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2辅助驾驶

搜索文档
小马智行:一线城市全布局 深度合作整车厂商助力实现盈亏平衡
证券时报网· 2025-08-27 22:55
核心观点 - 公司作为全国唯一在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同步开启无人驾驶出行服务的企业 实现深圳7×24小时无人驾驶服务常态化 并计划2025年底车队规模突破千辆以加速商业化闭环 [2] - 公司通过世界模型和远程协助系统实现安全性超人类近10倍 第七代自动驾驶车辆已量产下线200余台 海外市场在迪拜 首尔和卢森堡同步推进测试运营 [5][6][7] - 公司与丰田 北汽和广汽深度合作新一代车型 希望通过合作降低自动驾驶整车成本 助力实现盈亏平衡 [8] 国内业务进展 - 在深圳覆盖前海 南山 宝安核心商圈及深圳宝安机场 服务范围包括深圳湾口岸 2022年深圳成为全国首个推出自动驾驶地方立法的城市 [3] - 国内无人驾驶运营面积超过2000平方公里 2023年在广州 北京启动商业化运营 2024年在深圳获取商业化牌照 2025年在上海完成北上广深全覆盖布局 [4] - 深圳已开放7×24小时运营 凌晨时段有固定用户呼叫无人车 市民将其视作日常通勤工具 [3] 技术体系 - L4级自动驾驶被定义为自主智能体 无需人类接管 与L2辅助驾驶存在本质差异 [5] - 世界模型每周完成超100亿英里虚拟仿真里程 使系统安全性比普通人类提升10倍 [6] - 远程协助系统可实现一对多管控 1名协助员可同时监控多台车辆 降低对高速网络的依赖 [6] 产品与产能 - 第七代自动驾驶车辆与北汽极狐 广汽埃安合作研发 支持60万公里运营里程 成本大幅下降 外观与普通量产车接近 [7] - 2025年第七代车辆将在北上广深陆续部署 年底车队规模预计突破千辆 [2][7] 海外拓展 - 在阿联酋迪拜启动道路测试 在韩国首尔进入江南区开展测试运营 在欧洲卢森堡启动研发中心 [7] - 向海外监管部门分享中国在自动驾驶监管 牌照发放 商业化推进等方面的经验 目标帮助更多国家在2-3年内达到中国当前开放程度 [7] 行业合作与成本控制 - 与丰田 北汽和广汽合作开发丰田铂智4X Robotaxi 北汽极狐阿尔法T5 Robotaxi和广汽埃安霸王龙Robotaxi的自动驾驶套件 [8] - 通过与整车厂商深度合作降低自动驾驶整车成本 助力公司达到盈亏平衡点 [8] 行业竞争格局 - 通用汽车关停Cruise Robotaxi为行业敲响安全警钟 Waymo和特斯拉发展迅速 Waymo计划今年在美国落地数千台运营车辆 运营范围扩展至亚特兰大 迈阿密等多个城市 [9] - 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境内自动驾驶发展 可能通过政策手段助力Waymo等巨头 通用汽车未来仍有可能重启L4级别Robotaxi [9]
17.5亿罚单背后:Autopilot技术“边界”被司法重新划界
36氪· 2025-08-05 10:23
最近,特斯拉收到了迄今最贵的一张"技术罚单"——美国佛罗里达州陪审团把2019年那起Autopilot致死事故的2.42亿美元赔偿金,全部压在了特斯拉身 上。这不是简单的钱的问题,而是一次技术能力与法律责任的"对账"。当"L2辅助驾驶"第一次在公开庭审里被拆成一行行代码、一张张交互图接受质询 时,整个行业都听到了"边界"碎裂的声音。 六年前的那100 ms:系统到底在干什么? 根据庭审公开数据,Model S在撞击前0.8 s才发出第一次碰撞警报,而Autopilot 8.0当时的主感知栈(camera+radar)对静止横向车辆的识别置信度只有0.3 ——低于AEB触发阈值0.5。换句话说,算法在"看见"静止SUV时,把它当成了"误检"滤掉了。根本原因不是单点算法失效,而是"场景假设"出错: Autopilot的训练集以高速直路为主,对乡村T字路口+静止横向目标的Corner Case覆盖不足。再叠加上司机100 km/h超速、脚仍在油门(扭矩覆盖),系统 进入"人机共驾"灰色地带: 一句话总结:算法、车辆、驾驶员三方都在自己的"舒适区"里睡觉,直到撞击前100 ms才同时被惊醒。 陪审团为什么把"锅"分给 ...
