购的原材料入账,少确认研发费用和营业成本 [4] - 未充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少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4] 重大合同披露问题 - 2023年1月子公司签订碳化硅衬底采购合同,金额6.75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主营业务收入的51.84% [3] - 合同履行期间每月实际交付数量均未达标,截至2023年10月末仅完成交付进度的6.74% [4] - 公司迟至2024年1月6日才披露合同无法按期完成的事实 [4] 公司经营与市场表现 - 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18.36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逾6亿元 [7] - 2024年营业收入19.81亿元,归母净利润1152万元,但扣非净利润仍亏损逾8500万元 [7] - 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约14.57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1460万元 [7] - 公司于2025年10月31日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A股简称变更为"ST东尼" [7] - 股价相较2023年1月高点85.94元累计跌幅高达78% [7] -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股东户数约为3.45万户 [7]
603595,被公开谴责!合计罚款超千万
中国基金报· 2025-11-12 23:25
行政处罚概况 - ST东尼因重大合同进展披露不及时及年报虚假记载被浙江证监局行政处罚 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合计被罚款1570万元 [2][10] - 上交所对ST东尼及相关责任人给予公开谴责 [2][10] - 公司于2024年10月30日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股票简称变更为“ST东尼” [6] 重大合同披露违规 - 2023年1月ST东尼控股子公司签订碳化硅衬底采购合同 金额为6.75亿元 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主营业务收入的51.84% [7] - 合同履行期间每月实际交付数量均未达约定 截至2023年10月末仅完成合同交付进度的6.74% [7] - 公司未及时披露合同无法按期完成的事项 迟至2024年1月6日才进行披露 [7] 财务报告虚假记载 - 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及2023年半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 通过多种方式虚增利润总额 [8] - 2022年年度报告利润总额虚增3877.59万元 占当期披露金额绝对值的38.63% [8] - 2023年半年度报告利润总额虚增7227.79万元 占当期披露金额绝对值的70.95% [8] 公司经营与市场表现 - ST东尼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4.57亿元 同比增长1.50% 归母净亏损1460.51万元 [14] - 自2024年10月31日被ST以来 公司股价跌幅近20% 截至11月12日收盘每股报18.26元 最新市值为42亿元 [14] - 公司专注于超微细合金线材、金属基复合材料等新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14] 监管环境与公司前景 - 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持“零容忍”态度 通过“早发现、快惩处、严纠正”方式加强监管 [4] - 公司被ST后有一年观察期 需积极落实整改以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规范运作意识 [4]
603595,立案调查结果“定调”了
上海证券报· 2025-11-12 22:37
处罚概况 - 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浙江证监局正式行政处罚,合计罚款1570万元 [2] - 处罚涉及公司及时任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等多位高管 [4] - 上交所对ST东尼及有关责任人予以公开谴责 [5] 财务造假细节 - 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利润总额虚增3877.59万元,占当期披露金额绝对值的38.63% [3] - 公司2023年半年度报告利润总额虚增7227.79万元,占当期披露金额绝对值的70.95% [3] - 虚增利润手段包括将应确认为研发费用的不良晶体确认为存货、未将关联方代垫资金采购的原材料入账、未充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3] - 公司已于2024年4月披露《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告》并进行追溯调整 [3] 重大合同披露违规 - 公司控股子公司东尼半导体与广东天域签订金额为6.75亿元的采购合同,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主营业务收入的51.84% [4] - 合同履行期间每月实际交付数量均未达约定,截至2023年10月末仅完成交付进度的6.74% [4] - 公司未及时披露合同无法按期完成的事项,直至2024年1月6日才发布进展公告 [4] 其他风险警示及后续影响 - 公司股票自2025年10月31日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东尼电子”变更为“ST东尼” [7] - 公司股票将于2025年10月30日全天停牌 [9] - 公司需在证监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满12个月且完成财务报告追溯重述后,方可申请撤销其他风险警示 [10] 公司业务与近期业绩 - 公司专注于超微细合金线材、金属基复合材料等新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品应用于消费电子、太阳能光伏、医疗、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五大领域 [10] -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57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460.51万元 [10] - 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18亿元,同比增长2.51%;归母净利润为2660.7万元,同比增长11.10% [10]
时任董事长(1957年生,年薪69万)、董秘(1995年生,年薪46万)等6人被警告,共被罚870万
南方都市报· 2025-11-06 16:14
