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7 Plus

搜索文档
小鹏P7i高速辅助驾驶遇事故AEB未响应!客服回应
齐鲁晚报网· 2025-10-13 18:16
根据车主提供给东烽财经的照片,这次事故导致车辆严重损坏,整个车辆左侧受到严重剐蹭,左侧俩车 门均受到挤压变形。 据车主介绍,他所驾驶的车型为小鹏p7i 702pro。车辆配置表显示,该车型搭载L2级别辅助驾驶系统, 并未搭载激光雷达,搭载的辅助驾驶芯片为英伟达Orin-X,只支持高速NGP和LCC功能。 该车主质疑,为何小鹏的NGP(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没有发挥作用?AEB(自动紧急刹车系统)为何没 有触发? 车主提供给东烽财经的监控画面显示,事发时车速为95公里/小时左右,车辆NGP(智能辅助驾驶系 统)为开启状态,行驶中车辆撞上了车道上的杂物以及因发生事故停在车道上的车辆,整个过程中车辆 AEB没有触发。 公开资料显示,NGP(Navigation Guided Pilot),中文名智能导航辅助驾驶,是小鹏汽车集成于 XPILOT 3.0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的功能模块,该功能可实现辅助用户实现智能变道超越慢车、智能选择 最优车道、智能限速调节、智能进出匝道、智能切换高速公路、变道智能紧急避让、交通锥桶识别/避 让、大货车规避、夜间超车提醒、故障车辆避让等功能,在适用路况下可辅助按照导航路径行驶,引导 车辆抵达目 ...
开着辅助驾驶 昊铂GT高速追尾工程车
第一财经· 2025-10-05 21:41
事故概述 - 一辆昊铂GT 560后驱七翼版在开启ACC状态下撞开雪糕筒警示物后追尾静止工程车,全程未减速 [1] - 事故车辆为2023款车型,搭载L2级别辅助驾驶系统,配置为1个雷达和1个单目摄像头,未搭载激光雷达,目前该车型已停售 [1] - 碰撞时车速超过80公里/小时,超出了AEB系统的触发时速限制 [2] 公司回应与产品说明 - 公司表示事故车辆为1R1V配置,目标为防撞工程车,属于用户手册中说明的异形车,存在识别局限性 [1] - 用户手册明确提示ACC系统在施工路段、十字路口等场景需退出并采用人工驾驶,且系统可能无法对静止车辆、不规则外形车辆采取制动措施 [1][2] - 在售的2025款昊铂GT两个版本配置均搭载了1颗激光雷达 [4] 行业技术现状与争议 - L2辅助驾驶广泛搭载以来,AEB触发局限性备受争议,其工作速度范围、响应障碍物限制等仍需迭代改进 [3] - 当前汽车AEB主要为纵向AEB,大部分触发速度在每小时60公里以内,识别静态物体能力有限,且遵循“驾驶者优先”原则 [3] - 行业同配置AEB功能类似,例如小米SU7的AEB工作速度在8至135公里/小时之间,且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等障碍物 [3] 行业政策与规范发展 - 工信部发布《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对L2辅助驾驶安全问题进行进一步规范 [3] - 新规要求辅助驾驶系统应能有效应对可预见的驾驶员误用,探测并响应道路环境中的障碍物,且不应抑制正在执行紧急制动的AEB系统 [4] - 上述L2强标首次将激光雷达纳入体系,多个测试场景高度依赖激光雷达 [4]
你的车门安全吗?工信部出手破解隐藏式车门把手隐患
贝壳财经· 2025-05-09 19:42
工信部规范隐藏式车门把手安全标准 - 工信部5月8日-6月7日公开征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意见,拟增加机械或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要求隐藏式车门内把手需有易于识别的安全标志 [1] - 新国标将填补汽车车门把手规范空白,未来设计方向可能从追求科技感转向安全优先 [1] 隐藏式车门把手现存问题 - 市场应用暴露出强度不足、控制逻辑风险、识别操作难、断电失效、夹手等问题,影响事故救援 [4] - 典型案例包括2024年问界M7 Plus碰撞后因断电导致车门把手失效(115km/h高速追尾)、2022年雷克萨斯LM碰撞后车门锁止、2019年美国特斯拉Model S事故致救援受阻 [4][5][6] - 2023年一汽丰田因后门外把手设计缺陷召回12,205辆bZ3汽车,高温高湿环境下可能导致锁止/开锁状态异常 [8] 隐藏式车门把手技术分类与市场应用 - 主要分为三类:按压弹出式(特斯拉Model 3/Y)、电控弹出式(特斯拉Model S)、触控感应式(蔚来、理想部分车型) [12] - 新能源车企广泛采用该设计,因其美观、科技感强且能降低风阻(小鹏称可提升风阻系数和造型科技感) [11][14] - 1952年首次出现在奔驰300 SL,近年随电动化普及成为新能源车型"标配" [10][11] 行业反馈与改进方向 - 比亚迪参与标准起草,称已贡献安全设计经验以提升行业安全底线 [16] - 小鹏承认现存不足并研发改进方案,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批评其"重量大、密封性差、碰撞缺电打不开" [16] - 用户痛点包括冬季冻结(需吹风机/开水解冻)、操作复杂(需"找暗门、摸机关")、儿童夹手风险等 [15] 标准核心修订内容 - 强化碰撞/起火场景下的安全逻辑,增加机械或断电保护冗余设计 [8] - 规范隐藏式/应急式内把手的安全标志可见性,确保紧急逃生识别 [9] - 提升结构强度防止事故后门锁功能丧失,防止翻滚事故中误操作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