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饼

搜索文档
国铀一号投产,西方矿业巨头集体慌了,全球矿业格局将震碎重拼!
搜狐财经· 2025-07-18 18:52
行业突破 - 中国成功研发"无痕开采技术"实现铀矿高效环保提取 采用二氧化碳和氧气混合溶剂将铀矿石转化为液态并通过管道抽取 地表无破坏且吸收二氧化碳 [3] - 技术实现智能化操控 北京控制中心远程管理鄂尔多斯矿区 无人机集群与智能机器人实现24小时自动巡检和故障处理 [3] - 北方砂岩型铀矿资源潜力超280万吨 鄂尔多斯成为最大"铀仓" 国铀一号项目投产标志着中国突破铀资源开发瓶颈 [5] 市场影响 - 全球铀市场15%供应缺口因中国产能激增得到填补 国际铀价炒作趋势受抑制 [5] - 哈萨克斯坦对中国铀出口占其总产量三分之一 面临库存贬值压力 加拿大矿业巨头股价下跌3% [1][3] - 传统采矿国如加拿大、澳大利亚面临技术代差挑战 中国智能采矿效率提升且成本降低 [3][5] 技术优势 - "原地浸出+二氧化碳利用"工艺实现零爆破开采 环保标准超越西方传统深井硬凿方式 [3][7] - 技术具备可复制性 计划在北方建立多个千吨级铀矿基地 支撑7000万千瓦核电装机目标 [5][7] - 技术输出潜力巨大 可向尼日尔、乌兹别克斯坦等资源国提供绿色采矿解决方案 [7] 战略意义 - 中国从全球最大铀进口国转变为技术输出方 重塑国际铀贸易规则制定权 [1][5] - 铀资源自主保障核电发展及国防需求 核潜艇与航天器动力核心摆脱断供风险 [5][7] - 绿色工艺获国际原子能机构认可后将提升中国在能源领域话语权 [7]
关键矿产竞赛已响枪,“国铀一号”炼成,中国铀盾锁死能源命脉
搜狐财经· 2025-07-16 22:46
行业突破 - 中核集团"国铀一号"示范工程成功产出第一桶铀浓缩物,国产铀自给率提升至70%以上,实现核电燃料自主保障能力质的飞跃 [1] - 采用第三代地浸采铀技术,通过二氧化碳+氧气混合溶剂配方,铀浸出效率提升100%,资源回收率从65%跃升至85% [9][14] - 技术突破使鄂尔多斯盆地280万吨"呆矿"具备开采价值,可支撑中国核电40年需求 [9] 技术革新 - 采用"数字建井"和"可视化浸出"核心技术,实现远程控制和智能优化,3000多项数据实时监测 [12][14] - 相比传统工艺,新技术不破坏地表环境,牧民可在作业区继续放牧 [11] - 研发投入激增28%,新增50项专利,装备性能超越国际标准,部分设备已出口哈萨克斯坦 [15][16] 全球铀资源格局 - 全球铀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澳大利亚等四国占全球储量60%以上,中国储量占全球3%但被列为第三梯队 [4][6] - 中国铀需求从2013年6147吨增至2018年9000多吨,进口依赖度从70%升至83% [7] - 全球铀需求预计从2021年6万吨增至2040年11万吨,但产量停滞,资源竞争加剧 [7][8] 战略意义 - 技术完全自主可控,保障核工业全产业链安全,同时支持国防建设如核航母发展 [18] - 项目每年可封存3万吨二氧化碳,实现环保与资源开发双赢 [18] - 技术将推广至北方其他铀矿丰富地区,支撑千吨级铀矿基地建设 [16]
《环球时报》答读者问:什么是铀浓缩?造核弹为何离不开它?
环球时报· 2025-07-03 06:49
铀浓缩技术 - 铀浓缩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提高天然铀中铀-235比例的过程,自然界中铀-235仅占0.71%,铀-238占99.28% [1] - 铀-235在受到中子撞击时能产生持续的链式裂变反应并释放巨大能量,而铀-238几乎不会发生裂变 [1] - 气体离心法是当前工业铀浓缩的主流方法,利用铀-238与铀-235因中子数不同产生的微小质量差进行分离 [2] - 高速离心机转速可突破每分钟10万转,铀-238同位素分子富集在转筒外缘,铀-235分子靠近转轴 [2] - 数以千计的离心机以级联方式精密连接,持续运转数月甚至数年,逐步提升铀-235丰度 [2] 铀矿资源与加工 - 全球约2/3的已知铀矿资源集中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哈萨克斯坦、纳米比亚和俄罗斯 [2] - 铀矿石需经过复杂物理和化学处理转化为高纯度铀化学浓缩物"黄饼",主要成分为重铀酸铵或三氧化铀 [2] - 铀含量高于0.05%的矿床才具有工业开采价值 [2] 浓缩铀的应用 - 丰度低于20%的浓缩铀主要用于民用领域,如核电站燃料(3%-5%)、医用放射性同位素生产及科研反应堆 [3] - 丰度超20%的浓缩铀主要用于特殊军用目的,如核潜艇动力反应堆(20%-90%) [3] - 制造核武器要求铀-235丰度达到90%及以上 [3] 核武器制造技术 - 将铀-235丰度从天然水平(0.7%)提升至20%所需工作量远大于从20%提升至90% [3] - 获得武器级铀仅是核武器计划的第一步,后续还包括核装置设计、特殊材料研制、小型化与可靠投送能力等 [3] - 保证有效核威慑力量需要确保核武库具备首轮打击后的生存能力与可靠的二次打击能力 [3]