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寿坊
搜索文档
申行漫记|上海老城厢为何能持续“逆生长”?
中国新闻网· 2025-10-01 16:49
城市更新模式 - 上海通过将百年传统住宅建筑石库门改造为商业综合体鸿寿坊,实现建筑形式与功能承载的在地化演变并融入社区[1] - 昔日纺织厂被改造为M50创意园,为各国当代艺术家提供创作空间,以多样艺术形式再现工业文明[1] - 拥有70多年历史的曹杨新村通过精细规划更新实现社区逆龄生长[1] 城市发展理念 - 上海在城市发展中注重文化留存与精神传承,通过建筑分级保护制度保留城市记忆[1] - 城市更新采用绣花般精细的方式,使城市有机体在底蕴叠存的同时愈加年轻[1]
解析城市更新烟火密码:“何以上海·志在上海”在鸿寿坊举办
新浪财经· 2025-06-27 16:45
城市更新项目概况 - 鸿寿坊项目通过"肌理保护、风貌延续、功能焕新"策略实现百年老弄堂转型 保留石库门门头与鱼骨状里弄作为历史"活化石"[5] - 项目打造1.5万平方米商业空间 引入70余个品牌 其中50多家为上海或区域首店[5] - 石库门里弄与现代楼宇通过空中连廊连接 食集空间采用回收旧砖砌筑外墙 融合通风天窗等传统元素[5] 商业空间设计理念 - 项目定位为"公共生活客厅" 服务周边居民、学生及办公人群 强调社区融入与日常社交功能[6] - FOODIE SOCIAL 3.0食集聚集30余家美食档口 融合老字号海鲜档与独立咖啡店等多元业态[8] - 商业空间设计包含无障碍设施与适老化服务 塑造"精致烟火气"的15分钟生活圈范式[8] 文化保护与社区活化 - 通过方志文献与口述历史解码1933年石库门建筑史 完整保留近代"大自鸣钟"商圈历史图景[5] - 改造后的工业遗存墙体与现代艺术展陈形成视觉冲击 中心广场设置油条造型艺术装置《上海点心》[8] - 老居民反馈改造后社区人情味提升 食集成为邻里社交新节点[8] 项目社会价值 - 项目实现"保护与发展、历史与未来"的平衡 提供城市更新的"上海样本"[10] - 通过在地化文化转译与包容性社区营造 使历史街区重获生活活力[10] - 食集场景中传统与现代口味融合 编织起社区情感纽带[8]
全市各区划定设摊区域815个 进一步挖掘潜力探索模式优化治理 以“最大公约数”呵护城市烟火气
解放日报· 2025-06-13 09:53
上海设摊治理政策演变 - 上海设摊管理经历了从“还路于民”、“分类管理”、“源头治理”到“精准治理”四个阶段 [2] - 无序设摊数量从2007年的4.7万个减少至2024年的4666个 [2] - 2022年12月施行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明确划定815个公共区域可用于设摊经营活动 [2] 公园+设摊融合发展模式 - 上海将建成“千园之城”,“公园+设摊”模式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4] - 徐汇区乐山绿地口袋公园轮番设摊,吸引片区2000多家商户参与 [3] - 虹桥公园市集品牌摊位单日售出上千杯限定款饮料 [3] - 公园作为公共空间可绕开“路权让步”争议,实现设摊活动与居民休憩权利平衡 [3] 集约化空间利用创新 - 上海现有设摊点包括66处农副产品管控点和438处入场入室疏导点 [6] - 鸿寿坊项目通过回缩商铺边界创造公共空间,约三成公共空间向80多家商户开放共享 [7][8] - 鸿寿坊客流最高峰达日均7-8万人次,验证社区商业定位成功 [8] - 借鉴新加坡“邻里中心”模式,实现“浓缩就是精华”的集约化布局 [6] 市集长效运营机制 - 多伦路市集通过戏剧主题互动活动激发居民对街区文化的自豪感 [10] - 黄金城道步行街280多家商户达成共识,在外摆位与门店间留出至少1.5米通道 [11] - 商户主动购置公共座椅赠予社区,并开放内部卫生间实现共建共治 [11] - 市集管理需控制油烟、噪声和营业时间,并与居民需求保持同频共振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