公司涉嫌违法违规事项概述 - 公司于2025年10月29日收到浙江证监局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1] - 涉嫌违法事项包括重大合同进展披露不及时以及2022年年报、2023年半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2] - 公司股票因此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A股简称变更为"ST东尼"[2] 重大合同披露不及时详情 - 2023年初,控股子公司东尼半导体与广东天域签订采购合同,金额为6.75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主营业务收入的51.84%[6] - 合同约定2023年5月至12月按月交付13.5万片6英寸碳化硅衬底,但每月实际交付数量均未达约定计划[6] - 截至2023年10月末,合同交付进度仅完成6.74%,但公司迟至2024年1月6日才披露该重大合同无法按期完成的事项[6] 财务报告虚假记载详情 - 公司通过少确认研发费用、少确认营业成本及少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等方式虚增利润[7] - 2022年年报利润总额虚增3877.59万元,占当期披露金额绝对值的38.63%[7] - 2023年半年报利润总额虚增7227.79万元,占当期披露金额绝对值的70.95%[7] - 2022年至2023年期间累计虚增利润总额约1.11亿元[7] 行政处罚及高管罚款 - 浙江证监局拟对公司处以700万元罚款[2][9] - 6名时任高管拟被合计罚款870万元,具体为:时任董事长沈新芳罚款350万元、时任总经理沈晓宇罚款170万元、时任财务总监杨云罚款100万元、时任财务总监钟伟琴罚款100万元、时任董事会秘书翁鑫怡罚款90万元、时任副总经理及董事会秘书罗斌斌罚款60万元[2][10] - 公司及直接责任人员合计拟被罚款1570万元[9] 公司基本业务情况 - 浙江东尼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2008年,2017年在上交所主板上市[3] - 公司专注于超微细合金线材、金属基复合材料及其他新材料的应用研发、生产与销售[3] - 产品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医疗、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半导体新材料五大领域[3] 市场表现 - 公司股票连续4个交易日跌停[25] - 截至11月5日收盘每股报18.58元,总市值43亿元[25] - 截至11月6日收盘每股报18.78元,上涨1.08%,总市值43.65亿元[25]
ST东尼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此前被处罚正面临股民索赔
搜狐财经· 2025-11-05 18:35
公司股价异动与监管状态 - 公司A股股票于2025年10月31日、11月3日、11月4日连续3个交易日内收盘价格跌幅偏离值累计达到12%以上,属于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情形 [2] - 经自查并书面问询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后确认,除已公开披露的信息外,不存在其他影响股票交易异常波动的重大事项 [2] - 公司因信息披露问题于2024年2月27日收到上交所监管警示决定,对公司及时任董事长沈新芳、总经理沈晓宇、董事会秘书翁鑫怡予以监管警示 [3] 公司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4.57亿元,同比增长1.50% [5] - 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1460.51万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5.72% [5] - 公司2022年、2023年、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8.89亿元、18.36亿元、19.8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1.04%、-2.76%、7.86% [5] - 公司2022年、2023年、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896.74万元、-6.07亿元、1151.79万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23.36%、-868.95%、101.90% [5] - 公司2022年至2025年三季度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3.09%、66.24%、65.58%、65.55% [5] 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 - 公司目前面临行政处罚风险,已收到浙江监管局《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股票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2] - 公司面临生产经营风险,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为负 [2] - 公司控股股东存在质押风险,质押比例较高 [2] - 天眼查信息显示,公司自身天眼风险114条,周边天眼风险73条,历史天眼风险39条,预警提醒天眼风险58条 [6] 公司业务与子公司情况 - 公司主营业务为超微细合金线材、金属基复合材料及其它新材料的应用研发、生产与销售 [4] - 公司成立于2008年1月25日,注册资本23244.2326万人民币,员工人数为2234人 [4][5] - 公司参股5家公司,包括湖州东尼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湖州东尼特材有限公司、湖州东尼新材有限公司、湖州东尼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湖州东尼新能源有限公司等 [5] - 2024年1月5日,公司披露子公司东尼半导体与下游客户T签订的合同,2023年交付计划未能完成 [3]
多点布局高成长赛道 温州宏丰研发金属基复合材料已切入热管理供应链
全景网· 2025-09-08 08:56
核心业务与技术突破 - 公司自主研发专用散热材料已实现批量生产 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等5G智能终端设备[1][2] - 金属基复合材料供应国内知名热管理系统客户 具备高热导率和低膨胀性 是制备冷凝器 油冷器 均热板等热交换器的优选材料[1][2] - 控股子公司浙江宏丰半导体新材料有限公司主营蚀刻引线框架材料 产品认证及市场开拓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3] 产品体系与应用领域 - 构建多元化产品体系涵盖电接触材料 一体化电接触组件 硬质合金材料 锂电铜箔及其他业务[1] - 产品应用于航空航天 医疗材料 5G 液冷技术 工业电器 消费电子 家用电器 汽车工程 自动化装备 风光发电 数据中心等领域[2] - 医疗领域开发了用于治疗血管瘤 医学显影 电极手术刀等医用材料[2] 产业链布局与战略发展 - 通过纵向延伸从材料到组件的产业链 如银铜复合材料用于新能源电路保护系统 铜箔材料用于锂电池结构件[1] - 新能源与半导体材料协同发展 布局新能源电池壳 均温板复合材料 医用材料等高成长性行业[2] - 与施耐德 西门子等全球知名电气设备制造商建立合作关系 推动产品开发与质量标准提升[2] 行业机遇与市场前景 - 金属基复合材料受益AI算力提升拉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有望受益光模块行业需求快速发展[1] - 引线框架作为集成电路芯片核心载体 在芯片封装中起到连接内部电路与外部电路的关键作用 未来将助力国产芯片产业发展[3]
温州宏丰(300283.SZ):自主研发的专用散热材料已实现批量生产
格隆汇· 2025-09-04 15:06
公司业务范围 - 公司研发生产和销售电接触材料及功能复合材料作为基础元器件 [1] - 产品应用于航空航天 医疗材料 5G 液冷技术 工业电器 消费电子 家用电器 汽车工程 自动化装备 风光发电 数据中心等领域 [1] - 产品覆盖面广 [1] 5G智能终端领域 - 公司自主研发的专用散热材料已实现批量生产 [1] - 专用散热材料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等5G智能终端设备 [1] 医疗领域 - 公司开发了用于治疗血管瘤的医用材料 [1] - 公司开发了用于医学显影的医用材料 [1] - 公司开发了用于电极手术刀的医用材料 [1] 金属基复合材料 - 公司研发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不锈钢的高强度和耐腐蚀性 [1] - 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铜的高导热性 [1] - 该材料是制备冷凝器 油冷器 均热板等各种热交换器的优选材料 [1] - 该材料目前已供应给国内知名热管理系统相关客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