对话小马智行CEO彭军:L4是与L2不一样的物种,L4的规模化就要来了
华尔街见闻· 2025-04-29 11:58
行业背景与公司定位 - 自动驾驶行业在2016年存在渐进式(L2逐步升级)与跨越式(直接攻关L4)路线之争,公司选择后者并坚持L4路线[4] - 2020年前后行业资本寒冬,公司面临转向L2++的诱惑但未动摇[5][6] - 当前行业处于技术成熟度曲线"复苏期",资本回归理性,商业化曙光初现[14] 技术路线与商业化路径 - L2与L4是截然不同的物种和商业模式,目标差异导致技术、成本诉求不同[10][25] - L2市场已红海化,陷入价格战;L4处于规模化前夕,是蓝海市场[9][31] - L4商业化需在特定ODD(运行设计域)内实现安全性与成本平衡[18][24] - 第七代Robotaxi自动驾驶套件成本较上一代下降70%,为量产奠定基础[7][37] 规模化进展与主机厂合作 - 公司进入1-10规模化阶段,目标2023年底或2024年初全球运营车辆破千[55] - 与丰田、北汽、广汽共研Robotaxi,通过产线批量生产降低成本[7][34][38] - 中国智能汽车产业链成熟推动硬件成本快速下降,激光雷达等部件价格大幅降低[36][37] 竞争优势与全球化布局 - 中国复杂路况训练出更强技术细节打磨能力,商业化降本优势显著[47][49] - 无人驾驶车辆事故率比人类司机低10倍以上,保费更低体现安全性[54] - 已在中美建立样板工程,并拓展韩国、沙特、阿联酋等市场,采取本地化合作模式[63][64] 未来挑战与战略目标 - 需构建供需网络,实现用户等待时间缩短和全方位成本优化[58][59] - 运营车辆过万或10万级才能进入L4成熟阶段,预计还需15年时间[60] - Robotruck商业化闭环更快但全无人进程更慢,当前处于0-0.8阶段[70][71] 公司发展阶段与里程碑 - 已完成0-1技术验证阶段,超百辆全无人车辆常态化运营[16] - 下一阶段目标为千辆级运营规模盈亏平衡,逐步向万级迈进[55][60] - 上市后投资者关注点从技术可行性转向量产规模与用户反馈[68][69]
对话小马智行CEO彭军:L4是与L2不一样的物种,L4的规模化就要来了
华尔街见闻· 2025-04-28 15:55
自动驾驶行业技术路线 - 自动驾驶行业存在渐进式(L2逐步升级至L4)与跨越式(直接攻关L4)两种技术路线之争,公司选择后者[3] - L4路线商业化前景曾不明朗,导致部分企业转向L2辅助驾驶[4] - 当前L2市场已进入红海阶段,竞争白热化且难以差异化,L4则处于规模化前夕的蓝海阶段[8][25] - L2与L4在技术目标、成本诉求和商业模式上存在本质差异,属于不同物种[9][18][20] - L2转向L4需另起炉灶,数据采集、传感器布置等均需重构[22][24][25] 公司商业化进展 - 第七代Robotaxi自动驾驶套件成本较上一代下降70%,硬件成本仅为前代1/3[6][29] - 与丰田、北汽、广汽等主机厂合作研发量产车型,工业化程度提升带动成本进一步下降[27][30][31] - 全球运营车辆目标在2024年底或2025年初突破千辆[44] - Robotruck已实现特定场景商业化运营,但全无人进程慢于Robotaxi[58][59] - 运营车辆事故率比人类司机低10倍以上,保费更便宜[43] 行业发展阶段判断 - 无人驾驶行业已走过0-1技术验证阶段,进入1-10规模化阶段[14] - 技术成熟度曲线显示行业处于"复苏期",资本回归理性且商业化曙光初现[13] - 实现L4规模化需15年时间,车队规模需达到万级甚至10万级[48] - 北京、深圳等城市已颁发无人驾驶"城市通行证",政策环境逐步破冰[10] 核心竞争优势 - 中国复杂路况带来数据优势,使公司在细节打磨上优于国际同行[37] - 中国制造业降本能力强劲,商业化竞争力显著[38] - 技术方法论无秘密,关键在于应用场景的差异化实现[16][36] - 海外市场已拓展至韩国、沙特、阿联酋等地,采取本地化合作模式[52][53] 规模化挑战与策略 - 当前最大挑战是建立供需网络,缩短用户等待时间并降低全链路成本[46][47] - 需打造样板工程证明安全性,推动监管放开和用户信任[39][40] - 运营重点转向人机交互体验优化,涵盖接客送客全生命周期[41] - 团队能力需补充生产制造和网约车运营经验,构建新业态Know How[49][50] 管理层战略视角 - 坚持L4路线源于目标驱动,技术手段服务于产品定义[15][17] - 阶段性目标达成是维持团队信心的关键,将长期目标拆解为可实现的里程碑[68][69] - 行业寒冬期通过开源节流和加强沟通度过,未动摇核心方向[63][65] - 专注L4赛道,暂不考虑机器人等延伸领域[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