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钱币巧克力
icon
搜索文档
数字文博何以向新而活(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11-12 06:40
数字文博行业发展趋势 - 行业通过数字化、技术化、艺术化等手段展现文物新风采,实现从“文物思维”到“产品思维”的转变[1] - 新技术应用打造新场景,为观众带来别样体验,关键在于实现体验感与知识性的统一[2] - 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丰富展出形态,使观众从“身在故事之外”转变为“成为故事的一部分”,增强代入感与沉浸感[3] 产品开发与活化策略 - 基于文物类型和文化内涵开发创新产品,例如河南博物院推出钱币巧克力、文物造型甜点等“文物活化+味觉体验”产品[2] - 成功案例显示,将艺术性与实用性结合能更好满足消费者物质享受与精神体验的双重需求,如故宫文创[2] - 文博活化以研究为支点、学术为支撑、技术为媒介,确保细节有据可考,避免泛娱乐化,提升文化价值与时代价值[3] 典型案例与市场反响 - 南京博物院举办“坤舆万国全图”VR大空间沉浸式展览,使400多年前的“镇院之宝”从“静态图”变为“活态展”[1] - 南京博物院VR体验展因体验感与知识性统一,让观众感到“震撼,想二刷三刷”[2] - 云南省博物馆VR展“探秘古滇”通过场景再现让观众参与互动活动,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4] 行业前景与政策导向 - 文博旅游热度持续,技术赋能为促进文博资源活化转化带来新机遇[4] - 行业需精于保护、活化利用、做实内容、优化体验、创新供给,以维持“文博热”并丰富群众文化生活[4]
博物馆喊年轻人“做文创” 拉满情绪引领价值
中国青年报· 2025-05-17 12:04
博物馆文创行业发展趋势 - 博物馆文创从基础产品迭代升级至"立体文创",经历"基础文创""五感体验""动态文创"等阶段,河南博物院已推出49款动态文创产品[2][13] - 行业共识认为文创是"博物馆最后一个展厅",通过手工体验、研学活动等链接公众,形成"参与式博物馆"模式[2][6] - 文创价值核心转向"人的连接",让观众成为文化传承共创者,而非单纯追求销量[3] 非遗体验与手工制作创新 - 中国非遗馆开设15个常设体验项目,如草编蜻蜓冰箱贴、流沙笺团扇制作等,兼顾实用性与原汁原味传统技艺[6][12] - 手工制作强调独特性与情感价值,如浙江省博物馆的陶瓷修复体验让参与者留存带有瑕疵的"独一无二"作品[7][8] - 苏州博物馆推出"苏博夜校",面向成人开设书画装裱、洒金烧箔折扇等课程,单次课程含40分钟展厅讲解与手作环节[9][12] 现象级文创产品案例 - 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2019年推出后线上线下卖断货,内含青铜器、玉器等微缩仿制品,带动游客主动探究文物故事[13] - 甘肃省博物馆铜奔马毛绒玩具、中国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等产品形成年度现象级爆款[13] - 考古盲盒走红后推动周口市博物馆"百忍图赞"石碑从仓库移至展厅,实现文物价值再发现[13] 年轻群体消费与教育创新 - 25-35岁群体通过文创满足美育需求,如定制云锦帆布袋、苏州丝绸博物馆个性化刺绣礼品等[9] - 博物馆设计符合年轻人逻辑的互动形式,如展厅剧本杀、夜校课程等,单次课程参与时长可达3小时[6][16] - 河南博物院通过沙龙活动引导年轻群体理解文物内涵,如针对考古盲盒推出钱币文化分享会及钱币巧克力[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