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锦鲤拿趣
icon
搜索文档
阿里影业(01060):现场演出+IP衍生高景气,打造现实娱乐平台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6-09 16:27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阿里影业,给予“买入”评级,SOTP估值方法下,公司整体目标估值319亿人民币,对应港股目标价1.17港币/股,对应上行空间22.9% [4][10]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阿里影业拟更名大麦娱乐,业务重心向线下演出、IP衍生等多元化娱乐场景延伸,预计FY26 - 28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增长,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7][9] - 市场低估大麦持续增长潜力和阿里影业在IP衍生品行业的优势 [12] - IP衍生品业务、线下娱乐景气度、AI应用等方面超预期将成为股价表现催化剂 [1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阿里影业:拟更名大麦娱乐,打造现实娱乐平台 - 经历多阶段发展,业务从电影向演出、IP衍生等拓展,FY2025演出和IP衍生品成主要利润来源 [19][20] - 2014 - 2017年完善电影产业链,2018 - 2022年夯实数字化基建并奠基IP衍生品,2023年以来现场娱乐成重心,IP衍生品获头部IP高速发展 [21] - 阿里巴巴持股比例高,核心高管经验丰富 [24] 大麦:演出票务领军,向上游延伸,现场娱乐全产业链布局 - 大麦是线下演出票务领军,疫情后演出票房高景气,大型演唱会拉动增长,量价齐升 [27][30] - 大麦在票务市场份额高,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用户池与多平台联动、内容优势,业务增长驱动有大型演唱会基本盘稳固、扩充品类、票务出海 [37][40][41] - 对标Live Nation,大麦向上游拓展内容制作,向下游加强场馆运营,有望建立一体化演出生态闭环 [42][48][49] IP衍生品:依托阿里娱乐和电商生态助力IP商业化并反哺IP - 2024年以来IP市场加速增长,IP衍生品产业链分IP、产品开发设计、渠道3个环节 [50][53] - 阿里巴巴IP衍生品业务以B端授权为主向C端布局,阿里鱼排名全球授权代理商前列,与三丽鸥等合作成果显著 [57][58][64] - 阿里影业IP业务前瞻布局,收入高增长,预计中期保持较高景气 [72] AI影视工业应用的初探索 - 阿里影业以AIGC助推影视工业化,应用于制作、宣发环节,推出虚拟人产品 [75] - 阿里影业在AI内容工业应用领域有技术先发、数据资产与行业标准制定、生态协同与资源整合优势 [79] 电影行业进入内容供给驱动阶段 - 电影近年增长波动大,疫情后内容驱动明显,《哪吒之魔童闹海》带动25Q1票房创新高 [80] - 阿里影业电影业务含票务和内容,票务方面淘票票观影人次是核心,云智保持领先,内容业务取决于影片票房表现 [82][83][85] 财务分析、盈利预测及估值分析 财务分析 - 随着大麦及IP衍生业务占比提升,拉动整体利润率提升,FY2025经调整EBITA、经营利润、归母净利润有变化 [89] 盈利预测 - 预计FY2026 - 2028年收入分别为75.66/86.84/97.39亿元,对应增速13%/15%/1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15/11.18/12.88亿元,对应增速152%/22%/15% [8][96] 估值分析 - 采用分部估值法,大麦、IP衍生品业务、电影票务分别给予不同PE倍数,SOTP估值下公司整体目标估值319亿人民币,对应港股目标价1.17港币/股 [103]
大麦娱乐接棒、万达入局潮玩,电影大厂走向“多线叙事”
36氪· 2025-05-22 10:11
公司更名与品牌重塑 - 阿里大文娱集团更名为虎鲸文娱集团 阿里影业拟更名为"大麦娱乐控股有限公司" 旨在提升线下娱乐市场品牌知名度并重塑策略 [1] - 更名后阿里影业股价单日涨幅达22.95% 反映资本市场对品牌调整的积极预期 [3] 财务表现与业务结构 - 2025财年阿里影业总收入67.02亿元(同比增长33%) 经调整EBITA 8.09亿元(同比增长61%) 连续五年盈利 [3] - 大麦业务成为核心支柱:分部收入20.57亿元(占集团总收入31%) 分部业绩12.3亿元(占集团总经营利润72%) GMV同比增幅逾500% [3][4] - IP衍生业务表现亮眼:分部收入14.33亿元(同比增73.1%) 分部业绩3.8亿元(同比增75%) 阿里鱼授权商品零售额同比增90% [6][8] - 传统电影业务承压:电影科技与投资制作宣发平台收入27.12亿元(同比降9.6%) 分部业绩仅7320.9万元(同比降91%) [3][13] 战略转型与行业趋势 - 业务多元化成效显著:通过大麦(线下演出)和阿里鱼(IP衍生)构建双增长引擎 抵消电影主业下滑影响 [6][7][13] - 阿里鱼IP生态布局:覆盖二次元/文博/影视等领域 签约三丽鸥/宝可梦等头部IP 中国大陆代理业务贡献三丽鸥亚洲销售额60% [8][9] - 行业跟随者涌现:万达电影投资52TOYS 1.44亿元 光线传媒转型IP运营商 传统影企加速布局衍生品赛道 [11][15][17] - 商业模式痛点驱动变革:万达电影2024年亏损9.4亿元 营收同比降15.44% 通过"时光里"等IP衍生项目寻求突破 [15][17] 核心竞争优势 - 大麦整合效果超预期:2023年9月收购后迅速成为营收主力 2025财年交易额保持高速增长 [3][4] - 阿里鱼十年积累构建壁垒:形成IP2B2C全产业链 潮玩品牌锦鲤拿趣合作超40部影视IP 包括《甄嬛传》等爆款 [8][11] - 先发优势显著:相比传统影企2018年即布局IP衍生赛道 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IP代理商 [7][8][12]
阿里鱼等IP衍生收入14.33亿,腾讯IP“谷子”GMV达2亿,内容平台都开始发力衍生品?
36氪· 2025-05-21 09:27
阿里巴巴财报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2364.54亿元,同比增长7%,归母净利润123.82亿元,同比增长279% [1] - 经营利润同比增长93%至284.65亿元,经营利润率从7%提升至12% [2] - 经调整EBITDA同比增长36%至417.83亿元,利润率从14%提升至18% [2] - 淘天集团收入同比增长9%至1013.69亿元,其中国际数字商业集团收入增长22%至335.79亿元 [7] 腾讯财报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800.22亿元,同比增长13%,归母净利润478.21亿元,同比增长14% [1] - 增值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7%至921.33亿元,其中网络游戏收入595亿元(本土市场增长24%,国际市场增长23%) [25] - 营销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0%至318.53亿元,主要受益于视频号、小程序及微信搜一搜广告需求增长 [26] - 内容成本高达161.36亿元,同比增长3% [35][37] 阿里大文娱业务 - 阿里大文娱整体扭亏为盈,经调整EBITA为3600万元,主要得益于优酷广告收入增长 [6] - 阿里影业2025财年营收67.02亿元,同比增长33%,归母净利润3.64亿元,同比增长28% [2] - IP衍生业务收入14.33亿元,同比增长73.1%,分部业绩3.8亿元,同比增长75% [3][17] - 大麦业务收入20.57亿元,同比增长236%,分部业绩12.30亿元,同比增长339% [16] 腾讯视频内容表现 - 2025年Q1腾讯视频在播国产动画23部,但新作表现乏力,最高热度仅24023(《画江湖之不良人第七季》) [32][33] - 全网TOP20动漫有效播放量同比下降19%至74亿次,腾讯视频独播作品占16席 [34] - 剧集方面,《六姊妹》日均播放量6134万,低于2024年同期《繁华》的8152万 [27] IP衍生品市场趋势 - 阿里鱼授权IP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近十倍,在《2025全球授权商报告》中排名第六 [19] - 闲鱼平台谷子交易额同比增长105%,国谷交易额超越日谷 [20] - 腾讯视频草场地平台2024年动漫IP谷子GMV预估达2亿元 [37] - 阅文集团IP衍生品GMV超5亿元,其中卡牌GMV超2亿元 [38] 行业动态与挑战 - 上游内容市场疲软,影视公司如万达、光线等加速布局下游IP衍生业务 [4] - IP消费市场面临优质内容供给不足的挑战,新IP产出速度跟不上消费需求增长 [39] - 行业需要平衡内容创作与商业化,避免过度依赖存量IP导致市场冷却 [40]
穿越市场波动,阿里影业(01060.HK)营收利润双升,全领域发力推动确定性增长
格隆汇· 2025-05-20 16:15
财务表现 - 公司2024/25财年实现营收67.02亿元,同比增长33% [1] - 经调整EBITA连续5年盈利,达8.09亿元,同比增长61% [1] - 在行业票房和观影人次双降背景下实现逆势增长 [1] 电影业务战略 - 参与出品/发行《抓娃娃》《默杀》《封神第二部》等票房口碑双收作品 [1] - 引进片本土化策略成功,日本动画《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泰国电影《姥姥的外孙》在中国市场表现超本土 [1] - 重点新片储备约40部,包括《惊蛰无声》《东极岛》《镖人:风起大漠》等多元题材 [2] - 加强宣发优势,通过影演联动和全产业链贯通保障票房 [3] - 科技投入加速工业化:建成4个虚拟拍摄影棚,灯塔AI提升宣发效率,显著降低置景成本 [3] 演出业务布局 - 大麦GMV连续两年高增长,拥有3.16亿人次"想看"用户 [4] - 形成六大内容厂牌,覆盖演唱会/音乐节/戏剧等赛道,财年投资制作IP超120个 [5] - 自制IP如虾米音乐节、《魔幻时刻》舞台剧获行业奖项 [5] - 科技优势支撑用户体验:升级算力应对抢票流量,构建"观演决策平台"数据模型 [5] - 海外拓展:自主研发票务系统交付澳门银河综艺馆 [6] - 收入增速显著超越Live Nation(后者2024年收入仅增3%) [7] IP衍生品与剧集发展 - 阿里鱼授权IP商品零售额同比大幅增长,收入增幅超90% [8] - IP矩阵覆盖三丽鸥、宝可梦、环球影业等全球头部IP [8] - 中国IP衍生品市场预计2027年突破千亿,年复合增长率超20% [8] - 剧集业务上线《惜花芷》,完成《以法之名》等拍摄,夯实内容生态 [8] 长期战略演进 - 十年系统性布局:2014年启动电影业务,2018年引入衍生品,2023年收购大麦 [9] - 形成"内容+科技"与多业务协同的增长模型,兼具稳定性和成长性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